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第二届“和美西藏”美术大赛作品展的观众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大多年逾花甲,三五成群,举止言谈中时时流露出比年轻观众更雀跃、更有活力的激情。与来国家大剧院顺路参观、驻足画展的游客不同,他们的目光中洋溢着一种岁月才能沉淀出来的深情。</p>
他们是一群曾活跃在青藏高原不同行业里的老兵,一群把青春永远定格在青藏高原上的新中国第一代建设者,他们中有医生,也有通讯技术人员,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号叫做建藏工作者。</p>
和平解放西藏之后,在西藏工作的援藏工作者主要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进藏建藏(1951~1978年)、轮换进藏(1979~1993年)、定期轮换援藏(1994至今)。建藏工作者指的是1951年到1978年的第一个历史阶段前往西藏进行建设的人们。这个时期,军人是最早进入西藏工作的内地干部。</p>
张海潮和李建平是一对来参观“和美西藏”画展的老夫妇,他们都是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的成员。李建平是一名女军医,从1963年到1971年在西藏军区总医院工作了八年。那段日子里,在已达到人类生存极限的高海拔地区,数不清的和她一样的内地建藏医生经常连续几个小时地站在医院的手术台前,或巡诊在高山峻岭里藏民的帐篷和土楼中。</p>
对这段物质上极度贫乏的生活,李建平的老伴儿,同样是一名军人的张海潮是这样回忆的: 高原空气稀薄,蔬菜很少,大多是罐头食品。为了使藏族百姓能吃到蔬菜,建藏工作者们让雪域高原第一次有了萝卜、豆角、西红柿……当时西藏最好吃的是“西红柿”炒鸡蛋,因为拉萨虽然号称“阳光城”,由于日夜温差大,无霜期短,地面上的西红柿能红的并不多。</p>
千篇一律的食谱,张海潮现在都能背下来:早晨馒头、稀饭、榨菜;中午是米饭、罐头肉、罐头豆角……,什么菜都离不开罐头。刚到拉萨时,他和爱人李海平看到五斤一桶的猪肉罐头还挺喜欢,但时间一长也敬而远之了。</p>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观注:热点图片
-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