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56民族怒族文艺

怒族音乐舞蹈的艺术特点

2013-09-30 20:45:07 作者:admin 来源:中国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怒族音乐舞蹈的艺术特点

怒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作并积累了大量的民间音乐、民歌、舞蹈。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点,为我国的音乐舞蹈增添了光彩,展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放射出绚丽的光彩。

一、音乐与民歌

怒族民间歌谣可分为两类,即“牙扒可歌亚”(即“火塘边坐唱”)和“亏牙恒歌亚”(即“结婚歌”)。除这两种外,还有传统的可以唱的诗歌(即作富赛与乍富玛)。

1、“牙扒可歌亚”,是流传在怒族人民中占老的传统歌谣(即“创世纪”),属叙事歌一类。多为老年男子吟唱。此种歌大都在婚嫁、办丧事、打官司、年节等场合在火塘边坐唱。内容大都吟唱太初亘古至今祖先在怒江两岸生活为内容。即生产、生活、家史、村史、队史及早期村里有威望的人的生平及家庭的不幸遭遇。其内容丰富、生动。犹如一部血泪史书。听后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它会把你带到那遥远的远占时代。似身临其境,叫你触景生情。进入你的心扉,仿佛看到祖先们在怒江两岸劳碌奔波,苦度日月。顽强生存,自强不息的身影。

吟唱时人们两边对坐,人数可对等,也可不对等。以主客形式对唱。但在打官司、婚嫁、办丧事场合,人数必须对等。并要求参加人员必须能领唱和合歌,演唱内容不能主观臆造。

怒族民间的古歌、长诗、谚语箴言、童谣,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原始古朴,喻意深刻、贴切、情感深厚。节奏明朗,念起来顺口,唱起来人乐,并特别强调词性对仗 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同对形容词。词义对仗;即天对地,太阳对月亮。高山对江河。兄弟对姐妹,石对木,麻团对谷物,吃对穿(或对喝),七十七对九十九,上对下。句组与句组相对。讲究对偶和重叠。句子多押韵尾句,有时也押头韵。韵脚不严,段落也不严。唱词一一对偶对仗。奇句为唱词,偶句为合词,唱一句合一句。但有时为节省时间,合歌只唱半句,奇偶句同时韵脚。吟唱时,饮酒助兴,无酒则一般不吟唱。为一人领唱众合,多为单声部,加衬词,可吟唱三天三夜。吟唱时,常常使用暗喻的手法吟唱。每行(句)常由七个字组成。分唱合词二者形成固定而严格的对偶对仗形式。旋律特点是低沉、浑厚、原始古朴。旋律的基音为5162音,其5(so)音一带而过。为徵、宫、商、羽凋式。

2、“亏牙恒歌亚”(即“结婚歌”)

“结婚歌”是流传在怒族怒苏民间的喜歌。

当新娘接到新郎家里后,举行隆重的婚礼仪式。人们手拉手围成侧圈边唱边跳,一人领唱众人合,在狂舞时,由女方家人将盛水用的一龙竹简投入人群中央,众人将龙竹筒踩破,以示婚礼隆重和庆贺。

节奏粗犷、刚健、有力、豪放,音乐旋律流畅、喜悦。其旋律的基音为152音,为宫、徽、商调式。

唱词里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漂亮的言词,而是以打趣的格凋吟唱 。听者有亲切、温柔、原始古朴之感,展示了男女双方结成美满的姻缘和睦相处,相依为命的豪情憧憬。

二、乐器

1、“达比亚”(即琵琶)

怒族怒苏民间乐器有“达比亚”、“几味”(即口弦)、“独独丽亚”(即短笛)、“匹丽丽亚”(即直笛),“扒劳牙”(即树叶)五种。尤以“达比亚”为著,驰名于我国。

关于“达比亚”乐器,祖先们给后裔留下了一个优美的故事:相传,在远古的时候,有一个孤儿。从小就失去了双亲,他单身寄居深山,十分寂苦,为了消除寂寞,倾诉苦衷,不辞辛劳,爬越高山大箐,砍下质地优良的黄桑木,制作成“达比亚”,并以棕毛为弦。当月色明媚,儿入林的时候。孤儿弹起了娓娓动听的琴声,飞禽走兽都围在孤儿周围时,感动了山泉姑娘与他作伴。孤儿砍了一根箭竹(高山丛生的一种竹子)削成单片弦、三片弦送给山泉姑娘。孤儿弹起了“达比亚”,山泉姑娘弹起了“几味”。从此,俩人相依为命。一对情人通过“达比亚”和“几味”声声传情达意,结成了美满的姻缘。

