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交友 相册 博客 论坛 日志 Ei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资讯工艺资讯

藏绣从“一针独绣”到规模化经营

2013-04-26 20:00:48 作者:编 来源:中国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卓玛杰,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布绣嘎玛民族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土生土长的青海藏族汉子。正当在西藏的藏毯生意如日中天之时,他毅然放弃了20多年的积累,一门心思做起了青海藏绣产业。

  2008年,45岁的卓玛杰从西藏拉萨回到了青海故土,将目光转向了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的贵南藏绣工艺。现已被列为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贵南藏绣,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刺绣派别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艺术,是藏区农耕文化的一部分。据目前考证其拥有1000多年的流传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正是因为被贵南藏绣这厚重的历史所吸引,卓玛杰选择了重新创业,一切从零开始。

  历史积淀带来藏绣商机

  租了一间民房,请了一位师傅,卓玛杰的藏绣梦就这样启程了。“吉祥八宝”,这是他的第一件藏绣作品,是他的妻子一针一线跟着师傅绣出来的,至今一直保存在家里,每每看到挂在墙上的“吉祥八宝”,创业中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让卓玛杰久久不能忘却。

  2008年9月,卓玛杰的布绣嘎玛民族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诞生了,但同时也遇上了一个现实难题。“从生产、销售角度来看,这个行业做不大,”卓玛杰说,“贵南藏绣一直处于民间状态,一千多年都是这样,成立了公司之后就发现,这个产业的组织化程度比较低,人员集中非常困难,基本上属于各家各户关起门来在家里绣,绣完就在家门口卖,产业状态非常松散。”

  也正因为如此,贵南藏绣技艺一直得不到很好的改良。虽然历史悠久,且具有独特的民族民间传统针法和艺术风格,但与苏绣、湘绣、蜀绣、粤绣等中国四大名绣相比,贵南藏绣针法单一、粗糙,在视觉效果上存有一些缺陷,从而导致很多年来一直走不出青海高原。相比之前在西藏的藏毯生意,生产、经营、市场等各方面都不成熟的贵南藏绣,让卓玛杰犯了难,一时不知从何下手。

  就在此时,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开始对藏绣进行抢救性发掘整理,并成立了专门的藏绣文化中心。以此为契机,卓玛杰的藏绣公司立足当地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资源,本着“保护第一,合理开发”的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发展原则,对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南藏绣为代表的海南地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生产性保护,再逐步走向产业化。

  “公司+农户+基地”经营模式

  生产者分散、经营没有形成规模化、销售渠道不畅通,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贵南藏绣始终无法产业化。为了打破发展瓶颈,卓玛杰必须拿出针对性强的生产、经营、销售体系,既不破坏民族手工艺的原始化,还要保证公司经营的持续化。“公司+农户,这些问题就不是问题了。”卓玛杰在青海民族手工艺行业开创了这种新型经营模式的先河,之前困扰他的难题就这样迎刃而解。

  “以前制作藏绣的人们基本都是在家里绣一绣,并没有形成规模化,绣完了也不怎么卖得出去。而公司化以后,通过公司的力量把市场打开了,这样他们就能够集中精力去制作藏绣,根本不用操心销售问题。”

  青海藏区最大的特点就是地广人稀,贵南藏绣恰恰就在这种区域流传发展,针对这一特性,卓玛杰就在当地村里聘请一个管理人员,把刺绣工作分配好以后,管理人员将任务直接送到绣工家里。技术人员会定期上门服务,进行针法技艺、图案内容等方面的讲解,等作品绣完之后,由技术人员上门验收、取货,当月就兑现工资报酬。

  卓玛杰告诉记者:“我们的绣工有几个特点,第一主要是以女性为主;第二都是上有老下有小,不能出远门,且没有别的劳动技能;第三年龄普遍偏大,挖虫草、在工地打工他们都干不了。”按照卓玛杰的话说,他的绣工基本都是35岁到50岁的农牧区妇女,这个群体在传统意义上已经无法挣钱了,也就是说有了藏绣使得这些人能够在自己家里、凭借自己的技术就能挣到钱。“最高的工资我们曾经发到过一个月4700多块钱,最低的工资一幅作品200块钱,这些都是现金支付,每月25号结账,27、28号发工资,雷打不动。”

  在青海海南州贵德县的一个农家院里,绣工王山泉正在制作她这个月的第5幅作品———一只活灵活现的藏獒。针线随着王山泉手指的运动上下跳跃着,看似一幅简单的作品,由十几种彩色丝线构成,还包含着十几种刺绣针法。王山泉告诉记者:“以前我到处打工,端盘子洗碗,家政、建筑类的工作都干过,一个月最多也就能拿到1000块钱左右,而且工作时间固定不自由,为了挣钱家里孩子老人都照顾不上。”接触藏绣之后,本身就会刺绣的王山泉很快就上了手,踏踏实实干一个月就能得到2000多块钱。

  不过,单纯地依靠农户在自家绣的作品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卓玛杰又将家庭式生产作坊的概念运用到藏绣制作当中,“将十几个农户绣工集中在附近的一个农家院中制作藏绣,集中连片,既不影响农户照顾家庭还能做到减少成本。她们随时来随时绣,在这里绣不完的还可以拿回家继续绣,大大提高了制作效率。”

