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到旅游:探索绿色崛起新路径
2013-09-14 10:41:33 作者:编 来源:江西日报(南昌)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 |
人文璀璨、墨韵绵延的江西有着丰富的文化矿藏。民俗就是其中一座取之不尽的富矿,它的丰富性以及难能可贵地保存着原生状态,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的目光。它能否转化为旅游资源,因其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能否成为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br />
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提出了“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十六字方针,我省旅游业如何升级?如何为江西的绿色崛起出力,用旅游业带动当地居民收入的增长,为居民的小康提速出力?
今天,本刊邀请了民俗文化及旅游界专家,从多方面来探讨上述问题。<br />
魅力四射的丰沃民俗<br />
文化赣鄱:“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自身独特的民俗,请问,我省的民俗情况如何?<br />
陈伟峰:民俗是一个地区的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且代代相习的生活习惯和生存方式。它是民众在历史传承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我省的民间习俗就与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各地民俗风情有关联,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同时又与整个中华民族整体的历史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共同属性。我省传统的民俗节庆活动大多是在农耕社会岁时节令基础上形成的。这些传统节庆活动大致有三个来源:一是源于生产、生活祭祀;二是宗教节日;三是传统民族节日。三者往往互相渗透、交融,形成民俗节庆活动。<br />
江西的民俗事象丰富多样,大到婚丧嫁娶、寿诞延年、人生礼俗,小到吃穿住行,涉及方方面面、各行各业。如果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来具体划分,则有:生产商贸习俗,包括农业、林业、渔业、狩猎、商贸及采药等;消费习俗,包括服饰穿戴、服饰功能、饮食习俗、居住习俗等;人生礼俗,有诞生与命名习俗、成年礼、婚礼、满月礼、百日礼和周岁礼、寿诞礼、葬礼;还有岁时节令习俗等。<br />
民俗按照地域划分,有其丰富的特色,景德镇的瓷俗、樟树药俗、广昌莲俗、万载的花炮习俗等,都因地域而各具特色。例如,在被誉为中国鄱阳湖淡水鱼之乡的鄱阳,那里的水上人家常年跟水打交道,孕育出许多奇异渔俗。比如,驯养鸬鹚捕鱼;根据鱼喜光的原理,特制木质专用船用以夜间诱捕;通过沉船来诱捕等等。这种地域性还体现在建筑上,如客家的围屋、婺源的徽派建筑等,以及各地方不同的衣着习惯等。<br />
有些民俗具有神秘性。例如,在龙虎山,泸溪河两岸的悬崖峭壁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洞穴,里面安放着200多处2600多年前古越人的悬棺和殡葬品;在有着“中国风水文化第一村”之称的兴国县三僚村,则有着极富个性的“风水文化”。<br />
有些人认为我省少数民族的多样性不如云贵等地区,我们没有很热情奔放的民俗,其实是他们不了解,我省的民俗有自己独特的热闹,有赣文化的个性魅力。比如,我省有热闹的庙会民俗,而且各个地方的庙会不同,异彩纷呈。南昌有以朝拜许真君的万寿宫庙会;宜春的慈化庙会是朝拜观音娘娘;瑞金的冯侯庙会是纪念唐代的冯祥兴、冯祥祯、冯祥兆三人;还有乐安罗陂庙会、瑞金冯侯庙会、宁都庙会等等。各个地方敬拜的神灵不同崇拜的传奇人物不同,庙会的具体仪式也有所不同,文化事象不同,但传统文化中的内涵和隐喻的精神内容基本是一致的。<br />
除了热闹的庙会,江西的民间灯彩艺术也十分丰富,风格各异,有花灯、龙灯、鱼灯、狮灯等等数十种,还有高跷、斗牛、武术和民间游戏、竞技杂耍等多种民间传统活动。当然最出彩最具代表性和典型类型的是修水全丰花灯、石城灯会。<br />
我们还有与舞蹈相关的民俗,例如“跳傩”。我省许多地方都有年节跳傩的传统风俗习惯,各地有着丰富的傩文化遗存。傩,是中国古代先民一种以面具为神灵,驱鬼逐疫、祈福纳祥的一种宗教仪式,真正意义上的跳傩是“驱”“扫”“赶”而迎新的意思,目前萍乡、南丰、万载等20多个市县仍有傩事活动,并且沿袭着古朴、庄重的起傩仪式,从这些遗存中可以看到跳傩首先是民间信俗活动,只不过是随着时间推移古老的跳傩中庄重、古朴的仪式少了(有些完全遗失了),只留下舞蹈部分,于是人们便认为他就是舞。跳傩遗失了最核心的仪式,要知道传统文化的仪式感是最具文化根基的事象。总之,在我省民间遗存的民俗事象十分丰富、多样,由于民俗具有丰富性、多样性特征,包容性也十分强,其中跳的、说的、演的、唱的都是民众的纪念、敬仰、表情等节日内涵,并不是空洞的。<br />
文化赣鄱:江西如此丰富多彩的民俗是怎样形成的?
