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多样的民族文化将这高原山地装点得多姿多彩。很少有人知道,在贵州这片热土上到底有多少惊奇的事情,在这秀丽古朴的大山深处,谁又会想到贵州居然会有那么多占据全国之首乃至世界之巅的事物,这样的发现令人惊喜不已。</font>
最特色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阁楼——甲秀楼</font>
甲秀楼位于贵州省省会贵阳市城南的南明河上,以河中一块巨石为基而建。始建于明,后楼毁重建,改名“来凤阁”。清代甲秀楼多次重修,并恢复原名。现存建筑是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的。楼上下三层,白石为栏,层层收进,由桥面至楼顶高约20米。南明河从楼前流过,汇为涵碧潭。楼侧由石拱“浮玉桥”连接两岸,桥上原有小亭一座叫“涵碧亭”,现已拆除。甲秀楼朱梁碧瓦,四周水光山色,名实相符,堪称甲秀,是贵阳市典型地标建筑。</font>
甲秀楼是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阁楼,这种构造在中国古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许多游客和建筑爱好者慕名前来,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和旅游价值,堪称国内最具特色的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阁楼。2006年,甲秀楼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font>

最特色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阁楼——甲秀楼</font>

最特色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阁楼——甲秀楼</font>
甲秀楼是闹市中一处不可多得的清幽之地,景区内古色古香,景区外高楼林立,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聚焦点,站在甲秀楼上登楼远眺,四周景致,历历在目。浮玉桥如白龙卧波,全长90余米,穿过楼下,贯通两岸。桥上有涵碧亭,桥下有涵碧潭、水月台,桥南有翠微阁,遥相呼应。</font>
明清以来甲秀楼便是文人骚客聚集之处,高人雅士题咏甚多。现楼内古代真迹石刻、木皿、名家书画作品收藏中,清代贵阳翰林刘玉山所撰206字长朕为一绝,比号称天下第一长朕的昆明孙髯翕大观楼长联还多26个字。它概括了山城贵阳的地理形势及历史变迁。</font>
甲秀楼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浮玉桥;第二部分甲秀楼主体建筑;第三部分翠微园。 浮玉桥头立有“城南遗迹”石木牌坊,牌坊中央设有“城南遗迹”四个大字,桥上建有“涵碧亭”。主体建筑甲秀楼飞甍翘角、石柱托檐、雕栏环护。翠微园是一组由拱南阁,翠微阁,龙门书院组成的明清古代建筑群。同时新建的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服饰陈列院,收集收藏了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手工刺绣品、民间蜡染数百余件,令人叹为观止。</font>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已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