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银川10月7日专电题:“依法治旅”新时期 我们期待什么样的旅游?
新华社记者赵倩</strong>
“十一”长假落下帷幕,这既是第15个年头的黄金周,也是《旅游法》实施后的黄金周“首秀”,期间人们出游热情持续高涨,而景区、道路“添堵”的不悦依然挥之不去。进入“依法治旅”新时期,我们到底期待什么样的旅游?
期待旅游能够真正“实至名归”。旅游本是人们通过观光休闲以愉身悦情,可节假日“见车不见路,见人不见景”的打仗式体验已经偏离了旅游的感受和意义。当前患有门票依赖症的景区票价一路飙高,游客动辄花几百甚至上千元进入超载的景区,所获得的实际旅游时间和旅游空间严重缩水,旅游性价比不断降低。</p>
既然《旅游法》对景区票价、游客数量控制等方面作出规定,旅游主管部门和景区就应该将其落到实处,切实优化旅游环境,还景于民。</p>
期待旅游能够更加有尊严。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权益理应受保护。受制于《旅游法》,这个黄金周“零负团费”“强迫购物”等潜规则被大大削弱,可曝光的一日游随意改变行程和增加自费项目,香格里拉导游和旅游执法人员的“暴力”言行说明,尊重旅游者尚未深入旅游从业者的内心。为此,既要改变旅游经营中畸形的利益分配机制,更要全面提升旅游从业者的职业素养。</p>
旅游的尊严还来自游客自身的文明。垃圾随手丢、古长城随意攀爬、乱涂乱刻等行为在景区依然不新鲜。《旅游法》实施后,文明旅游从大处说是守法,其实更能体现的是个人对生态环境、文物古迹的爱护,对自己形象的尊重。</p>
期待旅游能够更加从容。随着人们的旅游需求由偶尔转为平常,享有自主的休假权利成为人们从容旅游的必要条件,也才能实现人生中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如今网络加速,火车提速,“到达”已变得更加容易,因此健全且能够得到落实的休假体系便成为众盼。</p>
《旅游法》给我国旅游业发展带上了“紧箍咒”。人们期待,通过法律的实施和有力执行,能够实现“更多的国民旅游,更高的品质分享”。(完)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