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交友 相册 博客 论坛 日志 Ei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资讯遗产动态

60年上百万文物被禁出境 看好国门更重要

2013-02-02 15:03:51 作者:阳化杰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60年上百万文物被禁出境 看好国门更重要

近日,由国家文物局与海关总署联合主办的“国门法眼——中国文物进出境管理60年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落幕。此次展览主要反映自1952年第一批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成立以来的60年间,我国文物进出境管理工作取得的成就与经验。60年来,在文物、海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上百万件珍贵文物被禁止出境,文物走私犯罪活动得到有效遏制。尤其是在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物流通日益活跃的今天,文物进出境管理工作正在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文物流失是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鸦片战争以来大量文物的流失,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自1860年以来,圆明园、紫禁城、敦煌莫高窟、安阳殷墟……这些记载着中华民族历史密码的文化重地,不断地成为国外文物大盗和文物贩子的“淘宝乐园”。大批珍贵文物被劫掠出境。据不完全统计,安阳小屯出土的近20万片甲骨,有近3万片流失海外并被12个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及私人收藏。

针对旧中国文物严重流失的局面,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发布了《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这是新中国最早颁布的全国性文物保护法规之一,标志着旧中国文化遗产任人劫掠的屈辱历史彻底结束和我国依法行使文物出境管理工作的开端。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说:“建立文物进出境许可制度是世界各国防止本国文物流失的通行做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及时建立了文物进出境管理制度。自1952年起,我国陆续在天津、上海、广州、北京设立文物出境鉴定机构,对文物进出境实行严格管理。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遏制了文物大量流失的状况。”

广东的鉴定专家容庚、商承祚;天津的韩慎先、顾德威、刘光启;上海的顾廷龙、吴瀛、沈迈士、尹石公、徐森玉、谢稚柳……20世纪50年代,一批出身于金石世家或古玩行业的文物鉴定专家,成为出口文物鉴定的“把关者”。据统计,当时他们挽救的文物超过了辛亥革命以来流失文物的总和。

文物走私呈现大型化、集团化、隐秘化、多样化特点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文物的进出境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一方面,为满足对外文化交流的需要,文物出境展览和私人携运文物进出境的情况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国际市场对中国文物的巨大需求,刺激了国内的文物犯罪,一时间盗掘频发,走私猖獗,暗潮涌动,并且在全国迅速蔓延。

1993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一带,盗掘古墓非常猖獗,最多的一天盗掘古墓者多达2000多人,甚至晚上打着灯笼火把盗掘。这个事后被证明是秦人发祥地秦公墓所在地的国宝级文物在短时间内出现在美、法、英、德、日等地的博物馆及拍卖市场,品位之高,数量之多,外流速度之快,令国人瞠目结舌,痛心疾首。“全世界都知道这个东西是从你这里流失的,文物所有的元素特征都显示这是中国的,但你却拿不出证据来证明。”宋新潮说。

严峻的形势使加大法律制度建设提上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文物出境鉴定管理办法》、《关于加强文物出境鉴定机构建设的通知》、《海关总署、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文物出口监管的公告》等一系列法规和政府规章陆续出台,构建起我国文物进出境管理的法律框架。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复制地址给QQ/MSN好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验证码: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观注:热点图片
  • 文章排行
  • 文化
  • 旅游
  • 工艺
  • 饮食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