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座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梭戛苗族生态博物馆
贵州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多样的民族文化将这高原山地装点得多姿多彩。很少有人知道,在贵州这片热土上到底有多少惊奇的事情,在这秀丽古朴的大山深处,谁又会想到贵州居然会有那么多占据全国之首乃至世界之巅的事物,这样的发现令人惊喜不已。</p>
梭戛苗族生态博物馆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与织金县的交界处的梭戛乡,海拔1400—2200米,面积120平方公里。所辖12个社区(自然村寨),总人口5000余人,距六枝特区政府所在地40公里。梭戛生态博物馆是中(国)挪(威)两国元首——江泽民总书记和哈拉尔五世共同签署的文化项目,于1998年10月31日建成开馆。梭戛生态博物馆是亚洲第一座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p>
梭戛乡至今仍过着男耕女织的农耕生活,延续着一种古老的、以长角头饰为象征的独特的苗族文化。这种文化非常古朴,有原始的平等、民主风尚,有丰富的婚恋、丧葬和祭祀礼仪,有别具风格的音乐舞蹈和十分精美的刺绣艺术。生态博物馆的建立就是为了保护和延续这支独特的苗族文化。</p>
第一座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梭戛苗族生态博物馆
梭戛苗族没有文字,他们的记忆和传统只能靠口传心授代代相传。根据苗寨老人的回忆,他们的先人迁到现在居住的山区时大概是在清朝初年。当时,平西王吴三桂奉命“讨剿”水西彝族宣慰使安坤(今黔西、大方一带)。清军打败水西后,许多依附于安氏的苗族群众四处逃难,其中一部分人躲到了今天的织金、郎岱的森林中,这部分藏于密林之中安身立命的苗人也因此被称为“菁苗”。到20世纪,“菁苗”开始逐渐聚居,最终形成了12个相当规模的村寨,他们将村寨建在高山密林中,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直至50年代开展民族识别工作后才被重新发现。为了哄吓、迷惑林子里的野兽,他们头上便戴上了奇特的头饰,这种头饰先是在头发中扎上牛角样的木板,然后用麻线、毛线、头发等盘结而成,发髻重达2至4公斤,如今这种头饰成了这个苗族村寨的标志。过去,村寨里无论男女都佩戴这种头饰,近年来,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男子已经不戴长角了,这种传统的盘头盛装被女人们保留下来用于参加重大节日。</p>
梭戛苗族节日中有特色的有跳花坡、祭树节、祭山节及耗子粑节。节日里,苗族的三眼箫、口弦、木叶、唢呐、芦笙、牛角等共同构建展示着奇异苗裔的音乐艺术体系。每年正月初十为盛大的跳花坡日,花坡场中央栽插一棵花树,青年男女围绕花树吹芦笙、跳舞,到坡上对歌,歌为媒,舞传情,恋爱人生。苗寨中大小事宜,自有寨老、寨主、鬼师这类自然领袖作主,内外纠纷、婚配丧事、行医算命……事无具细,各司其职,条理分明。</p>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已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