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分散在各单位的人才作为“资金”整合存入“银行”,用人单位只需付利息,通过“银行”将所需人才“贷”出来,便可为己所用。</p>
自去年在全省首创“人才合作银行”模式以来,度假区现已有人才“存款”445人,先后办理8笔“用人贷款”,涉及专家超过50人,探索出一套智力资产运行管理的新方式。下一步,该模式将在全市范围内推广。</p>
今年6月,度假区内一个大型合作项目需要审计,人手短缺的度假区审计局将希望寄托在“人才银行”上。很快,一份标有需求人才类型、使用时间、使用方式的“贷款申请表”提交到“人才合作银行”。</p>
收到贷款申请后,“人才合作银行”通过人才信息库查询,随即找到了一批造价审核专家。在“存贷”双方的协定下,这批专家为该项目提供了审计服务。最终,这个原计划约2.8亿元的合作项目,经过专家审计后,大约只需要投资9000万元。</p>
搭建平台,盘活已有人才资产,为需求单位提供便捷的人才服务,是度假区“人才合作银行”设立的初衷。度假区人才办主任杜兵介绍,去年初,度假区以前期“柔性”方式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为依托,形成人才银行的“存款”。同时,鼓励辖区单位、企业将自有人才智力资源“存入银行”。</p>
每位存入银行的人才都将获得“基础利息”。这笔利息由度假区进行支付,最高标准不高于每人每年3000元。同时,专家人才一旦被用人单位“贷出”,就可获得“项目利息”,这笔利息由用人单位和人才双方约定确定。“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人才限制,搭建了人才聚集的平台。”杜兵说,截至目前,人才合作银行中的储备人才已有445人,涵盖经济、文化、旅游、教育、卫生等专业。</p>
存的目标是贷,储的目的是用。“人才合作银行”成立一年多来,已先后成功“贷”出50多人。这种市场化的运作模式立刻盘活了原本固定的人才“棋局”,为度假区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平台。</p>
由于土地的开发利用,度假区大渔街道为解决农村失地妇女的就业问题犯了愁。得知“人才合作银行”项目后,街道办提出需要人才帮扶的要求。在人才库查找后,银行将有手工艺制品技术和销售市场的云南民族村文化传承人沙莎“贷”给了街道。沙莎提供帮扶方案,很快见到了实效。</p>
“妇女按要求绣制完成的作品,老师进行评级之后,按照好的100元、中等的80元、差的60元的价格进行收购。”街道办工作人员徐娟说,“大概两天能完成一个作品,熟练的人每月能拿到1500―2000元。一些有基础的,培训两天就开始绣作品了。”
“实践证明,度假区‘人才合作银行’模式,既减少了企业用人成本,又充分挖掘了人才的价值,是一次成功的市场化运作尝试。”市人才办政策法规处处长谷少华表示,该项目将人才按“贷款”的方式,直接提供给人才需求单位,并不需要硬性引进,减少了企业人才引进成本。同时,通过市场化手段达到资源共享,减少了人才资源的浪费,大大提高了人才使用率。下一步,市人才办将总结该项目实施的经验,并计划在全市及各县区全面推广建立“人才合作银行”。(杜托)</p>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