曾宜富:民俗最开始是来自图腾的崇拜。各地许多异彩纷呈的民俗,其起源往往来自祭祖敬神,而乡村为宗祠落成、修谱、添丁、婚庆而举行的戏曲、舞蹈等表演,也都是包含着庄严的敬神仪式。<br />
江西丰富的民俗活动形成,离不开本省的地理环境。江西境内既有山川连绵,又有江河密布,既有沃野千里,又有大湖万顷,地上出产丰饶而地下矿藏丰富,自古就是著名的饭稻羹鱼之乡、物阜民丰之地。多样的自然条件决定了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江西千姿百态的民俗文化正是生长在这样丰厚的土壤中。比如稻作习俗、渔业习俗、瓷业习俗、药业习俗、茶业习俗等等,就是在本土特色行业中形成的生产生活习俗。再比如强劲有力的“永新盾牌舞”,威风凛凛的狮子舞等,是在尚武民风倡导下形成的民俗。江西地形复杂多样,山林平原相间,地肥水美,历来是各种势力争夺控制的焦点,因而,此地又经常成为啸聚山林的好去处,尚武成为民间的一大特色,久而久之,演变成带有节日喜庆特色的民俗。<br />
丰富民俗的形成也有历史原因。北人南迁和吴头楚尾的历史情境,孕育了兼容并蓄的赣文化,而赣文化海纳百川的多元性特征,同样反映在民俗文化中。例如,在隋唐时代,中原的先民因为战乱、灾荒等原因,大批的大户人家举家南迁,来到江西赣南地区扎根,孕育出赣南的客家民俗;随着鄱阳湖成为贯穿南北东西的交通枢纽,楚骚遗风、吴越旧习、中原古韵顺水随舟而至,在南戏和弋阳腔的基础上改造发展,与乱弹、徽剧、秦腔、昆曲等皮黄声腔熔融糅合形成了饶河戏。<br />
另外,江西许多民俗事象的文化精神和礼仪活动与全国各地民俗是基本相同的,江西民俗和中华民俗文化,呈现出高度的整体性、和谐性和统一性,与周边地区的民俗文化又相互影响和渗透,特别是中央皇朝的强势管理,制度文明的有效灌输,科举选仕的教化诱导等社会因素,将许多有生命力的民俗事物移植在江西大地上蓬勃发展。而往昔相对封闭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使得民俗时至今日依然保持着稳定性。比如,行走在赣南乡村,人们总能感受到某种非比别处的文化气息。它的语言、建筑、服饰、饮食以及生产、生活习俗,依稀透露出古代中原的遗风余韵。<br />
民俗增添旅游持续吸引力<br />
文化赣鄱:目前游客来江西的旅游观光内容主要是什么?
