购物 交友 相册 论坛 日志 Ei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资讯旅游动态

侗族大歌之乡——从江小黄侗寨

2013-10-27 19:24:24 作者:admin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侗族大歌之乡——从江小黄侗寨

  尊敬的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养心圣地神秘从江”,很高兴能够认识大家,成为各位从江之旅的导游,我叫邱永红,大家叫我小邱或邱导都可以,我将竭诚为您服务。今天早上我将要带大家去的地方是“侗族大歌之乡”—小黄侗寨。小黄距从江县城27公里,全村765户,3525人,海拔为630米。那里是侗歌的发源地,是南侗地区著名的“侗歌窝”。1993年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侗歌之乡”,1996年又被国家文化部首批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据史料记载,小黄的侗族大歌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走进小黄,就像走进了一个歌唱的世界,走进了一个音乐的天堂。那里所有的村民都迷恋于唱歌,凡会开口说话的人都会唱歌,所以说小黄人的一生是歌谣的人生。“饭养身,歌养心”是小黄人常说的一句话,这说明小黄人把唱歌与吃饭看成同等的重要。</p>

  各位朋友,侗族有三宝,你们知道是哪三宝吗?可以猜猜。“侗族三宝”分别是鼓楼、风雨桥和侗歌。鼓楼和风雨桥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哪里有侗寨,哪里就有鼓楼和风雨桥。鼓楼始建于何时?无从考究。不过,侗乡世代相传:从有侗族村寨的时候起,就有鼓楼了。据清代雍正年间有关资料记载:侗人“以巨木埋地作楼,高数丈,歌者夜则缘宿其上&hellip;…”。可见明末清初开始见于史册了,距今约三个多世纪。侗寨鼓楼一般是按族姓建造,每个族姓一座鼓楼。如果侗寨族姓多,往往一寨之中同时有几个鼓楼并立。鼓楼通体全是本质结构,整座建筑不用一钉一铆,飞阁垂檐,层层而上呈宝塔形。风雨桥又称“花桥”,因桥上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风雨,故称风雨桥。又因桥的长廊和楼亭的瓦檐头均有雕刻绘画,人物、山水、花、鸟、兽类色泽鲜艳,栩栩如生,所以又称之为“花桥”。它是侗乡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木质建筑中的艺术珍品。</p>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小黄的寨门,小黄的姑娘小伙子已经在寨门口等候咱们了,他们要以自己独特的迎宾方式欢迎各位的到来。现在大家看到寨门口横拉着一根挂有草标的草绳,这意味着寨门还未打开,客人暂时不能进寨。按照侗家人的习俗,外来宾客在此先听一首相思拦路歌,再喝上一杯他们自家酿制的拦门酒,方可随他们一起进寨。下面请听:(听歌)(解释歌词大意)这首歌的歌词大意是:“我的家乡大山多,岭连岭来坡连坡;远方贵客不怕苦,翻山越岭又过河;今日来到侗家寨,男女老少心里乐;敬上贵客这杯酒,消除疲劳好唱歌。”(游客喝酒)我建议咱们跟小黄姑娘对上一首,怎么样?(游客和小黄村民唱歌互动,唱完后小黄村民放铁炮)

  铁炮三响是侗家迎宾的最高礼节,现在请各位走进寨门,随我沿着小黄的“传歌河”岸往上走。身边这条小河,小黄人把它称为“传歌河”,关于它名称的由来有这么一个凄美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明洪武年间,那时侗歌的发展在小黄已是鼎盛时期,但小黄有古规:不允许小黄人外出传歌,歌唱活动只限在本村自娱自乐。但小黄有十二位青年男女偏偏不遵从寨规,他们认为唱歌的这份快乐应与所有侗家人分享,于是他们悄悄组织外出传歌。他们每到一个地方,都受到了侗家人的热情接待和挽留,看到同胞们这样爱歌,他们更加地热心传歌,可不久被寨人发现了,守旧的小黄寨老认为他们是伤风败俗,非常气愤。于是按照寨规,将他们赶出了村寨,并传令让他们永远不能回小黄村。于是,寨老到处派人设关卡,不准他们进寨。尽管这十二位青年男女苦苦哀求,哭了七天七夜,寨老们还是不放行。他们越想越伤心,为了表示抗议,当年八月十五那天,他们十二人手挽着手纵身跳进了寨头的深水潭。从此深水潭里的水源源不断地涌出来,流经村寨,形成了这条河。这件事后,小黄的寨老们十分懊悔,为了以后不再有此类悲剧发生,从此寨老们废除了这一古规,制定了新的寨规:传歌自由、恋爱、婚姻、交友自由。为了纪念这十二位青年男女为小黄后人争取的自由,从此小黄每年八月十五都要举行歌魂奠祭活动。而这条河也因此取名为“传歌河”,又叫“情人河”。</p>

  这河两岸干栏式的吊脚木楼一栋挨着一栋。杉木为柱,杉板为壁,杉皮为瓦,楼房一般为三层,楼下是火塘,二楼为居室,三楼一般用于堆放杂物。小黄的民居建筑还有一大特点,那就是层层出挑,上大下小,占天不占地。</p>

  小黄村共有三座鼓楼,那是因为小黄村由三个自然寨组成,一个自然寨一座鼓楼。它既是侗家集会议事的中心,又是村民休息和娱乐活动的场所,它还是寨老处理纠纷、明断是非的公堂。鼓楼整体造型就像一棵大杉树,侗民叫做“遮荫树”。在没有鼓楼的年代,人们许多活动都是在古杉下进行的,后来为了满足众多社会和文化活动的需要,才修建了固定的建筑物——鼓楼,所以鼓楼就以杉树为原型。至于为什么叫做“鼓楼”,是因为在楼的顶层悬有一面牛皮鼓,当村寨遇到紧急情况时,就会击鼓聚众。鼓楼的层数不等,但一般为奇数,这是因为侗族以奇数为吉祥如意之数。</p>

  在小黄,历来就有“饭养身,歌养心”之说。这里,处处有歌,事事用歌。节日喜庆,以歌相贺;男女相恋,以歌为媒;生产劳动,以歌传言。村寨里、火塘边、鼓楼上、花桥旁,处处都可以听到歌声。由于以前侗族人民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聪明的小黄先民们就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丰富的劳动经验编成歌词,并辅以一定的曲调教子孙们传唱。小黄的侗族大歌犹为动听。侗族大歌是无指挥、无伴奏的多声部合唱,高、中、低音浑为一体,和声完美协调,旋律优雅婉转。男声大歌如波涛澎湃雄浑低厚,女声大歌却如高山流水清脆响亮。小黄的侗族大歌吸收了自然界的鸟叫蚕鸣,风声、流水声等天籁之音溶为一体。外国友人把小黄大歌称为“清泉闪光之音乐”。小黄侗族大歌从本世纪的50年代就唱出了国门,唱响世界,获得了诸多荣誉,举不胜举。现在请各位跟随我一起去参观小黄村侗族大歌博物馆。</p>

  参观了博物馆,然后我们就一起到小黄鼓楼前聆听小黄的侗族大歌,观看他(她)们的民族风情展示。(听侗歌、看表演)

  亲爱的朋友们,今天的表演就到止结束了,非常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大力支持,欢迎各位下次携着家人带着朋友再次到小黄侗寨来,小黄的寨门永远为您开,谢谢大家!

关键词:小黄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复制地址给QQ/MSN好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验证码: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观注:热点图片
  • 文章排行
  • 文化
  • 旅游
  • 工艺
  • 饮食
精彩推荐
安全联盟站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