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村庄慢慢变“老”
——西秀区刘官乡水桥村老年人生活调查</font>
罗石香 莫天成</font>
水桥村一瞥。刘斌 摄</font>
开篇 的话
聚焦“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一直是我们的关注重点。</p>
继“十三家”系列报道之后,《新农村》专版策划推出“十三村”系列报道,今日起与读者见面。</p>
“十三村”系列报道,选取十三个普通村寨作为观照对象,突出个性,挖掘共性,力求小中见大,管中窥豹,通过抽样调研,展示农村基层社会的方方面面。</p>
从“十三家”到“十三村”,从一个个平凡农民到一个个普通村寨,我们在注重报道的故事性的同时,将更加注重从精神文化、思想社会等层面反映农民、农村发生的深刻变化,更加注重深入基层挖掘反映农村建设的新人、新事、新经验和新典型,更加注重用平实、简洁、鲜活的语言和丰富多样的文体实现新闻报道的创新与突破。</p>
期待您的持续关注。</p>
■ 几户老年人生活素描</strong>
一户老人在粉刷墙壁。</font>
赵国周,68岁。老伴谭家庆,66岁。</strong>
老两口加上两个儿子家,一大家子十几口人,今年一起过了个热热闹闹的春节。</p>
儿女们打工回来,带走各自的孩子,赵国周夫妇难得闲了几天。</p>
老两口有3儿2女。一个儿子做了人家的上门女婿,对家管得不多。其他两个儿子,夫妇均在外打工,缺少文化,干的多是零工性质的苦力活。带家孙、外孙的任务,自然落到老两口身上。</p>
去年,5个家孙和2个外孙跟着老两口一起生活。今年大孙子要去打工了,另外6个,最小的4岁,最大的18岁。</p>
除了带孙辈,赵国周夫妇还种着部分自留地,解决一家人的吃饭问题。赵国周偶尔就近打零工,赚点零用钱。“我们农村人只要动得,吃得饭,就要做活路。”</p>
两个儿子分别在老屋两旁建起了新房。因为还欠着外债,原定每月各给父母的200元养老钱没有兑现。</p>
“孩子们负担重,我们不好要他们的钱。”谭家庆说。</p>
水桥村的老年人大多如此:只要身体好,有力气,依然为孩子们做“奉献”,带孙子、耕种养殖甚至就近打工……</p>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