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神秘海龙囤“土司城堡”
新华社记者陈嫱、胡星
海龙囤全貌。(图片来源:网络)
阿来小说《尘埃落定》里展现的中国土司历史,在贵州一处考古现场“可触摸”。获评201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贵州遵义海龙囤遗址,被考古界认为给土司历史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神秘的土司制度从文献资料、文学作品的展示走向“现实呈现”。
入选
21名考古界权威人士将从全国25项考古项目中投票选出“201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贵州的海龙囤遗址项目参与竞争。
“我紧张了3天3夜,坐卧不宁。”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飞说,经过最初各地保送的600余项考古发现遴选,“中标”的43项参加初评,评出来的25项进入终评,最后项目陈述、专家提问、闭门会议、投票、唱票,“评选过程十分激烈”。
让李飞心有不安的还有中国考古界的一个传统观念,即“明清不考”。越远古的文物越有考古价值,对评委也更有吸引力,而海龙囤是明代遗存,在文物时间上“先输一筹”。
评选结果揭晓,海龙囤遗址入选“201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而且是全票通过。
李飞说:“海龙囤的考古发掘,以科学和先进的手段获得重大成果,证明了近代考古大有作为。”
评委认为,海龙囤遗址是我国西南规模最大、保存最好、延续时间最长的土司制度实物遗存,完整见证了唐代土司制度向明代“改土归流”的变迁。
对海龙囤遗址的发掘,对从考古学角度深化中国土司制度和文化研究,探讨中央与地方的互动,提供了新的材料和视角。对土司制度和土司历史的研究突破了文献资料的局限,进入“实物研究”阶段。
探秘
西南规模最大的土司军事城堡海龙囤雄踞于贵州省北部大娄山东支龙岩山上,距贵州遵义市城北约30公里。龙岩山相对高度约350米,三面环水,一面衔山,地势险要,仅囤之东西各有窄路可上下。
徒步从山脚沿着层层石梯和滑湿的陡坡向囤顶走去,东西两端的9道关隘屹立,满山的杜鹃花似乎故意将400多年前那场惨烈战事的血腥轻描淡写。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平播之役,明八路师24万大军环攻海龙囤,相持50余日后攻破,杨氏土司遂灭。海龙囤在战火中化为废墟,经时代的风沙或掩埋于地下,或藏身于荆棘,仅留斑驳屯关、裸露基石和残留碎片,让人们触摸这段历史。
走进海龙囤,宛若穿行在一条由700多年光阴交织而成的时光隧道,少量石砌的建筑基址若隐若现,周长约6公里的环囤城墙尚存,囤顶平阔,面积有5平方公里。
记者在遗址发掘现场看到,囤内遗有“老王宫”和“新王宫”两组最大的建筑群。作为土司城堡的遗址形制基本完整,各种防卫设施,居住建筑、公共建筑体系基本完善,建筑恢弘壮观。
2012年4月,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启动了对海龙囤遗址的大规模科学发掘工作。经过7个月考古工作,海龙囤遗址规模和内部格局得到初步揭示。考古工作者新发掘出环“新王宫”城墙、房屋、道路、池沼、窑址等遗迹,发现了大量瓦砾、脊兽、青花瓷片等遗物。
“来海龙囤的人越来越多,现在好多年轻人不了解海龙囤。”83岁的陈立举是山上最年长的居民。
“除了新发现的内城墙,我们初步认定有厨房、厕所、药房、交通体系和排水设施。新王宫大体遵循‘前朝后寝’建筑格局。”李飞说,民称的“三台星”最有可能是末代土司杨应龙的卧房。在“三台星”东侧被讹传是水牢的地方,经发掘证明实为一通道。而民间之前关于“金银库”“军器库”之说,经探测表明,这两处均处于宫墙外,“金银库”传说被推翻。
意义
据李飞介绍,遵义旧属播州,公元9世纪起杨氏家族统领播州700余年,管理着这片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期间留下丰富的物质遗存,海龙囤即是其中之一。
一些考古专家认为,由于缺乏实物例证,业界长期以来对土司历史的研究偏重于“从文献到文献”,是一种“有历史取舍的研究”。对海龙囤遗址的考古发掘,无疑开启了“土司考古”新阶段。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考古专家白云翔等认为,海龙囤与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相关,是中央与地方互动的重要场域。对海龙囤的考古研究,有助于了解古时中央政权如何对边地少数民族的统治,以及多元化的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
“比如此次考古发现的城邑体系,其内中轴线对称、正堂居中等做法,与故宫的结构相似。”李飞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司对中央朝廷的精神认同,边地人群的文化与华夏核心趋一体。
记者了解到,海龙囤遗址现在处于临时性保护阶段,根据已制定的3年保护规划,相关部门将在海龙囤建立考古工作站,采取建筑的数字复原等文物保护手段进行对出土文物的修复和考古现场的保护。
北京交通大学文化教育中心主任颜吾芟教授说,以海龙囤遗址为“代表”的土司制度,反映出了中央政权对少数民族地区治理,以及多元文化的共生,有其一定的世界意义和普世价值。
据李飞介绍,目前海龙囤遗址已与湖北省唐崖土司遗址、容美土司遗址和湖南省老司城土司遗址,以“捆绑”方式列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海龙囤申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处于关键阶段。
新华网贵州频道4月18日电
上一篇: 布依古寨乐声飘 八音坐唱若天籁
下一篇: 万名苗族同胞共度“最古老的东方情人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