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青(1921-2003)河南杞县人,回族。1937年参加八路军,从事宣传工作; 1942年到《解放日报》当记者;从1959年开始出任新华社副社长、社长;1993年退休;2003年10月11日,穆青永远离开了他挚爱的新闻事业。
穆青主要作品:《十个共产党员》、《新闻工作散论》、《穆青散文选》、《彩色的世界》、《雁翎队》、《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历史的审判》、《铁人王进喜》、《难忘那双手》、《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
1966年2月7日上午10时,新华社播发了穆青和冯健、周原合作采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动人的事迹随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电波、随着一份份报纸传遍全国各地,一个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共产党员形象从此矗立于天地间,铭刻在人民心中。
1978年3月,新华社播发穆青和陆拂为、廖由滨合写的通讯《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被认为是中国新闻媒介上公开否定“文革”的第一篇作品。1978年11月15日夜,穆青等新华社领导毅然拍板决定,播发《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的电讯,这则只有239个字的消息如石破天惊,被称为中国开始拨乱反正历史进程的标志。1981年1月25日,穆青与郭超人、陆拂为合写的《历史的审判》播发,述评以高屋建瓴的气势,对“四人帮”的倒行逆施、对“文革”的荒诞,进行了理论清算,人称“法庭外的起诉书”。20世纪80年代,穆青提出“图文并茂,两翼齐飞”的新闻观,要求用文字和摄影“两条腿走路”,改变以往重文字、轻摄影的现象。他经常背起相机,奔走于繁华的都市、穿行于荒僻的乡村,攀登高山之巅,跋涉草原大漠,先后出版了《彩色的世界》、《穆青摄影选》等,构图别致,画面精美。作为新华社这个万人大社的领导者,穆青积极主张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地拓展通讯社的职能,主持创办了《半月谈》、《望》、《经济参考报》、《新华每日电讯》等报刊,丰富了新华社的报道领域,更加有力地发挥着新华社作为党的喉舌的强大作用。1989年政治风波后,改革发展又面临一个紧要的关口,姓“社”姓“资”争论阻碍着社会前进的步伐。1992年1月初,穆青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与胡国华、王志纲合作采写了新闻力作《风帆起珠江》,以生动、雄辩的事实,肯定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以广东的巨大变化为改革开放“正名”。2003年8月1日为《与年轻记者谈成才》一书题写的序文,是穆青留下的最后的文字。在这篇序文中,穆青说,年轻记者成才的先决条件是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他说:“做人是第一位的,成才是第二位的。如果连人都做不好,还谈什么成才!即使成了‘才’,也是‘歪才’。”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