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迪”舞,汉语称“啰啰舞”,是当地原始古老的舞蹈之一。据考证,流行于白龙江上游的“朵迪”舞,可细分为六种:
“赖萨朵迪”,这是逢年过节时跳的年节舞,以祝福为主要内容,融诗、歌、舞为一体。“格班朵迪”俗称“丰收舞”,汉语称“乐乐舞”或“啰啰舞”,因歌中有“啰、啰”衬词而得名。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庆丰收时跳(灾年或欠丰收时禁跳)。“贡边朵迪”新称“采花节舞”是舟曲县博峪乡独有的民俗舞蹈。“萨热朵迪”译作“马铃舞”,此舞为男子舞蹈(有个别村寨男女混合而舞)。表演场地一般在打麦场,舞者手持大小不一的一串马铃,甩节舞蹈。也有同时将马铃系在舞者脚腕上顿足踩节旋转腾跃。“姜拉朵迪”又称“嘉热”,演唱内容极其丰富。以女性为主,逢年节或丰收时集体跳此舞。高潮时,男子在外围舞助兴。“朱玛朵迪”即“猴子舞”。“玛谐朵迪”简称“玛”,又称“武舞”或“摆阵舞”,此舞以祭祀、摆阵、战斗、比武的全过程再现古代部落间的战争情景。
啰啰舞
“朵迪”舞蹈形式以女子圈舞为主,每逢喜庆佳节,生活在这里的藏族妇女都要梳妆打扮,跳起象征庆团圆的“啰啰舞”。男子在外围排出各种构图行进,称“摆阵”,再现古代部族间的礼祭、摆阵、战斗、比武过程的战争情景。“朵迪”演唱内容极其丰富,有创世纪史、民族史、村史、文化风俗史等,有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动植物生长规律、农耕、伦理道德知识传授等无所不包。舞者服饰按聚居地分有多种类型,多为黑色基调,形式庄重美观。妇女头缠20 枚的一圈铜钱或黑布帕子,身着粗白麻布或粗黑布长衫,外套褐子坎肩,腰系染色(红、蓝、黑)毛织宽腰带,胸挂平缀红黄相间的布条,裤子与汉族宽腰裤略同,足登麻布长筒半皮底的“罗踢”。节日期间妇女胸佩银盘、银耳环、玛瑙坠、足登圆口薄底的绣花缎鞋。男女膝下皆以白布绑腿,男着蓝袍,腰系数条锦带。因服饰因气候差异较大及历史传统的变迁和毗邻地区的影响,因此,各地的服饰略有不同。
腊子口是甘川古道上一处地势极为险要的峡谷隘口,它因著名的腊子口战役而闻名天下。当年的中央红军正是在突破腊子口天险之后,才踏上了进军陕北的道路。腊子口是腊子河峡谷的一道隘口,两侧岩壁陡峭,山势险峻,悬崖千丈,高与天齐,远远望去东西峭壁形似一扇门户,巍然对峙,地势非常险峻。石门之间,清澈见底的腊子河,四周遍山苍翠,古木参天,实为一处风景绝佳的游览观光胜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我们偶遇坐落在崇山峻岭中的小村落——洛大乡尖藏村,一行人坐在村长赵帕巴的家中喝茶,十分感慨这幽静山村的恬静与安详的生活,看着房屋门上的野猪头,仿佛来的一个很久以前的好骑射的部落。村长赵帕巴说这头野猪是他前几天上山打的,接着又补充一句,现在上面政策不让打猎。
谈到“朵迪”舞,赵村长饶有兴致地向我们介绍起来。“朵迪”舞汉语称“啰啰”舞,他比划着“箩筐”的圆形状,说有圆圈之意。每年正月的初五、十六、十七天天跳,从前在大院子跳,现在院子盖上房了,就在马路上跳。自唱自跳,没有乐队,歌词现编。舞者全部是村民自发而来,跳累了就休息。女子跳圈舞,男子摆阵。女子外姓和媳妇不能跳,她们可以回到娘家跳,待到四、五十岁熬到婆婆时就可以在本村跳了。男子外姓也不能跳,如果外姓男子进到舞队里也要用身体把他挤出去。现在村里每年都跳“朵迪”,前几天村中有老人去世,所以今年过年全村就不跳了。
