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交友 相册 论坛 日志 Ei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民族新闻文化资讯

也论民间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2013-10-16 13:48:36 作者:admin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浏览次数:0

也论民间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面对当今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信息与网络相结合的全新时代,作为乡土气息浓郁的民间艺术,如何在泱泱滚滚的现代艺术重围中,去闯开一条生存之路,发挥自身的艺术魅力,适应崭新的历史形势与社会进步需要,适合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进而求得传承与发展,更好地为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服务,并在充分展示的同时,得到拯救和有效的保护,对于身临时代改革发展攻坚前沿的社会文化工作者,是很值得认真思考、认真研究、认真实践、认真总结的重要课题。</p>

  民间艺术,名目繁多;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地域特色,各有千秋。但不庸讳言的是,我们这一代社会文化工作者,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几乎无一例外的都从民间艺术等领域中发家创业站稳脚跟,打下坚实基础,巩固阵地,四面幅射,八方渗透;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独树一帜,大旗不倒,直至今日的。特别是在当年,科技手段及影视媒体尚嫌落后,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更是充分运用民间艺术这块法宝,创出了空前的辉煌。然而,但凡有生命的事物,只有创新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更具有旺盛的活力,有活力才有青春不老的生命力。要想发展,就必须改革创新,发展才是硬道理。但如何创新,并将民间艺术这一独具特色特点特性特征而又渊源流长的艺术形式流传于世呢?

  一、立意的创新

  任何一种民间艺术的公众展示,其手法姑且不论,单就其本意,毫无例外地总会要力图集中地表现出一种什么意思,传达给人们一种什么信息作用,或溢美或抑恶或扬善或欢愉,不一而足。用时下时髦之语,便是创意。然光阴如烟云般推移,时光似浪涌般前进,人们的思想意识,精神风貌,物质生活在提高,审美情趣在变化,这就要求我们要换脑子,改变思维方式,与时俱进。如剪纸艺术中,早先的婚娶类艺术品中,多以“金玉满堂”、“多子多福”等意境面世,虽则艺巧技精,但若放于今日,显然就背离了社会发展及相关国策之要求。再如旧时民间地围戏《小货郎》,尽管情节妙趣横生,但小货郎与村姑的对白、唱词、动作中,多是些挑逗、低级趣味的东西。前者就应变成有关国策倡导的立意,后者就应以歌颂赞美勤劳为主题的积极向上的健康爱情交流形式。再如在《小郎中》这出较短的端公戏中,原剧大意说,一游方郎中为一村妇看病后,动了邪念,纠缠不走。村妇内急又急于脱身不得,无奈中以要为郎中筛一碗黄酒为名脱身,进屋后反闩门便解之。郎中问及声响何故,村妇言正为你筛酒一碗,请稍等我夫出来与你同饮,货郎急抽身而去。经改编后,赋于全新内容全新立意为别样“风景”,化腐朽为神奇,将糟粕以育鲜花。而立意新的标志,在于把握时代脉搏,突出时代特色,积极向上,充分体现出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个主旋律。风格、表现形式多样化,正面歌颂生活中的美、善、真,以及劳动人民的勤劳、聪智,或无情鞭挞历史与现实中的假、恶、丑现象。寓教于乐,使人们在愉悦的享受中,得到提高、净化、升华。我们知道,艺术彻底改变不了什么,但艺术却可以影响人们的情趣,而情趣却是很要命的东西。一种民间艺术的立意健康、正义、进步、积极,再辅之以表现形式的多样色彩,可使智者更智,仁者更仁,善者更善,恶者也有良心一现的艺术效果,当为欣慰之事。</p>

  二、形式的创新

  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令人眼花缭乱。无论是广场艺术,还是手工艺术,抑或是室内艺术,冷静的思考中,各个类别的艺术品或名目,都有其特定的环境、人文、套路、道具、宗教、历史、民情风格使然。就秧歌而言,传统的表现形式,除了红绸便是彩扇作道具,有的还加夹一些手持纺线拐扮小脚一步三退,或镰刀镢头之类,或佝偻老翁。原始落后,喙头笑料有了,但为单纯的搞笑却破坏了原本的美感。加之年年一成不变,队形单一,就很难适应群众已提高了的审美情趣。笔者在组织此类广场艺术活动中深有体会。在通过研讨,制定新的队形,创造新的思路,辅之以现代科技成果、勤劳致富典型、突出地域特色成果,以全新的姿态与精神风貌去体现社会的进步与文明程度,以及生活的美好,激励人们崇尚科学,奉公守法,团结友爱,开拓进取的要求。再如民间哑巴戏《娶媳妇》中,笔者就将原戏中的新媳妇一路上令人作呕的与轿夫打情骂俏,轿夫停轿用火镰打火、新娘下轿解手等格调低下落后,情节冗长,以及如同孝子般的轿夫服装,进行全方位改革,除保留健康的富有生活情趣的情节形式外,摒弃落后的消极的东西,形式上紧凑而不拖沓,技巧上出新而无俗套。又如山区旧时的端公戏《候三偷桃》,原剧说浪子候三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夜去因丈夫外出挣钱而留守家园的少妇家偷桃被捉,本应惩罚,少妇却赞美候三的小白脸。候三也以酸民歌撩拨少妇,最后成就一段露水情缘,桃没偷成,却轻佻的占有了方寸大乱的少妇之身。这在旧时文化十分落后的边远山区,此类格调低下的凑合野台戏目,并不鲜见。但经创新,另起炉灶,提炼成违法必捉,浪子回头,勤劳守份,诚实守信的好戏。又如民间舞蹈《老鸦啄蚌》,原舞是在锣鼓的伴奏下,由蚌与鸦相戏相斗,后经一哑巴发现目标,引来渔翁,又经一番夸张的摸拟过程,将已成胶着状态的鸦、蚌一网收进的哑巴舞。整个立意似乎给人揭示了“蚌鸦相斗,渔翁在后”的生活道理。整个表演粗扩,随意性大,立意明了,亦庄亦谐。但常此以往,就难免落入俗套而进入公式化概念化的框框,且动作重复冗长。经赋于形式上的新意后,此舞除保留原舞中的一些传统的套路与主题外,再加之渔翁对鸦、蚌的一番虚拟“说教”,将它们放归自然,以载歌载舞的大团圆,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相安,无形中赋予了环保这个话题。形式的创新,使得立意与主题更加鲜明突出,也有了时代感,增添了生命活力。难怪,为迎接前来笔者供职的茶乡搞旅游开发的三位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外商,在兴致勃勃地观看了为他们举办的民间广场演出后,十分高兴。我们还欣喜地看到,许多国家与地区的旅游开发,正是用民间艺术的魅力征服了众多的游客,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相信此类推陈出新后的民间艺术,在西部大开发,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将会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焕发出光芒四射的青春。</p>

