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蒙古袍服饰的自然
2013-09-29 12:14:52 作者:编 来源:中华民族文化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流动的旋律,是那马背上的风采,蒙古袍服饰在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接力中早已席卷整个欧亚大陆。早期的蒙古袍制作手工坊,现在慢慢以转变成跨时代的民族服饰定制.
。
13世纪,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铁骑,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欧亚,点燃了欧洲文明的圣火,并将四处的金银财宝汇集到蒙古高原,各种能工巧匠带着娴熟的技术涌向蒙古高原,一时间八方珠宝,才华横溢之人、中外工艺技术汇聚在蒙古高原,蒙古族服饰开始了其丰富和豪华的时代。
独特的生态环境,“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经济,造就了蒙古族人民刚劲的民族气质和魅力无穷的草原文化,作为构成蒙古族丰富多彩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蒙古族服饰光彩夺目,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尤其款式多样、别致的蒙古族头饰更是令人赞不绝口。无论造型、色
彩、工艺及质地,都具有草原游牧民族的浓郁风格,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的高度审美情趣。在蒙古族头饰中白银、珊瑚在原材料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征十分鲜明,这在我国其他民族中是罕见的。蒙古族之所以如此珍视鲜红、光洁的珊瑚,除蒙古族尚红,视红色为高贵
吉祥的颜色外,主要因为珊瑚是海中之物。对远离大海,生活在一望无际大草原上的人来说是难得一见的。“物以稀为贵”的炫耀心理,驱使蒙古族人把难以得之,异常珍贵的珊瑚挂在头上,坠在耳下,逐渐成为一种民族习惯。蒙古族注重头部装饰大约是在13世纪,已婚妇
女的头饰尤为精湛。已婚妇女戴“固姑冠”,《黑鞑事略》载“霆见‘姑姑’之制用桦木为骨,包以红绢金帛,顶上用四直尺长柳枝或铁打成枝,包以青桦。其向上则用我朝翠花和五彩帛饰之,令其飞动。以下人则用野鸡毛。”据西方旅行家威廉鲁布鲁克描述:固姑帽“顶有一根草茎、羽毛或细芦苇做的枝条,上端饰以蓝格茵茵的孔雀毛,顺枝条四周,饰以长鸡尾巴羽毛以及令人垂涎的珠宝”。“许多妇女一起骑马行走,从远处看去,就像戴着头盔、举着长矛的士兵……’’在蒙古族众多服饰中,呼伦贝尔、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族的服饰,尤其头饰与其他地区差别很大。巴尔虎草原女子服饰主要为灯笼袖,衣服的裁剪形式为分割裁剪法,头饰主要由银头圈和银辫钳组成。银头圈一般以绸缎为里,外面镂花嵌玉,并挂有摇铃。银辫钳用半寸宽的镂花银条拼成,呈弧形,下端为手柄状,上饰以珊瑚。用发辫做带。使用时先将头圈戴好,然后用发辫将辫钳固定于头部两侧。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