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八七”铸和谐 “三化管理”筑平安</font>
——贵州剑河县创新社会管理奏响和谐乐章</font>
剑河县位于贵州东部仰阿莎湖畔,七镇五乡27万人口,苗侗人口占全县人口的96%,是全省最大的水库移民县剑河县新县城搬迁之初,矛盾纠纷错综复杂、治安问题突出、社会管理难度大一度成为困扰剑河经济发展的瓶颈,2007年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政法工作综合满意度分别居于全省72位、69位,并在黔东南州十六个县市挂未。近年来,剑河县痛定思痛,找准症结,积极创新管理,拓宽政法思路,破解社会难题,大胆摸索并归纳提炼形成了十九八七“三化管理”温馨剑河经验,同步推进社会管理工作精细化、扁平化、网格化,实现社会管理重心下移、窗口前移,让社会管理难题在乡村、在部门、在社区、在网格得到有效破解。五年来,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幸福指数逐年攀升。2012年,剑河县侦破各类刑事案件293起,破案率57%,破案了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高于全州破案水平21个百分点;查处治安案件885起,查处率85%。三大调解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799件,调解成功率为95%。在全省人民群众安全感测评中,排名全省第五、全州第二,政法综治综合满意度排名全省第二、全州第一,在黔东南州年度政法综合考评中位居全州第一名。2012年12月荣获“全省法治县创建工作先进单位”,2013年4月被表彰命名为“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2013年6月初被中央综治委表彰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剑河县社会管理创新的成功经验实现了社会管理的科学化。</p>
“十心调解”创新“六位一体”温馨调解模式
创新“十心调解”(精心、用心、细心、关心、虚心、诚心、耐心、倾心、公心、恒心)这条主线,按照“精心准备,熟悉案情;用心交流,增进感情;细心甄别,把握时机;关心疾苦,换位思考;虚心征询,因案施策;诚心感化,真心化解;耐心疏导,法理入情;倾心竭力,情感渗透;公心以对,不偏不倚;恒心化解,不厌其烦”的要求,在三大调解中全面推行“十心调解”,用心支撑,以心搭台,在县级成立矛盾纠纷集中化解协调指挥中心,在部门、乡、村设立“十心调解室”,实现“十心调解”全覆盖,并创新“六大机制”协同推进,全力构筑六位一体温馨调解模式。</p>
一是“梯次调解”机制。按照管理层面实行自下而上的层层化解社会矛盾的工作机制。人民调解推行调解员、调解主任、村居主任三步调解法,行政调解推行调解员、调解股长、副局长、局长四步调解法,司法调解推行审判员、审判长、庭长、副院长、院长五步调解法,抢抓每一个层面的调解资源。2012年剑河县在行政部门领导和法院领导层面调解纠纷530件,调解成功率为98%。</p>
二是“民歌调解”机制。立足地方民风民俗、利用民歌特有的感召力引入社会矛盾化解。该县的民歌调解机制有两种形式:创建法制文艺宣传队深入纠纷发生地感化双方当事人助推社会矛盾化解;组建“民歌调解室”推行民歌互动化解社会矛盾。2012年14双濒临破碎的家庭通过民歌调解破镜重圆,8位老人在歌声中寻回了儿女久违的孝心。</p>
三是“选择调解”机制。整合社会调解力量,把“老干部、老党员、老村干、寨老、族老”和业务骨干以及两代表一委员聘请为特邀调解员,充分发挥他们人熟地熟事熟的优势,由矛盾当事人共同选择双方信得过的调解员作为他们的主办调解员进行调解。全县共聘请特邀调解员859名,通过选择调解化解各类矛盾纠纷859件。</p>
四是“专家调解”机制。结合仰阿莎库区矛盾纠纷的特点,组建移民安置、安全事故、山林水土、涉涉诉、医疗事故等八个专家组,由掌握政策和熟悉工作情况的专业人士和部分德高望重的乡村“土专家”组成,负责专业调解涉及移民或相关专业性强的专门性案件2012年专家组化解了各类重大疑难案件52件。</p>
五是“全程调解”机制。抢抓案件从排查开始到兑现的每一个环节调解战机,主要在人民法院审理的各类案件中,实行人人都是调解员、处处都是调解室,案件无论在哪个环节,只要捕捉到调解时机,便迅速组织双方当事人就地、就近进行调解,促成案件事清人和。2012年人民法院认真落实立案、庭前、审中、判后、执行的全程调解工作,2012年各类案件调撤率达90%,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p>
六是“联动调解”机制。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有效整合,互相联动,优势互补,形成联动调解工作机制。建立县际、乡际山林土地纠纷的联动调解机制。公安机关各个派出所成立“警民联调室”,人民法院在交警大队等有关行政机关设立巡回法庭,司法行政部门在有关行政机构组建人民调解委员会,部门之间、乡际村际之间落实联动机制,形成化解纷争的强大合力。</p>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