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族名胜古迹
广州怀圣寺光塔
广州市区的一座古老的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内,有一座平地拔起圆筒状的高塔,名叫怀圣寺光塔,相传是阿拉伯著名传教士阿布・宛葛素来传教时建筑。塔高36.3米,塔身笔直光滑,无层无栏杆。塔脚南北各有一门,门内有螺旋形塔梯盘绕而上直通塔顶。光塔建筑风格具有阿拉伯民族的特点。它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作为中外文化交流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这里一直吸引着众多的游客。
牛街清真寺
即牛街礼拜寺,在北京宣武区牛街。是北京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清真寺,建于辽统和十四年(996年),明正统七年(1442年)重修,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时,又按原样进行大修。面积不大,但建筑集中对称,别具格局。主要建筑有礼拜殿、梆歌楼、望月楼、碑亭等。礼拜殿坐西朝东,由三个相连搭式屋顶和一座六角攒尖亭式建筑组成,左右衬以抱厦,古朴宏丽,给人以宽敞、肃穆之感。梆歌楼又名宣礼楼、唤醒楼,为重檐歇山方亭建筑,前身为宋元年间修建的经尊阁,元世祖时有两位阿拉伯"筛海"来寺传教,即在阁上藏经。望月楼平面呈六角形,是伊斯兰教寺庙中特有的建筑。此寺建筑上采用传统的木结构形式。但其细部带有浓厚的伊斯兰教建筑的装饰风格,如梁柱间用尖拱形、天花梁柱彩画用阿拉伯式图案等。寺内保存有一批重要文物和碑刻,其中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和二十年的两块阿拉伯文墓碑,以及在明弘治九年(1496年)用汉阿两种文字所刻的《赖赐礼拜寺记》碑,成为研究伊斯兰教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回回堂
位于江苏扬州市运河东岸。包括清代中期建立的清真寺和阿拉伯伊斯兰教传教士普哈丁的墓园。据碑刻记载,普哈丁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第十六世裔孙。南宋时来中国传教,病逝后葬于今回回堂。墓为阿拉伯式建筑,砖构,平面方形,四角攒关式筒瓦顶。四面砖墙,每面各开一拱门。内上部为圆顶,墓在中央地下,地上有石筑墓顶,长方形叠石,四周刻《古兰经》,间以缠枝花图案。外壁门上嵌清雍正年间"西域普哈丁先贤之墓"石刻。在墓院人口通道内,立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普哈丁传记的石碑。还有南宋景炎年间和明代来扬州南门外发掘出的元代阿拉伯人墓碑八块,亦移放于此。这些都是中国人民与阿拉伯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文物。
松江清真寺
又称真教寺。在上海松江县松江镇缸甏行。为国内保存较古的一座伊斯兰教建筑。主体部分仍为原来结构,有邦克楼、礼拜殿、浴室、教长室和窑殿等。内室以迭涩组成穹形圆顶,为阿拉伯“拱拜尔”式建筑。礼拜殿面阔三间,结构为明代厅堂形式,柱础月梁均有明代特征。元代蒙古人南下时,兵士中多有回回,有的在松江定居,清真寺由元至正(1341-1368)年间蒙古人纳速剌丁创建。明永乐年间得以扩充,清顺治、康熙、同治年间几经重修扩建和整饰。为上海地区最早的一座清真寺。
成都清真寺
在四川成都市鼓楼南街,坐西向东。原建筑规模甚大,1941年邦克楼及木牌坊等圮毁。现在主要建筑为礼拜殿,长方形,深25.7米,宽11.7米,内置金柱二列,周围用双步廊,均为卷相式。屋顶为长方形的前后两端三重檐歇山式,从屋脊平面看乃一工字形,为此寺一大特点。房顶盖琉璃瓦,脊上安置鸱吻等瓦饰。殿内后部砌砖墙,其余三面装木格门。殿内第四间金柱处又装格门和天宫罩,将殿分为内外两部。顶棚天花绘卷草花卉。脊檩下题"乾隆七年"等字。从整个建筑看,应为清代所造。
