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洲古城
丹洲镇位于广西三江县南面五十多公里处,古城居于镇政府驻地西南融江江心丹洲岛上,四面萦水,围如玉带。据民国《三江县志.名胜古迹》载「每月夜登楼一望,澄空如练,潋滟波光,亦一胜概」,对此地景致有此之说。1591年(万历19年)三江县治从三江口(老堡)迁至丹阳镇(丹洲)。县城迁至丹洲后,为防止外来者的侵略,明末清初福建籍知县苏朝阳率官员与地方人士筹划兴筑而有丹洲城,此洲状似鳌鱼,摆尾抬头,大有跃跃升天之势,青山环立,绿水缠腰,天、地、人和三者俱备;北有苍茂山脉,苍山叠翠远抱蓝天,南来珠玉群峰,东飞马九龙,西腾挂榜横岭,均为献宝诸龙,屏障为山,天堑为水……建成之初,设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及城楼,城内设有县署、学堂、庙宇等较为完善的社会功能区域。由于历史上战争、洪灾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许多建筑未能留存。今天,游走古城,虽然只能从有限的珍贵遗迹中品读它的历史,但东城楼、北城楼、城墙、祥云图、古碑文,闽粤会馆,福建会馆,丹洲书院等古迹依然让我们感受到了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百年的柚子林、百年的酿酒老坊、醇香的腊味、竹编、雕刻等,则让我们感受到了古城民间文化的悠悠历史。
丹洲岛上空气清新,安逸恬静,绿树成荫,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岛上明清时的建筑处处可见,秀丽多姿的自然风光古意盎然,还有竹林、千年古榕树、百年茶花、柚林、桫椤等自然景观和珍稀植物。悠远的历史古迹文化,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有东门、北门、粤阅会馆、书院、古城墙、古县衙,错落分布的古民居等建筑,有很深的文化底蕴。丹洲村民风淳朴,岛上“日不闭门、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是当今的“世外桃源”,尚有“无人售肉摊”,村民爱好玩石盆景,素有“家家奇石、户户盆景”美称;打油茶、对山歌等民俗仍被保留。
日前,丹洲村荣膺广西人民政府办公厅授予“广西生态古城旅游村”称号,这是三江县乡村首次获得该荣誉,也是丹洲村景区继获得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称号后的第三个自治区级以上荣誉,堪称是净土,是乐园,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丹洲岛呈狭长状,总面积1.6平方公里。全村有苗、瑶、侗、壮、汉五个民族61个姓氏,230户1035多人;经济收入以沙田柚和生态旅游为主。
洲上住宅多以砖瓦木结构的桂北民俗建筑为主,巷道宽敞清洁卫生,家家在前庭或后院均种植花草,清雅宜人。当地居民以种植沙田柚为主,整个村掩映在柚林之中。每到柚子花开的季节,整个小岛弥漫着醉人的花香。岛上明清时的建筑风格处处可见,鱼跃鸟鸣,古树遮荫,春意盎然。丹洲的临水沿岸植有蒿竹、柳树和榕树,据碑刻古怀远县(县治设在丹洲)城区图载,柳树和榕树始植于明朝万历年间。古城中一条主干道铺着大块的青石板,而小巷为水泥路面。由于历史的变迁,虽然多数的古建筑已毁,尚存的诸如城墙、城楼、会馆、书院和其他民居以及众多的古建筑遗址,仍然能够看出丹洲古城昔日雄伟的风姿,彰显著一种别样的妩媚风情。
笔者因工作关系,有幸踏上古城地域,得以展开双臂拥抱古城的气息。都市生活禁锢已久的审美骤然被颠覆,雄伟、荣华、绚丽、眩目纷纷退去,质朴、纯美取而代之。眼前的天空不再狭窄;人不再被挤压得变小;石板路是踏歌起舞的心灵舞台;屋舍是主人家由着心思用原木或青砖搭建起的;高起的门坎是孩子们悄悄话的乐园;房前屋后的青翠是嘴里品得到的香甜;笔直的村街透出历史的深邃。
丹洲,你是古城家族的一员。从宁静开始轮回数百年,质朴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姿态延续至今。古城丹洲没有车来车往,没有熙攘的街市,没有强势商业化的侵袭,没有因果报应的迷信色彩,没有滚滚红尘的喧嚣。清晨,不必追赶都市的节奏,在花香鸟语、雄鸡报晓、青石上的脚步声中慢慢醒来,撩起惺忪的眼,屋顶上的炊烟挨家升起来,饭桌上的早餐是一天生活的开始,老少围圆桌端坐,倘若有借宿的人,便叫到一起凑个热呼,素粥押着两口家制的小咸菜,暖心暖手,其乐融融。宁静是穿越信息过剩时代、浮躁时代的力量,心灵回到最初状态。青砖依旧,碧瓦尚全,在不经意间有一种美妙恬淡的意境。
宁静淡泊是古城的傲岸,这里淡看名利,淡看世俗,淡看官俗,无所羁勒。勤劳致富是古城人家的幸福源泉,春耕秋收是古城人家的心想事成。汗水浇灌伴随春华秋实,辛勤劳作肩上的担子变成肥、变成水、变成柚。清早,古城渡口鸣响汽笛,勤劳的农家便将沉甸甸的柚子运载出去,丰收的滋味绘出了喜悦的眉眼、翘弯的嘴角,甜蜜的果实分与更多人共享,主人家这样兑换了内心的甜蜜。
朗夜魂牵梦萦,弦月如恥。古城对月遥望,幽雅和安谧相互守望,光与影定格画面,文化与风景在月色中融合。梦中画卷提示着往事,唤起对历史的共鸣,勾勒出明风清雨的轮廓,冲击我们极尽的想像。
一座古城,一段故事,一种梦幻,一幅美景,天人合一的梦境耐人寻味。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