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靠在央视“品三国”而红得发紫。但在被“易迷”们狂热追捧的同时,他也受到学术界和传媒的指责,认为他“评书式”的历史讲座,简直就是“满嘴跑火车”,对此易中天自己却另有解释,在近日作客《杨澜访谈》时,他表示,“我干的活有点像探路的,或者叫扫雷的,而且随时准备牺牲”。</p>
自称“一无所有的匪寇”</strong>
学者易中天既不是科班出身,也没有上过大学,由于这段与众不同的治学之路,易中天戏称自己是“学术界的土匪,土匪加流寇!匪有山头,寇有山口,我既没有山头也没有山口。”</p>
1965年,在“上山下乡”的大潮下,18岁的易中天参加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新疆一呆就是10年。1978年,易中天以同等学力考上武汉大学读研究生。“那个时候的文风还是‘文革’文风,实在没有任何阅读的快感,后来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出来了,让人耳目一新。之后,我又读了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这两本书后来成为易中天另类讲座的诱因之一。</p>
强势媒体让他不安
尽可能把历史人物还原为活生生的人,成为易中天与其他学者最大的不同之处。“别人是把历史放在一个解剖台上,一刀一刀划开来给大家看,而我想的是,把它从冰箱取出来后能迅速化冻还能活起来。”</p>
强势媒体的介入不但放大了争议本身,而且让易中天产生了一种不安全的感觉。“你再瞩目、再有名,在媒体面前,你也是一个弱者。在恶炒成风的文化氛围内我不得不学会保护自己。”</p>
“暴露在公共媒体下,你做什么肯定都是要被人说的,所以我是想通了一个问题,就是人生的道路只有两种选择:一个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还有一个是走别人的路那就让自己说了,“易中天说,“我决定是不让自己说。”</p>
作者 祖薇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