东四清真寺
又名法明寺。因在北京东四而得名。初建于元至正六年(1356年),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重修,由当时任后库都督府都督同知穆斯林陈友创建。景泰元年(1450年)敕题为"清真寺",故有"官寺"之称。建筑华丽,有供礼拜的大殿、南北讲堂、水房、图书馆等,面积10000余平方米,颇具明代建筑特点,兼有阿拉伯建筑风格。大殿内金碧辉煌,雕梁画栋,三座拱门刻有《古兰经》经文,刻工精美。殿后的窑殿为无梁穹窿顶结构,院内树林葱笼,宁静肃穆。寺内文物图书荟萃,有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原宣礼楼上的铜顶;万历七年(1579年)清真法明百字圣号碑,碑阳刻汉文,记叙穆罕默德事迹,碑阴为阿拉伯文,中间刻"理本无极"四字;还有各种版本的《古兰经》,其中一部元代手抄本,文字工整清秀,保存完好。现为北京市伊斯兰教协会会址,也是穆斯林进行礼拜、聚礼和节日会礼的地方。
福州清真寺
福州唯一的伊斯兰教寺。在安泰桥下。据寺碑刻称,始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年)。按此地原为五代时闽王继鹏的太平官,后晋天福元年改为万寿院(佛教),元至正间站归伊斯兰教,改为清真寺。《闽都记》云:国朝初建,名"真教寺",俗呼"礼拜",色目人礼拜诵经于此。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毁于火,是年冬着手重建,越八年始落成。大殿单檐五脊顶,深广均五间,成正方形,为礼拜堂。前有华表,左右两庑为茶厅、房廊、厨舍等。现存大殿为1955年重建,改为工字形。寺内有永乐圣谕、嘉靖重建清真寺记等石碑。
清真大寺
在宁夏同心县旧城内。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现存规模较大、历史比较久远的一处伊斯兰教建筑。寺门朝北,门前有一座仿木结构的砖砌照壁,照壁中心有大幅砖雕,甚为精美。由门通过券洞,有台阶可以登上高达十米的台基。台基外表包砖;面积3500多平方米,上建礼拜段、宣礼楼、阿匐住房等。主体建筑礼拜殿坐西向东,是一座单檐歇山式顶的宏大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九间,用20多根巨大的圆木支柱撑梁架,室内全用木板铺地。礼拜殿的右前例,有二重檐、四面坡式的亭式建筑唤醒楼。礼拜殿和唤醒楼将汉族传统的建筑艺术和伊斯兰教建筑艺术融为一体,体现了精湛的建筑技巧。相传该寺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从照壁、礼拜殿脊檩处墨书题记看,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和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曾两次重修。1936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西征时,曾在此召开各界代表大会,成立了陕甘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
纳家户清真寺
坐落在宁夏永宁县回民村落街心的纳家户清真寺也是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的一处礼拜活动场所。早在明清时期,这里就是闻名遐迩的回族村庄。据《陕西通志》记载,当地纳姓回民是元代名宦赛典赤・瞻思丁的长子纳速拉丁的后裔。这座清真寺占地30余亩,呈长方形,有门楼、礼拜大殿、厢房和沐浴室等组成。殿堂内宽敞宏大,殿前有两株大槐树,每逢礼拜时辰则由阿訇在门楼上敲打木头梆子,呼唤村内穆斯林前来履行宗教功课,其声其景,常使宾客们感到庄严肃穆。
广州怀圣寺
俗称"光塔寺",又名"狮子寺"。与泉州圣友寺、杭州真教寺合称中国沿海伊斯兰教三大古寺。由主塔及寺院组成,古称"番塔",位于寺门右方,高55米。形如蜡烛。塔顶原置一金鸡,随风旋转,以测风向,入夜点火其上,以导归帆(明洪武二十五年七月被飓风吹落)。塔内有石阶,塔顶有宣礼楼。寺院在光塔左方,院内有望月楼、水房、东西长廊、礼拜大殿。始建年代尚无定论。