曾宜富:提到江西旅游,红色旅游和山水旅游为人们熟知。江西是山水旅游资源的富集地,自古有“六山一水二分田”之说,山水旅游是江西旅游最大的品牌,集中诠释和体现了“江西风景独好”品牌的价值和形象。江西山水交相辉映、品质超群,得到广大游客的普遍认同。同时,我省的山水文化非常深厚。例如,早在东汉末年,第一代天师张道陵来江西龙虎山炼九天神丹,得道后入蜀创五斗米道,其曾孙张盛迁还龙虎山为第四代天师,前后承袭63代,历时1900多年,从而在龙虎山成就了我国一姓嗣教受封最长的道派。又如东晋时,高僧慧远依庐山创净土宗,建东林寺,开佛教中国化之先河;“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弃官归居庐山下,采菊东篱咏山水,成为我国田园诗的鼻祖。自唐以后,江西佛教逐渐兴盛,祖庭名寺多据山肇建。<br />
另外,红色旅游也是游客来江西观光游览和访习体验的重要内容。我省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拥有中国革命摇篮井冈山、人民军队摇篮南昌、人民共和国摇篮瑞金、中国工人<a class="JS_NTES_LOG_FE" title="运动" href="http://tuan.163.com/?tag=%E7%94%9F%E6%B4%BB" data-module-name="xwwzy_tag">运动摇篮安源等红色资源优势。<br />
刘秀凤:目前,旅行社给游客推出的江西旅游线路,大多也是经典的山水旅游和红色旅游,同时,许多游客也还停留在看山看水的旅游模式中,一提到江西,游客还是最想去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等地方。<br />
文化赣鄱:您觉得这样的旅游模式是否能够持续吸引游客?
曾宜富:我省山水旅游发展得很好,并且是我省旅游的主要载体和旅游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目前山水旅游仍然是以门票收入为主,购、娱等高附加值的旅游项目不多,产业链不长,综合效益不高。山水旅游、红色旅游,确实吸引游客,但是,游客看完一处景,是否还会想第二次来,愿意第三次来,旅游如何持续发力,吸引更多的游客,这也是我们思考的问题。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提出了“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十六字方针,我们旅游业发展也要转型升级,切实落实到“实干”二字上面,为江西的绿色崛起出力,用旅游业带动当地居民收入的增长,为居民的小康提速出力。<br />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为旅游生精,旅游为文化展翼。民俗是一座富矿,特别是江西的民俗,有其丰富性,又难能可贵地保存着原生状态,我们更应该将它与旅游结合起来,做深做细做精,让其成为我省旅游的新亮点,使旅游精品更加丰富多彩,魅力四射。例如,我们去龙虎山游玩,除了能领略秀美的丹山碧水和悠久的道教文化,也能感受到春秋战国时期这里的百越民族的习俗,了解他们的遇水而安、择水而居、终后临水而葬的民俗,观赏热闹吉祥的升棺表演,探寻尚待破解的崖墓之谜。这就增加了特色文化的魅力,增强了旅游的吸引力,提高了游客的兴奋度。<br />
另外,如何从游客需求出发,大力开发经营型、服务型旅游项目,尤其是要开发一批能使游客看了还想看、玩了想再来、吃了还回头、甘愿多花钱的项目,也是我们思考的问题。当前旅游业正通过改善食宿条件、扩大旅游<a class="JS_NTES_LOG_FE" title="购物" href="http://mall.163.com/" data-module-name="xwwzy_tag">购物、发展景区演艺、增加参与性项目等方式丰富旅游产品,延长产业链条,提高游客消费水平,提升旅游综合效益,推动目前的旅游模式由门票经济型向综合效益型转变。<br />
文化赣鄱:丰富的民俗能否转化为旅游资源?