怒苏“达比亚”外表粗糙,不美观,但是,它的音色清脆、明亮、富于表现力。音箱木制,上蒙薄木板,板上有出音孔,以琴杆作指板。没有音位,尺以蜂蜡作点,作为音位的标记。琴杆上方和琴轴下方有弦柱。用竹签钉在外弦内部位,摩擦发音,其音色独具风格和特点。演奏时用右手拇指和食指弹拔,左手按弦。过去用上张四根羊肠弦,近代以金属弦替代。

“达比亚”琴身长50厘米,宽40厘米,厚4厘米;琴杆30厘米,共鸣箱30厘米;琴轴长7厘米,琴码长4。5厘米。宽1厘米,高1厘米,厚0。5厘米。

2、“几味”(即口弦)

“几味”是怒族怒苏民间古老传统的弹拨乐器。有一片弦和三片弦两种。一片弦只包含一个音,三片弦包含三个音。它们之间的音程关键是:1 6 2和5 l 2的两种调式。一片弦的音是7音。

口弦的制作很精巧,携带方便,是怒苏妇女随身携带的喜爱之物。她们把它装在精制的小竹管里。弦筒上还雕有美丽的花纹及雀鸟图,挂在胸前作装饰。

演奏时,以左手执片尾。单片弦则拉弦扣往片唇的线头,右手以拇指和中指弹动(或拉动)片头,将有簧的部位靠近口边以作共鸣,震簧发音。音的强弱则由弹弦(或拉)的手指掌握,力度音的高低则由口中的气息控制。它能作为一种传达语言工具,听者能领会其话音。迄今男女青年则不会领会其内心表达的话音。

三片弦长10厘米,宽1厘米;单片弦长13厘米,宽2厘米。其音色娓娓动听,但音量不大。

3、“独独丽亚”(即短笛)

短笛均属怒族怒苏民间传统的古老乐器。一般作为妇女自娱性演奏。舞蹈伴奏少见。短笛身长4寸。四个音孔,音为6532音,曲调优美、温柔。

4、“匹丽丽亚”(即直笛)

直笛是怒族怒苏妇女自娱性吹奏的一种民间古老乐器。有六个音孔。吹孔里以蜂蜡替代簧片发音,不作舞蹈伴奏。其音色优美、细腻、流畅。直笛采用高山丛生的箭竹制作。

5、“扒劳牙”(即树叶)

树叶是怒族怒苏民间流传的一种在野外、高山坡上或江河边自娱性吹奏乐。传说是在远古时有一个小伙子,他用树叶吹奏着思念情人的“古老的情歌”,当他吹响树叶时,一阵清风突起……真的,传到今天的树叶,在怒族怒苏民间,在风平浪静的晒场,扬谷或扬玉米时,只要口中吹起“古老的情歌”树叶口哨时。清风自然而起,真叫人不可思意地把你带入那神秘的境地……。

三、怒族舞蹈

1、“达比亚”(琵琶,下同)舞蹈

怒族怒苏“达比亚”舞蹈。内容丰富,无所不包。反映迁移、采集、狩猎、耕作、械斗、爱情、生活以及反映动物声音和形态的摹拟舞蹈。用“达比亚”和“几味”(口弦)伴奏。除少数几套有歌词外,绝大部份没有歌词,是属一种乐舞。

“达比亚”舞蹈准备动作男女人数不限,集体圆舞。逆时针方向进行。男持“达比亚”,女弹“几味”跳。动作千姿百态,腿脚的伸缩、前进、后退、搓步、踏步、磋踏、旋转、前俯、后仰,变化万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各种形象动作与各种情绪的语汇表现出来。其音乐是三度、四度、五度和弦。以多声部表现的手法,二个或三个声部同时进行。当其中一个声部作为主旋律时,其它声部作为衬托和音,互相配合,使全曲丰富完美地表现出来。

