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果树大瀑布游客如织(古尚台 摄)
野玉海景区(唐敏 摄)
中国的版图上,贵州如同一片美丽的秋海棠叶,又像一片碧绿的荷叶,镶嵌在祖国西南的云贵高原东部斜坡。她东接湖南,南连广西,西邻云南,北近四川和重庆。是中国西南腹地一个承启东西、连接南北的陆上交通枢纽,南下出海重要通道。</p>
贵州旅游资源禀赋独特,分布广、类型多、品位高、保护好,是全国旅游资源富集的省份之一。神奇的自然景观,浓郁的民族风情,深厚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气候环境,构成了全省旅游加快发展的优势和条件。</p>
贵州拥有由特殊地质地貌构建的自然景观。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92.5%,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地区之一。</p>
贵州拥有多民族繁衍共生的原生态文化。世居少数民族17个,多种族群和不同地域的文化因子经反复对撞和相互涵化,积淀在贵州文化的各个层面中,形成“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文化原生性。</p>
贵州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从与周口店齐名的“黔西观音洞”到“普定穿洞文化”遗址,从春秋牂牁古国到夜郎文明,从屯堡文化的大明遗风到王阳明龙场“悟道”,历史文化灿烂悠久、古朴浓郁。</p>
贵州拥有独特的天然避暑型气候。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均气温15.6摄氏度左右,全年雨量充沛,紫外线强度低,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是全国乃至全球紫外线辐射最少的地区之一,是天然的“大氧吧”、天然的“大空调”,适宜常年旅游、休闲避暑。</p>
贵州拥有灿烂的红色文化。贵州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经历时间最久、路线最长、故事最多的省份,在全省88个县中,有68个县留有红军的足迹,其中以遵义会议会址和红军四渡赤水遗迹为代表的红军长征文化举世闻名,是中国红色旅游的热土。</p>
贵州拥有荔波、赤水世界自然遗产地2处,侗族大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国家A级景区99个,其中黄果树、龙宫2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3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国家森林公园22个,国家地质公园9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3项125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镇、村)17个,国际民族生态博物馆4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7个。</p>
全力打造贵州旅游发展升级版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旅游业作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作为科学发展、转型升级的载体和抓手,按照国发2号文件“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战略定位,着力顶层设计、创新驱动,旅游业转型升级、结构优化、产品提升、产业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依存互动、融合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形成。</p>
2012年全省接待旅游总人数2.14亿人次,同比增长25.75%;旅游总收入1860.16亿元,同比增长30.13%;全省旅游总收入、接待总人数在全国排序分别上升到第14位和第17位;全省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7.9%,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6.5%,旅游业“保护一方山水、传承一方文化、促进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推动一方发展”的综合效应进一步显现。</p>
省委、省政府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谋划推动旅游业发展,100个旅游景区建设纳入全省“5个100工程”,省级财政对旅游的投入增加到1.6亿元,新增100个旅游景区建设补助资金1亿元。省委、省政府多次专题研究旅游工作,省主要领导亲自研究部署新形势下旅游产业向纵深发展的政策措施,陈敏尔省长担任省旅游发展和改革领导小组组长。省人大、省政协领导带队调研旅游业发展情况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建议案。省相关部门在争取国家投入、支持旅游项目建设方面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形成密切协作、配套联动“多位一体”工作机制。</p>
刚刚结束的第八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以更高的起点、更新的思维、更远的眼光、更实的态度,提出了“创新业态、转型发展,全力打造贵州旅游发展升级版”新任务新举措新要求,作出了在新形势下加快推进全省旅游发展转型升级的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在合力兴旅的大氛围下,全省进一步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齐抓共促、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格局。</p>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