曾宜富:现在一种以观赏、理解、领悟、参与风土人情为目的的旅游方兴未艾。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聚居地,每年有1000多个民族节日活动,它们将民俗文化融入旅游中,民俗旅游搞得多姿多彩。<br />
刘秀凤:几年前,我带的一个来自香港的旅行团在参观了婺源的风景后,专程要求去看茶俗表演,游客看了文士茶、富士茶、新娘茶的表演,非常感兴趣。我们有很深厚的民俗文化,并且对全世界,特别是亚洲地区有着很深的影响,把民俗转变为旅游资源,会非常受游客欢迎。<br />
陈伟峰:有的民俗能够转化为旅游资源。通过多种形式把民俗转化为旅游资源,这是发展地方经济、弘扬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好路径。例如,很多人都会在莲花节时专程跑去广昌看莲花,到了广昌不仅是看莲花,还能看到与莲花相关的很多民俗。将民俗转变为旅游资源后,既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反过来让当地人意识到民俗的重要性,让他们信心满满地传承发展民俗。<br />
但是,民俗转化为旅游资源,要依据民俗的文化内涵。许多民俗活动是在特定时间和空间里发生的,离开了特定的时空,民俗也就失去了意义。例如,泼水节、斗牛节、狂欢节,如果这些民俗活动天天举行,也就失去了其中的意义和参与价值。有些民俗可以转化为天天举行的旅游资源,例如婚俗、茶俗、瓷俗,这些事情每天都发生,不受时间限制。<br />
民俗转化为旅游资源,一定要慎之又慎。民俗是依据特定的文化空间和时间存在的,没有存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的民俗,少之又少,有可能是伪民俗,除非是脱离了民俗的本体,转化成了其他的项目和门类,但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俗。即使有能够转化为旅游资源的民俗,也必须尽可能保持其完整性、本真性,不要破坏民俗的仪式或者抛弃其仪式。仪式是民俗的重要载体,没有了仪式,民俗就失去了其传统文化上的意义。现代人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内心很浮躁,不能很好理解传统仪式的意义,于是随随便便将庄重的仪式省略掉了,丢失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br />
对于民俗要慎言“创新”。发展是把时间丢掉的东西捡起来,创新则是加入新的东西、改头换面,这是对民俗的伤害。所以在把民俗转化为旅游资源时,不能破坏民俗,要保证它的原汁原味。<br />
落地实干
加速民俗到旅游的转化<br />
文化赣鄱:那些适宜转化为旅游的民俗,目前在转化的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曾宜富:有些地方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环境比较差,这种状况下,要将这个地方的民俗开发成旅游产品,就比较困难。<br />
另外,民俗转化为旅游资源,需要外来的眼光、上层的自觉和决策的智慧。常言道,熟地无风景,惯常没稀奇。当地人长期生活在这里,可能并不觉得本地民俗的特殊性和珍贵性,这就需要借助外来的智慧眼光和创新思维,有赖专业机构的悉心指导和热情帮助,依靠上级领导的正确决策和强力措施。现有些地方领导的文化自觉性不高,没有认识到民俗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保护力度不够,在大兴土木时,将现代风格的建筑强行地塞进古街老巷,把现代的建筑材料蛮横地置入老宅古居,这就大大降低了民俗风情的原真纯度,造成了不可修复的伤害。<br />
陈伟峰:旅游业作为以服务为产业的主要构成因素的特种行业,其从业人员既要数量多又要素质高。民俗文化地区教育相对落后,旅游人才培养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培训机制不健全,人才匮乏,导致经营管理效率低,服务质量不到位等问题。另外,受经济利益的影响,一些优秀的民俗人才流失到了东部沿海或其他地区,使民俗旅游的文化含量下降。<br />
同时,民俗一般以族群为单位举行,主持民俗的都是德高望重的人,这部分人是没办法培养的,他们是由大家共同推举的,其人品、德行都要得到大家的认同。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族群的分散也为这部分人的人脉关系形成造成了局限。<br />
刘秀凤:我们不能要求每个游客都有鉴赏民俗的能力,例如傩舞,是古代中原先民一种以面具为神灵、以驱鬼逐疫为功事、用以迎祥纳吉的宗教仪式。如果游客看不懂,不喜欢,那么民俗变为大家喜欢的旅游项目还是会有困难的。我们可以借鉴云南的《丽水金沙》,它以舞蹈诗画的形式,全方位地展现了丽江独特而博大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获得了游客的喜欢,我们可以借鉴兄弟省市的经验,以舞台表演的形式,将我们的一些民俗表现出来,让游客喜闻乐见。<br />
文化赣鄱:有些民俗克服了困难,转化为旅游资源,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慢慢变了味,游客并没有感受到其中的文化意义,甚至有形式和内涵两张皮的感觉。在民俗旅游的发展中,如何防止随意编造、拼凑、添加的伪民俗和低格调、生搬硬套的民俗庸俗化现象?
