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博湖拓展现代工艺绣品促民俗文化旅游发展
2013-05-12 13:07:23 作者:苟秀君、张建学 来源:新疆日报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5月7日,走进新疆博湖县西域风情民族服装服饰有限公司,感觉眼前一亮——不大的厂房里,摆满了各式蒙古族服装,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情。
公司员工在研究服饰制作,苟秀君摄影
该公司负责人陈静曾在服装厂工作了七八年,对电脑绣花技术很有研究。前两年,她接触到蒙古族服饰,发现都是民间艺人手工制作的,效率很低,服装的品质也是由民间艺人技艺的熟练程度决定的,差距较大。
一段时间以来,陈静就琢磨:能否用电脑刺绣来代替手工刺绣呢?能否利用现代加工技术批量生产民族服饰?
她找民间艺人请教了几个图案,回来后用电脑技术进行刺绣,再用电动缝纫机、熨烫机、扣眼机、锁边机、盘花机、牵边机等缝制,针脚根据手工的技艺来设定,得到了民间艺人的赞赏。
“这样比手工刺绣的速度快多了,以前我们做一件蒙古族节日袍子至少需要两个月,往往要货的人都等不及了。”民间艺人的话坚定了陈静办民族服装厂的决心。
“我投资成立西域风情民族服装服饰有限公司,就是看到这个市场前景非常好。”陈静说。
近几年来,博湖县的节庆活动越办越好,和静县、和硕县乃至北疆的蒙古族节庆活动也经常举办,需要大量的民族服装、服饰。“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每个蒙古族家庭至少都在家里备几套民族服饰,过年过节、参加婚礼时穿,市场需求量很大。”陈静说。
民族服饰参加沙吾尔登文化艺术节场景,张建学摄影
公司成立后,为保证生产的服装符合蒙古族消费者的需求,陈静专门聘请了三名民间艺人做技术顾问,其中,才仁玛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疆蒙古族传统服饰项目的传承人;50岁的郎才以前在家带领周边的妇女做蒙古族服饰,干了三十多年。这些民间艺人的加盟使该厂生产的民族服装更具特色。
“除了让艺人们把记忆中的传统服饰设计出来,我还鼓励她们创新,融入现代元素,让蒙古族服饰不仅可以参加活动时穿,还可以穿着上街、上班。”陈静说。
2013年1月,在陈静努力下,新疆博湖县西域风情民族服装服饰有限公司成立,是一家集生产培训、工艺制作、挖掘和发扬民族服装服饰、手绣制作等的民族服饰文化传承产业基地。公司现拥有电脑绣花机、服装平缝机、熨烫机、扣眼机、锁边机、盘花机、牵边机等各类生产设备。引进先进的电脑设计排版系统,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增加品种、提高产能及工艺制作,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公司组织若干个体加工户即“公司+工厂+加工户(手工)”的生产经营模式,即由公司统一投资,购进民族服装服饰加工设备,为当地城镇居民或农户提供半成衣,免费培训手工刺绣技术,由公司和当地加工户共同完成产成品,不仅为当地居民增加收入,提高劳动者生产素质,还能引导当地居民进入市场。
目前产品在博湖县乃至巴州已成为各类演出、节庆、民族传统服装服饰专业设计制作团队,并通过展示会、网上服务平台现已逐渐打开内地及周边国家市场,将成为巴州独具特色和潜力的民族服装服饰公司。
据陈静介绍,她要围绕开发民族服装和传承民族文化,将民族传统文化与时尚相结合,创造自己的服装品牌,不仅是在设计形式上的创新,更是对中国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文化的研发和保护,让新疆民族服饰走向世界。同时,组织服装设计培训和手工刺绣培训,年计划培训400人左右,解决部分当地蒙古族妇女的就业问题,解决大量的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这是振兴区域经济、造福百姓的时代壮举,这就是创办该企业的思路,发展民族服饰产业,为提高博湖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做出应有贡献。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