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新华社贵州分社社长王念同志带领干部职工来到贵定县昌明镇与县里的党员、干部以及武装部民兵一起参加植树造林,为荒山再添新绿。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font>
天空飘着细雨,春风裹来暖意,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定县的山野之间处处弥漫着盎然生机,正是栽苗植树的好时节。</font>
18日一大早,由社长王念同志带队,新华社贵州分社干部职工再次来到贵定县昌明镇与县里的党员、干部以及武装部民兵一起参加植树造林,为荒山再添新绿。</font>
在选好一处适合植树造林的荒山坡上,贵定县林业局技术推广站站长毛全伦先给大家讲解示范植树的技术要点:“坑洞要挖成40乘以40厘米大小,30厘米深,先培肥沃的表层土,再培较为贫瘠的新土,株距间隔两米以上……”
掌握了技术要领,大伙挽起裤管,拉上衣袖,拿起小树苗,扛着大铁锹,各自选好区域开始植树造林。有的一个人承包“单干”,挖坑,填土,一点都不含糊;有的几人合作“联产”,你挖坑来我栽苗;有的还较起劲“比一比谁种得多,看一看谁栽得好”。</font>
新华社贵州分社社长王念同志和新华社贵州分社机关党委书记陈云珍同志一起栽植马尾松树苗。<font style="font-size: 12pt">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font>
生活中被同事们亲切称呼为“王大爷”的贵州分社社长王念,栽起树苗来真有“护林员大爷”的范儿,连续多年参加植树的他显然已是轻车熟路,新华社贵州分社机关党委书记陈云珍则一边帮人栽苗培土,一边忙着给同事们服务,挥汗如雨。而平时拿着“笔杆子”为生态文明建设鼓与呼的记者们,这会拿起“锄杆子”,干起活来一样起劲儿。</font>
到了中午饭点,刚才还光秃秃的荒山坡上,新栽植的马尾松树苗已连排成行,迎风挺立。毛全伦站长告诉大伙说:“晚上还会有一场降雨,加上每棵树苗都带有营养土,大家栽培的这么认真,今年新栽树苗的成活率肯定会很高”。</font>
“我们栽了4棵”,“我们一起种了6棵”,“我一个人栽了4棵”,大伙各报“战功”。植完树,再看大伙儿,有的鞋子上沾满了新春的泥土,有的脸上抹上了“花”,王念社长的手上还磨出了血泡……大家都说,能荒山添点绿,这点累不算啥。</font>
陈云珍说,贵州分社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每年都会抽出时间参加地方的植树造林活动。从2012年开始,分社开始和贵定县共同栽培 “新华林”,“每年的植树节前后,我们都要来,我们要把这里连成一片,为荒山披绿,让环境更好”。</font>
下山的时候,毛全伦站长指着不远处山坡上一大片嫣红色的枫树林说道,那是大家去年栽植的“新华林”,成活率非常高,达到95%以上,长势也很好,再过两三年就是漂亮的景观林了。</font>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