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剧声声一甲子“美秀娇甜”还复来
2013-09-02 10:46:46 作者:编 来源:江西日报 浏览次数:0
赣剧《荆钗记》剧照</font>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东北都有三个团</strong>
新中国成立以来,各地纷纷推出以省的简称命名的地方代表性剧种。在石凌鹤等老一辈文艺工作者的努力下,江西省整合饶河班、信河班,于1953年成立江西省赣剧团,从此融高腔、弹腔、昆腔等多个声腔为一体的“赣剧”唱响全国。<br />
不经意间,赣剧已在声声传唱中走过60年。60年里,她有过怎样的风华绝代?如今是否风采依旧呢?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南昌市象山南路263号的省赣剧院采访。<br />
走进江西省赣剧院,穿过曲折通幽的巷子,高亢豪放、激越明快的赣剧高腔穿越闹市的浮华与喧嚣,清晰可闻。推开练功房的大门,记者看到,老老少少一大群演员正热火朝天地排练赣剧新戏《临川新梦》,准备参加今年的第十届玉茗花戏剧节和第五届江西艺术节。<br />
从练功房通向行政办公楼,有一面墙上挂满了放大尺幅的旧照片,每一幅照片背后都有一个赣剧故事。打开赣剧艺术室的大门,陈列其中的各种琳琅满目的道具、服装、乐器以及奖杯、证书等,述说着赣剧艺术不断创新成长的历程,以及昔日的辉煌与骄傲。<br />
赣剧主要声腔之一的弋阳腔有600多年历史。资料显示,弋阳腔对后来的湘剧、川剧、京腔等全国11个省近40个戏曲剧种的形成产生过深远影响。赣剧最为辉煌的时候,省赣剧团改名为省赣剧院,全国有10个赣剧团,六七百名演员,其中东北三省的黑龙江赣剧团、吉林赣剧团、辽宁赣剧团是从江西学习移植赣剧而组建的。另外,江西省木偶剧团也是从省赣剧团分出去组建成立的。<br />
今年3月,省赣剧院接待了来自黑龙江齐齐哈尔的两位客人,他们受年迈姑姑的委托,专程来昌拍摄有关省赣剧院的资料。原来,他们的姑姑上个世纪60年代曾在南昌接受赣剧培训,是黑龙江赣剧团成立时的第一批演员,如今她非常怀念在省赣剧院的日子,也想听听赣剧,自己却不能亲自来昌,所以趁侄子出差南昌时要他们录些资料、拍些照片回去。<br />
赣剧艺术家不断创新赣剧,推动赣剧发展。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们对赣剧加以丝竹伴奏,排演了《还魂记》、《珍珠记》、《西厢记》、《西域行》等名剧,演出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赣剧发展中,也涌现出杨桂仙、潘凤霞、段日丽、涂玲慧等一批优秀的赣剧演员。毛泽东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观看演出,那时候赣剧第一名旦潘凤霞还受到了毛主席“美秀娇甜”的赞誉。周恩来、郭沫若先后为剧(团)院题名,文化名人茅盾、巴金、田汉、曹禺、梅兰芳、张庚等也给予赣剧高度评价。<br />
采访中,老戏迷念念不忘“南昌红旗剧场”,这是省赣剧院当年自己的演出剧场,是戏迷们曾经流连忘返的地方。1977年夏天,我省恢复演出古装戏《十五贯》,1978年,《海瑞罢官》、《三姐下凡》等传统剧目逐渐重新回到戏剧舞台。省赣剧院副院长张鸣告诉记者,那时剧院门口经常是人山人海,人们抢先与赣剧院预定演出,戏票成了最紧俏的物品,而演员们不得不每天加场演出,老戏迷们追着剧团四处看戏。一位戏迷清楚地记得,有一出叫《302号案件》的剧目持续两个月火爆上演。<br />
回忆起当年下乡演出,老艺术家谢南师至今记忆犹新:“一些村的观众为了抢先看到演出,不管我们此前已经与其他村定好了演出计划,硬是在戏台后面把我们的戏箱子抢走。”那时,不少农民为看一场赣剧下乡的演出,往往要带着干粮走上10多公里的山路,很多时候还是一家人集体出动看戏。<br />
