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配古灯图片均摄于刘登武的“留灯屋”。庄子幽摄
宁夏新闻出版局退休干部刘登武花费10余年的心血,收藏了千余盏各式各样的古灯。2009年,他在银川成功地举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刘登武藏灯展”。但灯展撤展后,所有古灯都被收进了他自己命名的“留灯屋”,便归于沉寂,这些曾经创造过辉煌的古灯,也再度“孤立无援”、乏人问津。
记者两次前去采访刘登武的“留灯屋”,并观赏了他的全部收藏,与他共同探讨神秘的古灯文化。记者惊奇地发现:这个曾长期被人忽视的领域,竟是个异彩纷呈的世界。
琳琅满目:异彩纷呈的历史见证
中国人的祖先何时开始使用灯具?目前还很难说清。从考古发现来看,比战国更早的墓葬中还没有发现灯具。而战国墓葬中只有少量的发现,汉代以后随葬品中的灯具就逐渐多了起来。
记者在刘登武的收藏品中就见到一个红陶的蛤蟆顶灯。它的底部中空,造型小巧精致,上面虽然上了部分釉彩,但很不均匀。刘登武认为,它应该是汉代的遗物,由于烧制温度只有700度左右,所以器物尚不过关。虽然如此,它作为早期古灯仍是弥足珍贵。
古灯材质之多,超乎许多人的想象。早期有青铜灯、陶灯、石灯,随后又有铁灯、木灯、竹灯、玉灯、锡灯、鎏金的灯、镀银的灯,近代又有玻璃灯、景泰蓝灯、合金的马灯。同一种古灯,又可以细分。如陶瓷灯可分为黑釉、白釉、青瓷、青花、五彩灯;石灯可以分为红砂岩、青砂岩、花岗岩、大理石等多种;木灯有多种木料,有以楠木为框架的,也有以红木为主的。秦汉有青铜灯,唐代有三彩灯,宋代有青瓷灯,明清的灯具则花样翻新,每个时期灯具都有特点和代表器物,总趋势是越做越精巧、越用越美观、越来越实用。
古灯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但多数灯具的基本结构并没有多大变化。一般都由灯座、灯柱、灯碗几部分组成,底座与灯盘由灯柱相连,都有储油的容器,都有点燃的灯捻。古灯也有一些差别,如有一根灯芯的,有多根灯芯的;有单支烛台的,也有多支烛台的。
古灯根据实际需要有多种使用、摆放方式:有台摆式、落地式、壁挂式、垂吊式、携带式。
古灯所用燃料,也在不断演进。此前的火把、火烛,只是燃烧自身来照明,有了灯具才改变了这一状况。早期照明的燃料,可能有松脂,紧接着就是动物油、植物油,后来又有了蜡烛,近代又使用煤油等燃料。1882年,上海有了电灯公司,虽然电灯最初只有几百盏,但它们很快便以其独有的优势迅速普及开来,各式各样的古灯也因此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独树一帜:千变万化的珍贵石灯
在刘登武收藏的千余盏古灯中,石灯占了约一半。刘登武说,收藏石灯的人很少,“绝大部分石灯都在我这里。而且石灯的存世量可能也就这么多了。”
石料,曾被人类加工成最早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不论是打制石器还是磨制石器,都曾在人类的进步中扮演过重要角色。而石料被雕刻成石灯,则是汉代以后的事。石灯主要流行于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达到鼎盛,宋及与宋同时期的西夏都有大量石灯问世,此后石灯逐渐衰落。
刘登武收藏的石灯,主要来源于甘肃省的南部、东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固原、海原、隆德、彭阳等地,其他地区少有发现。据刘登武分析,石灯的大量雕刻,与当地的宗教活动有关,是佛事活动的需要,因而这些石灯多数都出现于石窟、寺庙和墓葬之中。石灯一般都不是用于生活照明的,而是作为一种礼器,为宗教活动和祭祀活动所专用。记者注意到,许多石灯上面的灯碗并没有装油、点燃的痕迹,可能只是用于供奉。不过也有例外,有的石灯上面就凝结着许多黑斑点,那是油渍变质后结成的。
石灯所用材料,有红砂岩、青砂岩、花岗岩、大理石等。据调查,宁夏海原县的红羊乡等地就出产这种红砂岩,有些石灯很可能就是用那里的红砂岩雕刻而成的。