怒族的祖先,日出而作,日落而归,面朝黄土背朝天。虽说他们与高等学校的音乐殿堂无缘。走路跌足,衣着粗麻布,终年食用粗粮和山茅野菜,但祖先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天才,他们富有超绝的体察能力,在旋律中包含严谨、精深、精湛。例如:《母鸡下蛋》、《山鸟啄炭渣》、《江边阳雀调》等的乐曲中,犹如翩然起舞和翩跹起舞的形态和阳雀的啼呜声形象地表现出来。一听便听出是母鸡下蛋和山鸟啄食炭渣时不停地转动身躯,那样形象逼真的音乐旋律;优美、起伏、感人,如痴如醉,让你陶醉于舞曲的意境之中,无形中把人们带入那遥远的远古时代的意境里。“达比亚”乐舞是古色古香的摹拟舞蹈,独树一格,自成体系,原汁原味,原始古朴的风格,数量之多,风格独特,在全国的乐海中也是少见的。它无愧于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本体中的一部分。犹如一颗明珠。展现出原始古老文化的艺术风格和特点,是不可多得难能可贵的文化艺术瑰宝,应珍惜保护和弘扬。

“达比亚”舞蹈反映迁移的有《走路舞》、《第一次和第三次找土地》;反映狩猎的有《打猎舞》;反映民族械斗的有《射弩舞》、《古战舞》;反映生产、生活习性和摹仿动物声音及形态的有《挖地舞》、《生产舞》、《掰包谷舞》、《割小米舞》、《搓籼米舞》、《割漆舞》、《找野菜舞》、《找野麻叶舞》、《交租舞》、《母鸡下蛋舞》、《乌鸦喝水舞》等;反映婚姻爱情的有《婚礼舞》、《怀念舞》、《你看我,我看你》、《窝得得》、《接亲舞》;反映母系氏族社会形态的有《传性感舞》、《掰胯舞》;反映民族风情的有《饮酒舞》、《猎神舞》等九十多套。除此之外,尚有后派生自娱性创造的有三十多套。

“达比亚”舞蹈动作粗犷、敏捷、豪放、原始古朴,有的细腻、深刻。其旋律刚健、有力,节奏鲜明、清脆、感人,富于强烈的节奏感。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点。每一套舞蹈都反映一定的主题内容,有的则表现情绪的舞蹈。

2、“达谷光”(即踢踏舞)

踢踏舞是怒族怒苏民间流行的古老的无音乐伴奏的舞蹈,一般在婚嫁及亲人相聚等场合进行。动作粗犷、热烈、奔放,富于强烈的节奏感。踢踏舞大都以早期祖先在怒江两岸生涯为内容,反映生产生活及摹仿动物的声音和形态,展现了怒族怒苏所处的社会及地域和心态。

踢踏舞时,手拉着手,围成圆圈,上身直立,手前后甩动,脚踩踏跺地面,胸部前俯,臀部顶出左右侧。以2/4,4/4拍的节奏作预备,以2/8、3/8、4/8、6/8、4/4进行,用形象的动作表现和反映各种主题思想的舞蹈语汇表现出来,展示出怒族怒苏乐观的思想情绪。

踢踏舞有《洗麻舞》、《迎亲舞》、《婚礼舞》、《回归舞》、《弭骂舞》、《摇篮舞》、《跺裂地板舞》、《猴子舞》、《猴子打架舞》等二十七套,还有几套是后派生创作的情绪舞。

3、《斗羊舞》

斗羊舞是后派生创作的民间舞蹈。产生并流行于福贡县匹河乡果科村怒族怒苏聚居区。

早在1953年由付益波、桑益冲、支边外来干部何澎辉同志所创作。1954年曾在州庆时演出。1956年参加全省农民文艺汇演时荣获一等奖。锦旗上著有“唱起来!跳起来!”六个字。 迄今,在怒族怒苏民间广为流传。

《斗羊舞》反映牧羊人热爱美好的生活,热爱羊群。精心牧养羊群,羊群温顺于牧羊人的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展现在人们面前,展示了多情厚道的山里人以乐观的精神境界,歌颂了充满人间的美好生活。

李卫才

关键词:舞蹈音乐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复制地址给QQ/MSN好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验证码: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观注:热点图片
精彩推荐
安全联盟站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