上世纪80年代师范学校的课本上有赣剧名段《耳听得更鼓来山外》和《原来姹紫嫣红开遍》。赣剧代表江西参加了4届中国艺术节、4届中国戏剧节,省赣剧院是我省第一个获得戏剧‘梅花奖’、第一个获文化部‘文华奖’、第一个走出国门演出参加国际艺术交流的重点演出院团……
赏心乐事“别”家院:二十年进六名演员</strong> 月落重生灯再红:“六进二出”演出不断
上个世纪末,多元化的文化消费对全国的戏剧形成强烈冲击,赣剧的发展也出现了瓶颈,赣剧艺术剧本创作、表演一度衰微,难以为继。<br />
有关数字显示,中国戏曲剧种在上世纪50年代有368个,80年代有317个,到2005年则只有267个。这种衰退,主要是国有剧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剧团的主创人员大量流失、人才断层现象严重引起的。赣剧也是这样。如今,一批优秀的老赣剧艺术家全部退休,如剧作家黄文锡已经退休14年了。一批有实力的中青年纷纷改行跳槽或“择木而栖”,如剧团的中坚力量钟汉秋、徐光华南下,童薇薇、邓华蔚东进,涂玲慧也选择了北上。在艺术表演后备人才的培养上,省赣剧院“青黄不接”。记者了解到,江西省文艺学校(现为江西艺术职业学院)共开设了6期赣剧班,其中最后2期的学员因为政策原因未能分配到省赣剧院。第4期赣剧班学员1993年毕业,省赣剧院招收了其中6名。也就是说,20年来,省赣剧院只招收了6名专业演员。如今,省赣剧院在创排业务上“掌舵”的都是赣剧4班的学员,但坚持下来的也是所剩无多。期间,省赣剧院曾自己招收、培养的一批年轻演员、乐手,2003年6名原本为赣剧培养、被委以重任的新人被浙江婺剧团“挖”走,还致使其他新学员“作鸟兽散”。<br />
老观众大量流失,新观众没有培养,赣剧陷入“兵败城市向农村撤退”的尴尬。赣剧是在农耕文化中诞生的,其欣赏群体有一定的局限性,赣剧进入城市后,它的观众群体更加缩小,而且受现代化程度的影响也在不断流失。对于戏迷的流失,省赣剧院也曾做过一些改进,比如在全国率先把戏剧送到中学,配合中学课本中的《窦娥冤》进行演出,编剧、导演给学生介绍赣剧、讲解剧情等,但是活动很零散,没形成系统,效果不明显。近年来,赣剧在城市仍然没有起色。在第九届江西玉茗花戏剧艺术节上,省赣剧院甚至拿不出剧目参演,代表赣剧参演的竟然是市县的赣剧团。<br />
相比省赣剧院,市县一级赣剧团的日子也不是很乐观。1988年,随着景德镇赣剧团的悲壮谢幕,基层赣剧团也一个个倒下,如今省内仅剩下鄱阳、乐平、万年3个国有剧团性质的赣剧团。另外福建蒲城还有一个赣剧团。“赣剧的主要观众还是在赣东北的农村,但赣剧现在农村的演出也不稳定。”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因为基层剧团的赣剧多属弹腔戏(西皮、二黄),多年来农村观众习惯了皮黄戏,省赣剧院传承的是赣剧高腔戏(弋阳腔、青阳腔),以至于他们下乡演出的高腔戏老百姓觉得既熟悉又陌生。<br />
资金匮乏,人才流失,尴尬在继续:许多赣剧传统剧目失传,不少赣剧声腔曲牌绝响,众多赣剧表演特技绝迹,新创赣剧数量太少,剧目艺术质量参差不齐,还有些剧团为了生存演出越来越低俗甚至是恶俗。当其他剧种“梅花”接连绽放的时候,热爱赣剧的人们,只能发出“赏心乐事别家院”的喟叹。</p>
2011年6月,赣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去年的文化体制改革,省赣剧院成为我省唯一保留事业编制的省直文艺院团。2012年,为进一步保护传承好弋阳腔,发扬光大赣剧,江西省赣剧暨弋阳腔保护传习中心挂牌成立。<br />