这些石灯,多为几十厘米高。石灯,多是用锋利的刀具手工刻制而成,因为是手工雕凿,所以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件石灯。雕刻技法也是多种多样,有浮雕,有透雕,有阳刻,有阴刻,但都造型生动,古朴大方。
造型各异:古灯上藏着大千世界
最让人赞叹的是古灯的造型艺术。古灯上有山水,有花卉,有云纹,有俯莲,有仰莲,有亭台,有楼阁,有串珠,有佛龛,有须弥座,有人物,有动物,有生活用品。有的呈秤砣状,有的呈酒壶状,有的似靠椅,有的像圆鼓。有的石灯,显然具有宗教色彩,是专门供宗教活动使用的。
人物造型的古灯数量不少。有半蹲式的,有下跪式的,有托举式的,有合抱式的,有的人像被刻成了裸体,这与西夏陵出土的碑础座风格颇为相近。有的人物鼻子较长,眼角向上,嘴角向下,头戴毡帽,眼睛圆睁。有的把古灯刻成人俑形,似在向主人献殷勤。记者看到两个人俑灯,其中一个头顶一个灯,两只手各托举一个灯,而另一个则稍有不同,除了头顶灯外,一只手托举一灯,另一只手则按在膝盖上。有的石灯四面都刻有乐伎,分别吹拉弹唱,似乎在表演一曲动听的音乐。
动物造型有狮、猴、龙、蛇、牛、羊、鱼、青蛙等,以猴子造型最多,约占总数的一半以上。细看石灯上的这些猴子,有的背靠背,有的面对面,有的肩并肩,有的相互搂抱,有的大猴抱小猴,有的大猴背两只小猴,有的背一只小猴、领一只小猴。这些“猴灯”,一般都将灯碗置于顶部,所不同者,有的是用头顶,有的是用双手举,有的是一只猴托举,有的是多只猴托举,猴子或坐、或蹲、或跪、或站,姿态各不相同,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的。
功能多样:古人的智慧在古灯上闪光
古灯有一个发展、演进过程。总的趋势,造型上越来越精巧,功能上越来越完善。有的古灯,不仅是艺术品,而且蕴含着科学原理。有的古灯,根据生产、生活需要,变换了许多品种,做了许多改进。记者在刘登武收藏的古灯中就看到了省油灯、防鼠灯、走马灯、水动灯、环保灯、长明灯等多种灯具。有的灯,不仅有灯捻,而且可以根据需要调节亮度、风向。有的古灯,有多种装置,既可挂在空中,又可摆在台上。有的灯外加透气的金属孔罩,可以保证灯油充分燃烧,防止灯烟直冲出来。
记者注意到一个鼓状的陶瓷灯。这个鼓形灯的侧面有一个繁体的“卫”字。上面有两个孔,一个是注油的,一个是放灯捻的。不用时,可将两个孔堵死,随身携带,相当方便。
有一个非常漂亮的青花瓷灯,堪称是环保灯。这个灯实际上由几个部分组成:一件上面有完整的灯座、灯柱、灯碗,另一件则是灯罩,呈四方形,也是青花瓷的。刘登武说,这个灯是不需要吹熄的,只要把灯罩一罩,灯就慢慢熄灭了。还有一件雕刻精美、上有提钮、类似鸟笼的瓷器,也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刘登武认为,这个瓷器应该是个灯罩。
刘登武向记者重点介绍了一个“省油灯”。这个被鉴定为宋代的古灯,有个夹层,中间注油,夹层注水。水起降温作用,可节油三分之一左右。
承载信息:顽石被赋予多种灵性
在古代,人类抗拒灾害、征服自然的能力十分有限。于是,有人便将希望寄托在鬼神身上,祈求借助鬼神的力量来实现自己无法实现的愿望。这样,人与神之间、人与鬼之间就需要交流、沟通。交流、沟通,就要有渠道、有载体,而有些用于祭祀、宗教活动的古灯就成为这样的载体。人们希望通过制作、供奉古灯,表达某种愿望,架通与鬼神交流的桥梁。这也正是有石窟艺术之乡美誉的甘肃、宁夏的部分石窟及寺庙中发现较多石灯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些古灯,只是表达某种信念、愿望、追求。在甘肃、宁夏等地发现的石灯中,为什么“猴灯”有那么多?就因为这些“猴灯”反映了当时人们向往荣华富贵的愿望。“猴灯”,反过来说就是“灯猴”,这正与“登侯”谐音,有登上侯爵之位的祝福。而背着猴、领着猴,则有“辈辈封侯”、“代代封侯”的寓意。刘登武告诉记者:在甘肃平凉一带,至今还有这样的风俗:新女婿到岳父家过年,有的岳父母要用粘黄米捏成一个猴顶灯,让新女婿吃下,希望女婿将来有个好前程。
“灯是与普通老百姓最亲、最近的生活用品之一。它们承载了一段历史、凝聚着一种文化。”刘登武说。
(记者 庄电一)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