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交友 相册 论坛 日志 Ei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资讯旅游动态

开阳谷顶村:阳戏古腔唱到今

2013-10-02 13:28:10 作者:admin 来源:贵阳晚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开阳谷顶村:阳戏古腔唱到今

每次演出时的“正台”意为二郎神保一方平安</font>

    时值正月,仍春寒料峭,进谷顶村的小路在大山中蜿蜒伸展,两旁是冒出了点点新绿的大片茶园。从山谷中传出密集的鼓点,顿时让宁静的山村沸腾了起来,这是召集村民看灯戏的信号。赏着阳戏过年,让他们的春节显得幸福又充实。</p>

    纳吉古戏 世代传承

    在灯堂前忙里忙外的60多岁的退休村支书何述园,指着一个年轻人说,“动作快点,把烛点起,马上开始起灯了。”何支书并不会跳阳戏,却特别喜爱这项活动,每年春节前夕,他就会和村里的老人们商量着扎纸灯笼,购买白蜡,为正月里的跳灯作准备。老人们逢赶集时,就要请村民“凑份子”,凑来的钱资将作为当年跳灯的所有开销,并按名字和捐赠的数额写在本子上。在“化灯”当天,会张榜公布开支明细,将剩余的钱买来酒菜,全村人围坐联欢,“这是历年来的规矩……”何述园说。</p>

    谷顶村村民说的跳灯,学者们称作“阳戏”,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形式。从腊月里就要在某家的堂屋里修设灯堂,最前面就是一串涂着花色的灯笼,灯笼侧面写着“花开富贵”之类的吉语,迎着堂屋吹来的寒风,灯笼前后摇摆,烛光在内中跳跃,照得外侧色彩夺目。堂屋最里侧的墙角,立着一个牌位,上面写着“万法教祖,前传后教,历代宗师……”那是供奉自己祖师的神牌,在阳戏班成员口口相传的故事里说,是江西冯氏三兄弟创立了阳戏。</p>

    同行去谷顶村的开阳学者廖昌国老师,为村子的阳戏撰写了厚厚的一本书,书上除了介绍阳戏,还为部分剧目收集整理出了详尽的唱词。他的辛苦工作,赢得了村民们的尊重。</p>

    廖老师说,这里的阳戏,被称为“发财戏”、“灯夹戏”等。因演员们表演时要带面具穿古装上演,在村民心中具有驱鬼神、除邪恶、贬恶扬善的功能。经过历史的熏陶洗礼,阳戏又与当地古老的花灯相结合,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开阳阳戏。</p>

    当地的掌坛师说,以前的面具都是用纸做材料,先用泥塑成一个立体头像模型,再用浸湿的纸一层层糊在模型上,大约糊到4、5厘米厚时,就等其风干并自然从模型上脱落,再用工具抠出眼睛、口鼻,用颜料涂抹在上面以区分出剧中的各个人物。这种面具,今天仍然在使用,一眼看上去十分吓人。</p>

    说起阳戏在南龙的渊源,当地学者认为,在明代,当时的统治者曾屯兵在附近,后来战事结束,军队就地农耕。这些兵士当中,有两个从江西吉安府来的,叫李茂高、李茂师的人,他们曾在家乡的冯家那里学过阳戏,在他们的传授下,阳戏逐渐在这一带传开。</p>

    为什么称作阳戏?学术界有争论,一说是因为戏种源自江西名叫舞阳的地方;另一说是,戏班每年农历六月要祭拜传说中的二郎神杨戬,所以也称为杨戏……无论名称如何得来,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古老的戏曲形式已在贵州深山腹地留存,成为村民们在早春时节自娱自乐的主要媒介。</p>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复制地址给QQ/MSN好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验证码: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观注:热点图片
精彩推荐
安全联盟站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