赛典赤・赡思丁纪念冢
赛典赤・赡思丁(1211-1279年)是元朝前期杰出的政治家。又名乌马儿,回族,原籍(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家族显赫(阿拉伯语"赛典赤"意即"尊贵的圣裔"),才学过人,颇受忽必烈重用。宪宗年间任燕京路总管时鼎力资助忽必烈平定云南。至元元年(1264年)出任陕西四川行省平章政事,为元军攻打南宋理财备战。在位三年,政绩卓然;至元十一年(1274年)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在滇五年,理顺机构,推广文治,改革陋俗,奖励农耕,兴修水利,并改善同安南、缅等邻国的关系。赛典赤・赡思丁治滇业绩,至今还在云南各族人民心中留存。其原墓在北郊马耳山的马家庵,今已无存。现纪念冢在云南昆明市拓东路五里多小学内,是1917年重修的方形石砌高冢。正面刻"元咸阳王赡思丁墓",左面刻《元史・赛典赤・赡思丁传》,右面刻《重修咸阳王陵记》,冢上有石刻屋檐盖板。
海瑞墓
位于广西海口市郊滨涯村。海瑞(1514-1587年),回族,字汝贤,号刚峰,祖籍福建,生于广东琼山(今海南海口)。嘉靖年间举人,授福建南屏县教谕。后升淳安知县、兴国知县,均赋徭、抑豪强、平冤狱,为官清正,有"海青天"和"南包公"之誉,是明代中叶著名的政治家,以刚直不阿和敢冒颜直谏而著称于后世。原墓为石砌,前立神道碑、石供器和石人、石狮、石来石马、功臣坊及亭园等建筑和文物。现存石碑及石狮、石羊、石马等石雕文物。
亦集乃清真寺遗址
元朝亦集乃城(今额济纳)清真寺,为内蒙古地区最早的清真寺。
呼和浩特清真大寺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旧城北门外。清乾隆年间,大批回族自新疆迁到呼和浩特,始建此规模宏大的礼拜寺。寺门西向,门额用阿拉伯文雕出寺名,并雕有各种图案装饰。寺内主要建筑为庄严肃穆的圣殿;殿后有讲堂、穆斯林浴室等。1933年回族人民捐资重修,并增建望月楼一座,平面六角形,高约15米,六角攒尖顶,内有梯道可以登楼,绮丽雅致,秀出云表。寺内藏有阿拉伯文《古兰经》30册,为珍贵的文献资料。
李贽故居
在福建泉州市南门万寿路159号。李蛰(1527-1602年),本名林载贽,回族,因其三世祖叔被官府所杀,遂改姓李;号卓吾、宏甫、百泉居士等,晋江(今福建省泉州市)人。他是明代杰出的思想家、史学家,思想启蒙运动的先驱。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举人,历任共城(今河南辉县)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礼部司务、刑部郎中、户部员外郎、云南姚安知府等。54岁起辞官游居湖北麻城龙潭湖等地讲学著书。李贽的思想具有很强的蔑视传统和权威、追求自由解放的性质,再加上他不屈不挠的个性,遂被当局加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逮捕入狱,旋即在狱中自刎。李蛰故居是一座普通民房,面宽三间。进深两间,但现前落只剩一间通道,后落两翼已塌,尚存正厅一间,宽6米,深9米,保持清末修葺时的建筑形式。清同治(1862-1874年)修理时,曾掘出李垫石质印章两颗,现一存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一存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李卓吾墓
在北京通县城北大悲村。李卓吾(1527-1602年),名蛰,号宏甫,回族,泉州晋江(分属福建)人。明代思想家、文学家,著有《焚书》、《藏书》等书,因反对封建礼教和假道学,触犯朝廷,被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之罪下狱致死。友人马经纶将他收葬在通县北门外马氏庄迎福寺侧,1954年迁至今址。墓前立其好友焦(立)书"李卓吾先生墓"碑,碑阴有詹轸先于万历四十年(1612年)书《李卓要碑记》和《吊李卓吾先生墓二首》。