我们到达距舟曲县3 里路的立节乡金德村。金德村原名占单村,刚改名仅一个多月,人们还没有熟悉新的村名。顺着“保恩寺(黄教)”院前的小路我们来到当晚跳“朵迪”的场地,这是一个坐落在本村中央东西长、南北短的公用的打麦场,场内周围栽了许多高高的木桩并有横梁连接,用以晒麦子、麦草,谷物这里也是本村最重要的活动场所,一般村中大的活动都会到此聚会。此时,麦场中央早已摆放好祭祀本村山神的祭台和各种水果等供品。当天上午本村的男子都到村后山上举行“插箭”仪式,并宰了一只羊(必须是公羊),将羊腿肉拿回一块,以备晚上之用。傍晚,村民陆陆续续地在此集中,此刻天边布满了余辉,在古朴的山体陪衬下,身着盛装的女人们手拉手围成圆圈边唱边跳起了“朵迪”舞,舞队始终以顺时针方向行进,动律步伐以向左横移步为主,加之上身自然摆动,节奏由慢到快,呈现出独有的韵味,瞬间一种愉悦、祥和氛围荡漾在麦场间。随着鞭炮的声响,男子们开始了“摆阵”, “摆阵舞”是流行于当地青壮年男子中的一种舞蹈。传说与格萨尔王东征时的战前仪式有关。参加者按年龄大小为序列成数十米的长队。由一名长者手持长矛战旗先致祝词,众人齐声呼应。祝词内容以四面山势、水流为标记,描述四至疆域和当地民俗及重要历史事件,用于激发人们热爱故土和鼓舞士气。摆图形时,众人左手插腰,侧身跨步、口么喝呼应,雄悍威猛,沿长者领引的路线,在人群中迂回穿梭齐步跃进,群情昂奋,所向无敌,以展示过去古代男子作战的阳刚之美以及现代山里人粗犷与豪放。男子阵图缓慢地围绕着女子圈舞之外,逐渐形成里女外男两圈,待到一大段之后众人休息,接着再继续,不断重复着上一次的表演过程,此期间有新人不断加入舞队当中,圆圈也越来越大,舞队越来越长。舞蹈中间有一老汉手提酒壶一一敬酒,待男子摆阵结束时鸣放鞭炮。麦场中央摆放的水果食物等供品,待到活动结束时由村民各自分享,以示来年平安吉祥。
参加女子表演都是村中五十岁以下或左右的村民,一般六十岁后就不参加跳舞,更多的是参与助兴活动。询问缘由,她们说因为她们觉得自己的身材舞姿不美了。可见这项活动也是女人们展现自己美丽的一次机会。还有占单村妇女的服饰是我们此次考察“朵迪”舞以来所见过最美丽、最具特色的,风格不同于安多、康巴藏区的服饰,而接近于川藏、羌等地女士服饰。
占单村是坐落在两座高山中的偏僻山村,十分寂静,但在节日期间却异常热闹,震耳的鞭炮声和高亢动听的酒歌声不断地打破着山谷的寂静。而我们经常提到的“联袂踏歌、顿地为节”正是“朵迪”舞蹈的真实写照,由于它经历了上百年的不断锤炼,并以质朴、单一的表达方式,既反映出该舞古朴、简洁、稳重且不断重复的动作等中国民间舞蹈的基本特征,也显现出民间艺术的魅力所在。
我们在该村看到的三种“朵迪”舞,其仪式过程、风格特征保留得较为古老。另外,该村“朵迪”舞表演全村任何人都可参与,没有任何歧视性的习俗(尖藏村不让外姓人参加)。同样是同一区域的藏族村庄,就表现出不同的风俗。
通过实地拍摄、个人采访、小型座谈、亲身参与、资料搜集、舞台演出等多种综合方式,我们对甘肃甘南地区“朵迪”舞进行了全方位的田野考察,初步认定“朵迪”舞是甘南古代藏民族农耕狩猎原始动作的记录,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又是藏民族龙虎图腾文化内涵的朴素反映。她的音乐风格、舞蹈动作都不同于牧区和其他藏区,从而形成了长江流域独具特色的古韵犹存的民族文化景观。她是一种群众性自娱自乐的歌舞表演,并依存于民间习俗之中,伴随着不同阶段的活动内容形成了具有程序化特征的舞蹈种类,且拥有较完成的表演程式和比较固定的成套乐曲。因各村都有一批公认的代表性艺人,所以具有较为突出的传承体系。自该舞蹈形成以来,就已是当地藏族群众在喜庆、丰收、祭礼等传统节日活动期间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朵迪”舞蹈所具有的多元一体的特性是自古以来茶马古道和藏族传统文化相互交融的集中体现,通过舞蹈可以反映出当地人民崇尚自然和对美好爱情、幸福生活、六畜兴旺的执着追求。在岁时节令和节庆聚会上,该舞蹈形式的呈现对当地人民认同和维护本民族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她也是解读藏族人们审美心理最重要的依据,是藏民族精神的纽带。
时代在变迁,“朵迪”这一古老的民间文化活动同样面临着生存空间的压缩,“朵迪”这朵山花也在慢慢地凋零,有当地提供的资料显示,“朵迪”舞有十几种跳法。金德村村长肖成亮说:从前“朵迪”舞有四十多种跳法。不知村长说的是否夸张,但事实上我们在金德村看到的只剩下了三种。
上一篇: 藏戏阿吉拉姆的历史与今夕
下一篇: 哈尼族铓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