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如意自幼喜欢把玩相机,他无意中为老一辈革命家拍摄的照片,如今成为珍贵的红色记忆。
奔波在辽阔的大草原上,风光的魅力和风土人情的淳朴,让赵如意和他的镜头大饱眼福。
每逢闲暇,赵如意远避城市喧嚣,栉风沐雨,寄情大草原,因为他热爱着大草原,更热爱着大草原上的人们!
永远的红色记忆
在赵如意家里,放着一摞一摞底片,这是他多年来拍摄的“红色记忆”,忙于工作的他还抽不出时间全部洗印出来。
“红色记忆”里,大多是老一辈革命家:乌兰夫、薄一波、宋任穷、吉雅太、李森、王铎、郝秀山、塔拉、克力更、赵诚和云兰、佛鼎和娜达莎、寒峰和云曙芬……
呼和浩特席力图召,李森家。这是赵如意经常光顾的地方,虽然当初他还不知道这位传奇英雄就是他的亲大爷。
1970年9月的一天,李森坐在房前的台阶上,一针一线地补袜子。李森穿着老布衣、布鞋,裤子和鞋上打着补丁,帽子挂在右膝盖上,身旁的搪瓷盆,已经磕掉不少瓷。
“老爷子补袜子,在当时就是奇怪(新鲜)的事儿。”赵如意拿出相机,走到李森的左前方。
当李森听到动静抬头看的刹那,赵如意按动快门,定格下这位老一辈革命家的朴素人生。
“这有个甚照头,你没个照上的啦?”赵如意回忆,当时李森说。
198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40周年大庆,在这草原欢庆的日子,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乌兰夫回到家乡,带来中央和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热烈祝贺。
“老爷子乡音未改,我说土话也行,说普通话也行,老爷子听着亲切。”正在自治区卫生厅工作的赵如意接到通知,让他第二天前去报到,作为接待中央代表团的工作人员。
赵如意是个有心计的人,他立即跑出去买了一部美能达300相机。
“拍照片,我是无处不在,无处不照。我觉着他老人家的每一个镜头都很珍贵。”一些场合拒绝记者进入,赵如意却如鱼得水。
一天,乌兰夫乘坐飞机出行。
“会照相的上不了飞机,上了飞机的没有一个能照相的,我是走村串户照相的人,我一口气照了几个胶卷。”赵如意说。
飞机上,乌兰夫精神矍铄,身体前倾,正和蔼可亲地与人交谈着。赵如意不失时机地拍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这幅名为《乌兰夫在飞机上》的照片,先后被选用为《乌兰夫画册》、《乌兰夫研究》封面,给人们留下了乌老令人难忘的慈祥和微笑。
“把历史瞬间定格在史册里,我的相机曾经完成过若干个不朽。乌兰夫、薄一波、宋任穷、伍修权等一大批革命前辈,他们在创建新中国的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中浴血奋战,立下了丰功伟绩。我因工作关系,有机会跟他们接触,我怀着敬仰的心情,不失时机地抓拍了部分老前辈的精神风貌,照片里的他们可亲、可敬、可爱,成为珍贵的红色记忆。”赵如意说。
在“红色记忆”中,还有赵如意和他在上山下乡大潮中到“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患难兄弟姐妹:田间,塞夫、李文林、郝时远等光着膀子“显块儿”;郝时晋、曹中凯盘腿一坐,合个影;塞夫挥动耙子,熟练地和泥;李二旦水库网鱼;阿拉善图拉二胡;云大平劳动之余,洗“行头”……
老牛湾的二笼窝窝
清水河老牛湾,是长城与黄河“握手”的地方,吸引着无数摄影家前来采风。
1984年,大年初二夜晚,呼和浩特张灯结彩,人们沉浸在过年的欢乐中。
“就等你开席,你在哪儿?”赵如意接到两个电话,是苏青、郝时晋等发小设宴欢聚,邀他把酒叙情。
“我现在在清水河老牛湾窑洞里过年呢。”赵如意说。
“你怎么跑老牛湾去了,大过年的,人家过了十五才出去呢。”发小们惊诧。
“下雪了,难得,我奔着雪来了。”赵如意有些兴奋。
大年初二。赵如意和摄影家宝音雪中行,奔向老牛湾,只为收获按下快门的喜悦。
他们走进李屯老乡的石板院子石板房,上了石板炕。主人端上海红子和糖果招待他们。闲聊,让赵如意吃惊的是,石板院子石板房石板炕的石板,是老李从年轻时起,“一疙旦一疙旦扛上来的……”
在这里吃“二笼窝窝”的故事,至今让赵如意忍俊不禁。
女主人给熘了一笼糜米窝窝,还有一点儿糕,两人吃得很香。
“宝音还是个后生,好饭量,吃了个不够。”赵如意是大哥,宝音紧着他吃。
“再给咱们熘上一笼吧。”宝音说。
女主人又熘了一笼窝窝,宝音吃,不久发现这笼窝窝是熘在猪食上的。
“吃得香不香?”赵如意半躺在石板炕上,幸灾乐祸地问。
“香,香。”宝音一脸尴尬地笑着。
烧炕入睡。石板炕“前半夜烙个死,后半夜冰巴凉。”
“这正是,家里有斗大的西瓜你不吃,非要到外面啃瓜皮。”赵如意打趣。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