马哈只碑
明永乐三年(1405年),航海家郑和为其父马哈只在云南晋宁县昆阳城月山西坡上所立的墓碑。红砂石质,高1.6米,宽0.93米,额呈半圆形,上篆刻"故马公墓志铭",四周刻卷草纹饰,下为沙石角座。碑文是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前,请大学士李至刚在北京撰写,后带回家乡昆阳勒石立碑,至今字迹清晰可认。碑阴镌有:"马氏第二子太监郑和奉命于永乐九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到手祖家茔等祭扫追荐,至闰十二月十二日还记耳。"正碑两侧立有后人镌刻的《明史・郑和传》及郑和太宫墓志铭跋石碑各一通。现月山已辟为"郑和公园",园内建有郑和纪念亭。
齐齐哈尔清真寺
在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建华区。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建。是富有民族特色的砖木建筑。东西两寺并立,西寺毁坏较严重。东寺有大殿和窑殿。大殿宏伟壮观,装饰精美,砖刻花纹为鲤鱼卧莲图案,形象优美生动,还刻有阿拉伯文的《古兰经》圣训。窑殿有砖塔一座,顶端有金色的"风剥洞"宝葫芦,约2米多,葫芦顶上斜镶着象征伊斯兰教的月牙。
二、宁夏地区历史文物古迹与旅游景点
银川承天寺塔
俗称西塔,始建于1050年,是中国唯一有修建年代记载的西夏古塔。塔呈八角形,高64.5米,外观13层,内为11层。
须弥山石窟
中国最早开凿的石窟之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固原县西北55千米的须弥山东麓,现存有造像的有22窟,以北周造像最为精美。
西夏王陵位于银川市西约30千米的贺兰山东麓,是西夏历代帝王陵墓所在地,被誉为"中国的金字塔"。陵区博大雄浑,包括9座西夏帝王陵园和200余座王公贵戚的陪葬墓。这一大片荒原建筑遗迹极富神秘色彩。
一百零八塔
是中国古塔建筑中仅有的大型塔群,属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位于青铜峡市峡口山黄河西岸向东的陡峭山坡上。塔群依山势而建,共有108座白塔。
银川海宝塔
位于银川市北郊,又称黑宝塔或赫宝塔;因其与银川市西的承天寺塔遥遥相对,又俗称北塔。相传始建于公元5世纪,东晋时为赫连勃勃所重修,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中国十六名塔之一和宁夏八景之一。塔身呈"亚"字形,外观11层,内实有9层。风格独特,北塔寺坐西朝东,主要建筑有山门,接引佛殿、大雄宝殿。整个寺院建筑风格古朴、明朗、粗犷,且塔内有木梯可躯干盘旋登至塔顶,一览"塞上江南"的大好风光。
贺兰山小滚钟口
距银川市区25千米,三面环山,山上建有多座古建筑,自然风光十分绚丽,"贺兰晴雪"被列为宁夏八景之一。
中卫高庙
始建于明代正统年间,曾经历代增修重修,清代分为保安寺和高庙两部分,是一座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寺庙,称"三教同源"。庙内建筑气势非凡,砖雕亦很精美。
银川南关清真大寺
宁夏新兴清真寺。带有阿拉伯建筑风格。主体建筑分为两层,上层为礼拜大殿,环墙有九扇通顶大窗,使殿内显得宽敞明亮,可容1300人同时礼拜。大殿底层是小礼拜殿,阿訇住房和男女沐浴室。大殿屋顶正中是饱满浑厚的绿色圆顶,圆顶之上有一弯新月高悬,屋顶四角还有四个小圆顶,互相映衬,协调均衡,融为一体。殿前还有两座方塔形宣礼楼和梅花形喷水池。造型独特,气势雄伟。
沙湖旅游区
位于宁夏平罗县境内的西大滩。融大漠雄浑与江南秀丽为一体,以自然景观为主体,“沙、水、苇、鸟、山”五大景源有机结合,构成独特的秀丽景观。沙湖现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观鸟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