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和时尚是不是对立?在收藏家们看来,它们之间似乎可以融合。
古代收藏应该是一种时尚。曾经,每家都以有古画为荣,以此来结交文人。明末清初书画鉴藏家吴其贞在《书画记》里说:“昔我徽之盛,莫如休、歙二县,而雅俗之分,在于古玩之有无,故不惜重值争而收之。”徽商收藏字画主要是为了标榜风雅,更有甚者,举办雅集、印刷诗文、资助画家创作等,这都是受时尚之风潮的影响。今人应该好好理解,时尚究竟是什么?因为,时尚所引导的正确收藏观,会影响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这在历史上有无数例子,并不是只有徽商这个特例。
中国文化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是围绕着修身养性出发的,作为时尚的收藏行为也是如此。于是,欣赏绘画在古人,是一种虔诚而带有几分繁琐的仪式:先沐浴,斋戒,然后选择天气明媚的日子,心情舒畅之后,才展阅图卷,细细观赏。明朝松江张廷采欣赏陈汝言家藏王蒙《岱宗密雪图》,“卧其下两日不去,以为斯世不复有是笔也”。这种收藏风气才是正途。
曾几何时,商业浪潮打来,艺术收藏变了风气。收藏的人不是为了在家里挂幅画展现、提高修养,而是仿佛买个保险箱、原始股,随时看着市场曲线,然后抛出买入,心情的波动比汽车马达都来得紧张。当然,不能否认,现在的收藏家也有真正为艺术、为修养的。这里说的只是一种不好的风气,这种不好的风气如果不及时被认知,会形成不好的社会时尚。
在古代,艺术是修身的重要环节。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君子的修行是全方位的。所以,收藏一位画家的作品,很大一部分要看他的人品如何、人生气节如何。秦桧、蔡京的字据说也很不错,但因为人品为人鄙视,所以其书法历代都不为人所重,乃至现在几乎找不到他们的字迹。这是中国文化几千年的收藏观导致的。因为艺术品既然需要仔细欣赏,那么涉及它的一切因素都会被欣赏者所思及,艺术家的一生也就能从艺术作品中体现出来。我的老师曾说,从一幅作品,例如石涛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人生轨迹,乃至整个中国艺术的发展都能从中看出端倪。这种欣赏观,自然对艺术和作者修养的要求是全方位的。
遗憾的是,工业革命之后,竞争与物质的追逐成了人生的主题。现如今,艺术从修身的工具到资本、市场的宠儿,带给人们的常常是物质、资本的拥有,而非精神上的满足。拍卖大潮之下,许多卖的人、买的人,根本不在乎艺术,而在乎拥有的感觉,在乎成交金额,以此,他可以炫耀,可以在众人羡慕的眼神中获得满足;以此,他可以高位出手,赢个盘满钵满。
南朝宗炳有艺术“畅神”说。所谓畅神,是令精神舒畅快乐。艺术创作需要精神舒畅,收藏家欣赏艺术更理应如此。有人说,如果收藏的东西能卖更多的钱,心情也很舒畅。的确,数钱也能数到发笑。但是,那个时候,人是钱的主人,还是钱的奴隶?《大学》上说:“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钱财都是为人服务的,万不可为了这阿堵物,损害了身体和心灵的健康。
收藏是一种风尚,也是一种修身行为。将收藏品挂放在家中,慢慢欣赏,越久越有滋味。人的精神也就随之而能“思接千载”。这是艺术的魅力,也是收藏的真趣所在。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