  三、内容的创新

  毫无疑问,民间艺术创新的重要环节,便在于兹。而内容的创新,需要运作者具有相当的才能、修养、学识、阅历,以理论的高度与艺术实践的深度相结合,对民间艺术内容进行科学的谨慎的艺术挖掘整理,提炼加工,改编创造,对于原创民间艺术品中积极健康向上的内容,鼓励尽量保持其原汁原味,对于有悖于社会公德,有损于广大劳动人民形象,有害于人民身心健康的东西,自应谨慎细致地、科学的技术方法去加以整理。一句话,要坚持“三个代表”的理论原则。除形式上的创新外,对内容的创新更要本着枯树新技、推陈出新原则。比如充分运用诗歌中的比兴艺术手法,启承转合必要保留,只是语境、格调保持原貌,语言文字作一些技术处理,赋予新意。一段对歌,意境及句式修辞好,用于不适之处,欠妥,你不可一刀切,要出新,否则生搬硬套全煞风景。例如民间端公戏《箩儿匠》中的订箩人,与一村姑产生爱情,但因无钱迎娶,双方约定三年后,攒够银钱来迎亲时,村姑已被父母另嫁他人而忧郁死去。他在村姑坟头所唱:“贤妹妹来妹妹贤,亲口许我六十年;五十二岁短了命,奈何桥上等八年”。此歌语境隽美,情感饱满,类比真挚,充分表现了男女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向住,但仅适用于特定的剧情需要。如用于创新后的剧情时,就将三年后返回的箩儿匠见到早已负心,成了富贵家屋檐下的燕子,翻脸不认自己的那个当年的心上人时,那种羞愤交加、风雨大作的心语:“贤妹妹来妹妹贤,亲口许我六十年;二十来岁离我去,梦里将你想不完”。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无过?但人生过往中,有许多东西许多人许多事物,你却无法捉摸,更无法终生拥有。民间艺术中常常出现的海誓山盟,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苍白脆弱得不堪一击。那种从一而终的良好愿望,早已受到了多元环境的无情冲击与挑战。将原剧内容中的奈何桥上的苦守,引伸成现实生活中世道人心的反复无常与不古之中,再将面对心上人负情负义的作为而肝肠寸断,又痴心不移的箩儿匠的单相思,提炼成对美好往事的深深怀念,以及目下复杂的心态中况味难言的表露,合情合理,内容出新。对于比较粗扩、随意性大的民间艺术,自然受多种因素的制约,难以精当妙微。因之对于民间艺术之类的该戏中人物“负心人”,当然无法苛求她什么,只能让萝儿匠去梦中留存一灵未长齐全的缘份,以资思念。也是笔者对民间艺术内容创新方面的一点蜻蜒点水式的尝试与肤浅体会。</p>

  四、队伍的创新

  主要是针对时下社会文化,以及所属的民间艺术人才青黄不接的现状而言。可考虑:1、各大专院校酌情开设民间艺术学科,吸纳民间艺术各类别中具有感性方面一技之长,理性领域较高造诣的专家、学者、民间能人,对社会文化系统人员及基层有培养前途的民间艺术人才,进行系统的专门的解惑、授业,传道,使之发挥更积极的主导作用。实施多元教育,是民间艺术队伍创新的重要环节。2、注重理论与观摩相结合的民间艺术学术研讨,造成浓郁的学术氛围。加强对民间艺术理论研究人才的知识更新、实践应用、专著出版工作的管理。3、对民间艺术队伍中,有独特技艺的优秀人才,给予物质性的奖励或荣誉性的量身定位,颁牌授勋,以彰其能,以利后继有人。一个民间艺术人才的消亡,带走的不仅仅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很可能是一份弥足珍贵的艺术品。这样做,为的是不致于自生自灭。</p>

  既然,历史已将民间艺术这根沉重的接力棒,交由我们每个社会文化工作者,全方位的继承,多元化的创新,义不容辞地发展。我们也已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浇灌并精心培育出了不同色彩的艺术花儿朵儿,当更应审势度时,锐意进取,勇于创新,使民间艺术这朵奇葩,在科学的创新中更加熠熠生辉。在西部大开发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面前,充分利用旅游资源这个舞台,责无旁贷地大显身手,打好民间艺术这张王牌,从中寻求突出低迷重围的生路,于“两岸猿声啼不住”的市场激流中,演绎出再度辉煌的极致,从而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是,我们的社会文化事业才有希望,才谈得上民间艺术的创新与发展。(陕南文化艺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复制地址给QQ/MSN好友]

网友评论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观注:热点图片
  • 文章排行
  • 文化
  • 旅游
  • 工艺
  • 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