  为了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和拓展市场,做大做强藏绣产业,卓玛杰的藏绣公司在青海省海南州贵南、贵德、共和三个县建有5个藏绣生产基地、12个基层藏绣生产加工点。“目前涉及19个村镇,大概400多名农牧民就在我们公司的各个生产点,以公司加农户的方式搞刺绣产业。”在公司的示范带动下,海南州其他藏绣加工点日益增多,目前就业覆盖面遍及全州5县近40个村,参与藏绣的农牧民人数超过了1200多人,藏绣已成为海南州农牧民贫困群众实现脱贫增收的一个重要产业。

  为农牧民群众提供更多长期稳定的就业岗位、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更大贡献为目标,卓玛杰的藏绣公司在青海省海南州贵德县文化生态园区投资建设了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海南州贵德县布绣嘎玛艺博园。艺博园占地面积12 .84亩,总投资950万元。其以海南州地方民族文化为基础,汇聚安多藏区工艺精髓,围绕“文化传承、产业示范、创意旅游、环境友好、回馈社会”五个命题,重点打造藏绣、唐卡、民族服饰生产加工区、布绣嘎玛工艺精品展示区、藏艺创作体验区、藏艺展演区、布绣嘎玛工艺展销区等五个功能区。

  围绕以上五个功能区主要建设:布绣嘎玛藏艺博物馆,建筑面积达1000平方米,以藏族传统青石建筑艺术风格为主;布绣嘎玛藏艺生产车间,建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以普通藏式建筑为主,是公司生产藏绣、唐卡、石雕及其他手工艺产品的主要厂区;布绣嘎玛藏族民居建筑群,将参照西藏、甘肃、四川以及青海本地的优秀藏式民居建筑建造,是布绣嘎玛藏艺体验旅游的主要场所,建筑面积将达到1000平方米;布绣嘎玛草原广场,是展现藏族草原文化艺术和表演“则柔”等海南地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艺术的主要场地,广场面积将达5000平方米。

  目前各项工程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之中,预计年内可交付使用。卓玛杰透露,该项目建成后,将年产藏绣系列手工艺品2.8万件以上,可实现销售收入1100万元,新增农牧民就业人数360多人,年人均新增收入可达2.6万元。随着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显著提高,可实现藏绣产品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效益化发展的目标。

  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布绣嘎玛”也叫“毗首羯摩天”,是藏传佛教古神话中手工艺术的鼻祖,是一位神奇的天工。据传他的手工艺术作品是无与伦比的精品,世间没有任何作品能与之媲美。今天,“布绣嘎玛”已经成为藏族文化中手工艺术完美与绝妙的象征。卓玛杰将自己的民族工艺品公司取名“布绣嘎玛”,并全力打造企业品牌“布绣嘎玛”。

  随着民族手工艺产品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实施商标战略,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积极争创著名商标,不但是企业经营者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更是企业经营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2012年11月,“布绣嘎玛”商标被评为青海省著名商标。

  曾几何时,随着青海省海南州地区民族服饰文化的变革,藏绣几近濒危,很多独特的针法已经失传,很多藏绣优秀艺人已离去,藏绣技艺濒临失传。2013年4月卓玛杰不惜花重金高薪聘请苏绣专家来到青海海南州贵南县开办了藏绣针法培训班,对具有藏绣一年以上经验的30多名员工进行了培训。

  “现在我们正在选拔最优秀的刺绣工人,对他们进行针法上、文化上的培训。要传承藏绣技艺,这一切都要靠人,对人的培养迫在眉睫。”卓玛杰觉得,刺绣工人的文化素质还有待提高,单纯的机械式的体力劳动是无法将藏绣技艺、文化、历史传承下去。“所以对刺绣工人的培养,不仅包括纯粹的技术培训,还要进行系统的文化培训,这种培训肯定是长期的。”

  传统藏绣最大的缺点就是针法比较少。卓玛杰认为只有大胆尝试弥补藏绣针法上的个别不足,才能绣制出更为精致的绣品满足国内外文化产品的市场需求,“我们通过学习总结之后,发现内地四大名绣的几十种甚至上百种针法,非常适合和藏绣结合起来,通过四年的努力,现在结合之后的藏绣比过去更加细腻、传神,同时与内地的四大名绣又有很大区别。”

  虽然藏绣的针法比起以前更加细腻、精致,但却从未丢失藏绣那古朴、磅礴、壮观的民族特色。“藏绣是从民间起步,传统海南藏绣所反映的内容以各种花卉和佛像唐卡为主,跟藏族的服饰文化紧密相结合,因为藏族的文化生活多以宗教为主,所以它表达的佛教题材比较多,这是藏绣独有的优点,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目前,卓玛杰聘请了一批知名画家、摄影家、民俗学家,正在共同挖掘和整理更多与藏族民间民俗、历史文化等内容相关的题材,着手新产品的研究开发。

 

关键词: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复制地址给QQ/MSN好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验证码: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观注:热点图片
  • 文章排行
  • 文化
  • 旅游
  • 工艺
  • 饮食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