陈伟峰:伪民俗和民俗庸俗化,首先是因为没有理解民俗深层次的意义,觉得民俗的很多形式和内容可有可无。其次是没有理解民俗与时空的关系,一些民俗并不适合天天表演。<br />
曾宜富: 我认为,低俗化、泛化是因为表面化和简单化。看事停留表层平面,做事肯定轻潦简单,成型定非良器精品。我们认识和研究旅游事物,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抓住内在实质,不仅要看清特色,而且要把握特质,尤其要抓住特性;因为特色是表象,特质是内涵,特性是根基;根基要深厚,内涵要丰富,表象要鲜明。只有这样去开发民俗旅游,才能抓到问题的本质,杜绝两张皮的现象,真正使鲜颖奇妙的民俗风情在游客面前更加活灵活现,格外流光溢彩。<br />
刘秀凤:一些民俗表演因为受到利益的驱使,导致内容和形式的变质。就拿一些地方的婚俗来说,热热闹闹地吸引游客去参加,可是最后给游客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婚俗变成了对游客的“敲诈”,大大降低了游客的参与热情。<br />
文化赣鄱:为了促使民俗更好地转化为旅游资源,目前我省做了哪些工作?未来还有什么样的规划?
陈伟峰:目前,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已经在建非遗数据库,分十个门类,目的是准确、客观、全面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格、特点、工艺流程、方法、材料、配方、色彩、尺度等内容,运用文字、图片、<a class="JS_NTES_LOG_FE" title="照片" href="http://mall.163.com/yxp.html" data-module-name="xwwzy_tag">照片、绘画、录音、视频等现代传媒技术,真实地将项目进行形式上的固定,为以后的恢复和传承、研究提供可能性。这当中包括我们十分关注的民俗项目。<br />
另外,我省首个由民营企业筹建的非遗展示馆将正式亮相樟树林文化生活公园,整个展示馆面积达3000平方米,集中展示雕刻、制瓷、织造等非遗项目的传统手工艺流程,市民和游客都可以亲身参与其中,体验感受这些非遗项目,深入了解传统赣鄱文化的精髓。<br />
曾宜富:民俗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涵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而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正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此,民俗旅游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br />
我省已经打造了一批以民俗为重要内容的旅游活动,例如中国婺源乡村文化旅游节、景德镇瓷文化旅游节、宜春明月山月亮文化节、南丰蜜橘节和石城、广昌、莲花等县的莲花节等等,这些旅游活动都是跟文化的结合,自然也离不了民俗,是对民俗转化为旅游资源的促进和发展。<br />
我省已经编写出版了介绍江西旅游整体情况的《“江西风景独好”旅游文化丛书》。这套丛书是由朱虹副省长亲自主编,组织省内众多专家学者共同编著的,一共十本,其中就有专门一本书讲民俗风情,它对我省的民俗资源有一个很清晰和翔实的梳理。<br />
目前,省旅游局要求4A级以上旅游景区都要至少策划打造好一台较高质量的旅游文娱节目,使其成为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实现“白天游景点,晚上看表演”。这样的旅游文娱节目,就是汲取民俗元素,采取不同形式表达出来,通过抓好旅游演艺产品的开发,既促进民俗转化为旅游吸引物,又提高游客的旅游满意度。<br />
另外,任何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发展文化旅游,迫切需要加快人才培养。旅游人才包括综合管理人才,他们要有远大的战略眼光,高度的文化自觉;其次是专业人才,包括创意策划人才,他们能以创意制造新奇,凭策划整合资源,靠智慧开发精品;再次,要有营销人才,他们善于整合包装产品,擅长市场开拓和销售;最后是专职人才,他们负责导游、表演、服务、内勤等。<br />
人们常说:“祖国山河美不美,全凭导游一张嘴。”游客通过参加旅行社进行旅游,整个流程,由导游来安排、引导,导游直接影响着游客的游览质量和满意度。民俗,游客是否看得懂,是否喜欢,导游的作用很关键,他们起到了桥梁作用。针对导游的重要性,省旅游局与高等院校及重点景区、旅行社合作,采取定向培养的方式,做好导游人员的培养、教育和管理,办好“金牌导游讲解班”等特色专业,并逐年增选金牌导游,以此为基础建设一支精干的导游队伍,带动全省整体导游水平的提升。<br />
重点阅读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已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