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放映机、一块银幕,是她最幸福的事业;一片热土、千万观众,是她最不舍的情感。她叫常寿兰,是新疆塔城地区女子农村放映队一名农村电影放映员。从2003年到现在的10年间,塔城地区女子农村放映队走遍塔城地区每一个乡村牧场,为各族农牧民播放电影近万场次,把那些讴歌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反映伟大祖国新面貌的优秀影片及时送到了农牧民身边,乡亲们亲切地称她为“乡村文化使者”。</p>
2007年8月,第十二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礼上,常寿兰作为两名基层电影工作者之一,应邀参加了这次颁奖盛典。2009年,常寿兰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之后,常寿兰和女子放映队的故事被拍成电影——《横平竖直》。</p>
姐妹情:克服路上的艰难险阻</strong>
2003年,塔城地区农村放映队成立,常寿兰担任队长。说是放映队,其实只有4个人。这4个人分别来自不同的民族,常寿兰是达斡尔族,茹先古丽是维吾尔族,卢玖婷是俄罗斯族,薛淑梅是汉族。这是一个民族团结的小集体,还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很多农牧民不通汉语,她们常常一边放映电影,一边现场翻译。</p>
4个女人、2个三脚架、6个旧木箱、6个铁皮盒、1辆面包车,就是这支农村电影放映队的所有家当。山里的天气说变就变,从不提前打招呼。四姐妹在放映过程中遇到恶劣的天气是常有的事。塔城地区涵盖了五县二市,其中最著名的恶劣路段要数长达20多公里“老风口”。老风口位于托里县境内,夏季飞沙走石,冬季狂风暴雪,常有车辆在行驶中迷失方向、受阻被困,甚至还有人员伤亡。</p>
2004年12月的一天,放映队在距离托里县城100多公里的加依尔山冬牧场放电影,两场电影放完后已是晚上10时多,天黑透了。好客的哈萨克族牧民早早烧好奶茶、准备了手抓肉,非拉着放映队住下。可放映队第二天中午还要给200公里以外的阿合别斗乡村民放电影,如果现在不出发,就无法按时赶到。常寿兰谢绝了牧民的好意,和姐妹们连夜出发了。漆黑的夜里,面包车微弱的车灯照着雪地上的车辙,艰难地前进着。不料,才走了不到两个小时,就遇到了暴风雪。可怕的是,前面车走过的印子已被风雪淹没了。</p>
要到阿合别斗乡就必须经过老风口。大家心里暗暗打着鼓,突然,不知谁喊了一声:“不对,前面那块石头我好像刚才见过!”
常寿兰心里一沉:坏了,这还没到大路就迷路了!霎时间,车内一片沉静,每个人似乎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狂风捶打着车窗,雪渣子从缝隙中钻进车里。</p>
瞬间,常寿兰一阵惊醒,心里暗暗发誓:“我是大姐也是队长,一定要想办法把大家带出去,要对得起每一位姐妹的家人。”常寿兰故作轻松地安慰大家说,“咱们什么风雪没见过,这条小路算什么呢!我们一定能出去的。”
可风雪太大,司机在车里根本看不到外面的路况。为不让车子陷入雪窝子,唯一的办法就是有人在前面引路。常寿兰二话没说,扎好围巾,拉开车门就跳了下去。可脚还没站稳,就被暴风雪刮倒了。她艰难地爬起来,使劲抓住车门,蹚着过膝的积雪,借着微弱的车灯,引导着驾驶员小心的开车前行。</p>
一分钟,两分钟……在狂风中,雪碴子像刀子一样割着她的脸,雪化成水又冻成冰,粘在头发和眉毛上,不一会儿,常寿兰就被冻僵了。这时,大家合力把她拽上车,另一个姐妹抢着跳下车,在风雪中为车蹚路。就这样,大家轮换着、前行着……也不知过了多久,远远的,大家看见了公路上行驶的车灯,大路到了。风雪中,姐妹四人紧紧地抱在了一起!
群众情:支撑起对电影事业的坚守</strong>
10年放映路,常寿兰的工作有过危险,有过辛苦,也有过失落。然而,让她坚持下来的是农牧民们对放映队热情和对电影的渴望。</p>
2005年初春的一天,放映队前往距离塔城市60多公里的恰合吉牧场,给两个牧业队和两所学校放电影。电影放完后,已经是晚上11时了。消融的雪水还未完全冻上,到处是冰碴子、烂泥巴。返回途中,面包车陷进了泥坑里。队员们去推,可车轮一打转,甩得满身都是泥水,车却原地不动。四姐妹的鞋子都被泡湿了,全身冻得牙齿直打颤。其中一个忍不住,嘟囔着说:“我们这些年图个啥呀!家顾不上,孩子上学没人送,老人病了也不能在跟前照看……”她这一说可好,把4个人都惹哭了,姐妹们一屁股坐在泥巴坑里,纵情哭着。“今天如果能活着出去,以后就算开除我,也再不干这鬼差事了。”
正无助时,远处突然隐约地晃动起几束光线,原来是几个牧民闻讯赶来帮忙的。人多力量大,大家一使劲,车子被推出了坑。热情的牧民把放映队拉到家里,让她们坐上热炕喝点热茶,暖暖身子。很快,大家相互依偎着睡着了。</p>
不一会,刚刚入睡的常寿兰感到有人在拽她的衣角。睁开眼一看,是个小女孩。孩子指着摆在屋内的铁盒子,问常寿兰这是什么。常寿兰告诉她那是能放出声音和图像的电影,孩子脸上立刻露出了惊讶的表情,这让常寿兰没有了一点睡意,她决定为这一家人单独开个“小灶”,播放一场电影。</p>
孩子们高兴极了,影片中的场面让他们时而咯咯欢笑,时而擦拭眼泪。这一天,留在了每个人的记忆里。第二天,放映队要离开了,这家老大爷流着眼泪说:“10多年了,我们没有看过电影,十多岁的孩子什么叫电影都不知道。现在好了,你们电影队来了!共产党没有忘记我们啊!可是,你们啥时候还能来啊!”
他的话,让常寿兰心里百感交集,五味杂陈。大家同时又为昨晚冲动的想法感到羞愧。“多朴实的乡亲啊,为了能满足他们的愿望,我们再苦、再累又算得了什么呢!”常寿兰说。</p>
作为新疆基层文化工作者中的一员,常寿兰的工作平凡而又简单。正是这种平凡,让她感受到群众的真诚,体会到奉献的快乐。</p>
短评
坚守,是绚烂的</strong>
在很多事业中,支持人们克服困难、走到最后的都是这个过程中诞生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常寿兰是个普通人,在农村放映的路上有风雪、有危险、挨过饿、受过冻。让她坚守这一方阵地的显然不是各种荣耀或者奖杯奖金,而是农牧民对电影的热爱深深地打动了她。面对这些文化的使者,农牧民们用自己朴素的方式表达着感情,一碗奶茶、一张热炕、一次帮助,其中不单单有谢意,还饱含着他们对基层文化工作者的敬意和对文化的渴望。</p>
文化就像一座重要的桥梁,人们通过这个桥梁沟通想法,交换情绪,表达情感。而基层文化工作者就是这座桥梁的维护者,在每一个村庄、每一个乡镇,都有他们守护基层文化事业的身影。</p>
有常寿兰这样的“乡村文化使者”的坚守,乡村文化生活才会越来越绚烂,越来越精彩。</p>
一键分享: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