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褐彩牡丹纹梅瓶鉴赏
深圳博物馆的展厅里,一对褐色花纹的梅瓶亭亭玉立,吸引着过往游客的目光,这就是深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褐彩牡丹纹梅瓶。
梅瓶是中国古代瓷器中一种常见的瓶式,近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称由来:“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2006年,一件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曾在香港佳士得拍出了1089.32万港元的高价。
这对梅瓶造型秀美,通体于白色素胎上满绘褐彩纹饰,自上而下绘有5层花纹。莲瓣纹、卷草纹、龟背锦地开光折枝牡丹,都被描绘得生动细腻,富有层次。据深圳博物馆副馆长、古陶瓷专家郭学雷介绍,这种纹饰极为罕见,是同类装饰中器形最美的,同时也是唯一的。据考证,这对梅瓶装饰纹样受宋元时期江西吉州窑影响颇深,其涩胎彩绘技法很可能受湖南岳阳瓷窑影响,因此这件器物是多元文化以及商贸往来影响下的产物。
唐宋时期,中原通西域的陆上“丝绸之路”被吐蕃阻断,对外交通的重心逐渐转向海路。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和中国对外瓷器贸易的兴盛,东南海路成为通往亚非各国的海上“陶瓷之路”。由于进出广州贸易的大型船只必须绕行大屿山,经南头、虎门才能进入珠江,因此,深圳南头成为广州海外交通的必经之地。随着广州海外贸易的兴盛,深圳成为广州海外交通之外港,当地产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这对褐彩牡丹纹梅瓶,是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进步的反映。
褐彩牡丹纹梅瓶后来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成为深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作为深圳文物的一个标志,元褐彩牡丹纹梅瓶的复制品被当做礼物送给来深圳访问的贵宾。
(容达贤)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