“‘非遗’的称号不是名利双收的文化招牌,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压力”、“‘非遗’不是简单地为保护而保护,不是使其‘束之高阁无人识’,而是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采访中,记者感受到省赣剧院全院上下都有这样的共识,也看到赣剧入选国家“非遗”两年来省赣剧院利用国家专项扶持资金150万元,开展的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保护举措。<br />
赣剧艺术人才的教育与培养对赣剧创新性保护、传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尽管行当还不完全齐全,老中青的人才梯队中还有断层,但在省文化厅的大力支持下,省赣剧院召唤了李维德等一批老演员回归,同时引进专业院校的“新鲜血液”,使人才队伍正在发生悄然变化。目前20多名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等专业院校的年轻演员正不断通过一线的实践迅速成长起来,有的已在重要剧目、重大演出活动中崭露头角。为了赣剧的长远发展,省赣剧院积极与上海戏剧学院等一些全国知名戏剧专业院校洽谈定向人才培养计划。“这是一项育苗工程,在近几年的舞台上看不到效果,但是为了赣剧的未来,我们一定要为后人栽好树。”省赣剧院院长龙学雷这样说。此外,省赣剧院努力与高校联姻、与企业联姻、与行业联姻,进行联合戏剧生产。<br />
培养新人的同时,赣剧院还对赣剧老艺人开展了抢救性保护。两年来,他们邀请景德镇赣剧团78岁的老人王耕梅来昌传授弋阳腔折子戏,并成功复排了老人所掌握的10个折子戏中的4个,分别为《龙凤剑·比干挖心》、《三元坊·断机教子》、《卖水记·法场生祭》、《目连救母·哑夫驮妻》。据悉,王耕梅的父亲就是省赣剧院第一批演员。日前,文化部出台了《地方戏曲剧种保护与扶持计划实施方案》,以5年为周期(首期实施时间为2013年至2017年),重点扶持40个左右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每年资助10个地方戏曲剧种人才培训班,每年资助10个地方戏曲剧种文献、资料等抢救、保存,每年资助10个地方戏曲剧种的10个院团走出去。这项计划给赣剧带来了福音,省赣剧院正在积极申报当中。<br />
为了培育赣剧观众,省赣剧院开展了演出“六进二出”工程,即赣剧演出进校园、进军营、进社区、进工矿、进农场、进乡村和出省、出国(境)演出。剧院先后恢复排练《清风亭》、《荆钗记》、《窦娥冤》、《紫钗记》等30多个大戏和折子戏。据悉,2011年以送戏下乡、公益性演出为主,该院全省共演出37场,2012年达到60场,今年计划突破100场。今年10月16日至27日,省赣剧院将在江西10所院校展演赣剧剧目,同时开展赣剧讲座进校园、图片展览进校园,让当代青年了解赣剧、关注赣剧、喜爱赣剧、宣传赣剧。<br />
浙江遂昌县得知省赣剧院正在排练新戏《临川新梦》,立刻与江西方面联系,计划将《临川新梦》推向他们的友好城市——莎士比亚的老家英国斯特拉夫德市。7月4日,通过广东国际演出交易会,省赣剧院接到芬兰最大的一家演出公司发来的邀请函,邀请他们明年5月去芬兰演出,而且对方提供了具体的演出计划。此外,台湾地区向赣剧发出明年赴宝岛演出的邀请,澳门方面也向江西省文化厅提出邀请赣剧去澳门演出,因为赣剧从未在澳门演出过。<br />
一位住在省赣剧院附近的居民告诉记者,这两年,省赣剧院有了些变化,排练厅里有了久违多时踢腿翻腾的身影,走廊过道上响起了沉寂多时婉转悠扬的琴声,甚至厨房里也不时有咿咿呀呀吊嗓子的声音。赣剧已在观众心目升腾起新的希望,但愿她能“月落重生灯再红”。<br />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