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濒临失传的威宁擀毡工艺
2013-02-28 14:18:55 作者:编 来源:新华网贵州频道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2月16日,在贵州省威宁县兔街乡新升村,毡匠李兴文在展示刚制成的羊毡座垫。新华社发(乔啟明 摄)
威宁县兔街乡新升村至今仍然保存着两千多年前的擀毡工艺。该村76岁的毡匠李兴文家中祖祖辈辈从事擀毡工艺已有十余代。由于擀毡费时费力、经济效益低,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事这项技艺的人越来越少。目前,威宁县绝大部分擀毡人家因为后继无人而无法继续批量生产。
为传承古老的威宁擀毡工艺,李兴文不顾年迈,仍坚持亲身从事和传授擀毡工艺。因为李兴文的努力,他的大儿子李发辉、小儿子李发兵,以及新升村十位村民都或多或少地继承了擀毡工艺,大儿子李发辉还于2010年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擀毡制作工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威宁擀毡工艺通常包括以下工序:毡匠将羊毛弹成絮状,撒上温水以使羊毛紧实,后按照需要对羊毛进行塑形,并通过专用竹帘工具进行初步擀压,最后用双足进一步擀压。
据50岁的李发辉介绍,他们家中没有专门的生产制作场地,擀毡制作全在堂屋内进行,但每年收入可达4万余元,制作的毡制品供不应求。然而,手工毡制品尽管有市场,但因为不易操作、利润低,仍然面临失传。为此,威宁县文化部门已经制定一系列保护措施,其中包括对现有毡匠的分布区域进行调研,对工艺流程加以整理,以及登记毡匠名册。
2月16日,在贵州省威宁县兔街乡新升村,毡匠李兴文将羊毛弹成絮状。新华社发(乔啟明 摄)
这是李发辉所制作的羊毡披风(2月17日摄)。新华社发(乔啟明 摄)
2月16日,在贵州省威宁县兔街乡新升村,毡匠李兴文在弹成絮状的羊毛上洒水。新华社发(乔啟明 摄)
李发辉制作的羊毡马甲的兜不用一针一线(2月16日摄)。新华社发(乔啟明 摄)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