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碧儿眼中,古书就是她的朋友。
她,三十出头,是古籍收藏界少有的女儿身。
痴迷古籍10年,幸遇恩师传授毕生所学。
视书为友,每天修补古籍八小时不厌倦。
“自非向明举之,略不觉补。”出自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的这一句说的就是修复古书的工艺境界。目前在广州,具备古籍修复技术的人不多,年轻人更是凤毛麟角,三十出头的李碧儿是其中一位,行内人称“版本西施”,师从古籍行家陈恒宽。
伴随着古韵绵绵,师徒间轻声交谈,手中飞舞各种工具,一页千疮百孔的古书不知不觉间逐点复原,恍如原样。昨日,记者亲历这修补古籍的赏心乐事。不过,以目前的进度、技术和人手,光是急需修补的古籍花五百年也未必能来得及完成。从事古籍保护工作的师徒两人只能尽绵力抢救历史文化的瑰宝。
浓眉大眼,玉指芊芊,言语中不乏古语典故。和许多同龄人一样,碧儿并非从小就痴迷古籍。“我们都在看电视,爸爸却总是在读书。”碧儿说,父亲是一名教师,也是一个藏书爱好者,家中有很多书,还有一套几百本的二十四史,年代在明清之间。真正喜欢上古籍约在十年前。毕业后的碧儿最初从事会计工作,后来单位不景气,在父亲的支持下,碧儿张罗起一家小小的书屋,经营古籍生意。每天与古籍朝夕相对,她逐渐发觉书中自有黄金屋,看得越多越投入其中。“这一行往来无白丁,接触的客人不少是资深古籍收藏家,他们都有着大学问。”碧儿说道。她与古籍老行家陈恒宽结识,就是得益于其中一位行家的引荐。2003年中秋,两个古籍痴一见如故,一个好学,一个乐教,陈老就这样收了唯一的女徒弟。
今年年初,结束了小店生意,碧儿进入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工作。至今,经她之手修复的古籍达上千册,其中年代最为久远的出自明代。目前她正在修补一册九十页共十几册的清代古籍《东医宝鉴》,“每天修补八小时,估计半年才能修好。”长期伏案工作的碧儿已落下肩周炎、颈椎炎,但每当看到自己经手修复装订的书放在橱窗,光彩可人时,心里便乐不可言。
在碧儿眼中,每一本古书就像一位朋友,蕴含了民族文化的精妙。她说,“古人把书的版面叫书叶,有版心、有鱼尾,版面如一脸,自有口有鼻,有耳有目,还有头有脚,书与人同,一样千人千脸,万种风情。一本书从里到外、每一页每个部位都是栩栩如生的人。”
业余最爱收藏书签贺卡
离开古籍,碧儿的兴趣也很广泛,她喜欢收集书签和贺年卡。每到周末,她都会去古旧市场逛一逛,看看能不能淘到喜欢的书签和贺卡,还有古籍。到现在,她已收藏了近千张书签,贺年卡也是古今中外,各式各样。
痴迷是一种矛盾的心情,因为把大量时间都放在古籍身上,碧儿至今仍单身。“虽然累,但自己很有兴趣,也喜欢这份工作,找另一半要看缘分,急不来。”
揭秘
补一页纸至少需要半小时
古籍修补过程纷繁复杂,练就一双巧手确实不易。
碧儿说,修复前要建立“古籍文献修复档案表”,记录保留书籍相关信息以便实施修复工作。此外,还要先对书籍进行鉴纸以及印纸墨色、字体刀法、藏书印记、版式行款、装潢式样等年代的判断,才可以动手。大原则是修旧如旧,连书上原有的书皮、护叶、衬纸,乃至残损的书签等物件都要保留,最高境界是修复后只在灯光下才看到修补的痕迹,补纸不能超过缺口边缘两毫米。光是“补”这一工序,一页纸至少需要半小时,工具有剪刀、锥子、戳刀、木尺、毛刷等。
记者看到,碧儿把每一次修补过程,视为一次“大手术”,根据每一页烂的程度选择修补方法。每次动手,她都要铺设“手术台”。先在玻璃上洒水,然后铺上透明的大胶纸,再用刷子扫平整,然后把书页平铺其上,才可以开始动手。
“修补时要眼到、手到、心到。”她介绍说,如果找不到颜色相近的纸张,只能自己染。修补以补为主,只有烂到八成以上才允许裱。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