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56民族汉族新闻

黑陶工艺传承人李思月 演绎点土成金的神话_中国网

2013-01-31 21:21:54 作者:阳化杰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黑陶工艺传承人李思月 演绎点土成金的神话_中国网

  四千年前,起源于黄河中下游一带的龙山文化(又名黑陶文化),曾创造过灿烂的文明。1928年,考古界在邯郸馆陶附近发现了这种黑陶窑址,沉埋四千年的文明重见天日。黑陶以其“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的特殊气质,令人叹为观止。古典的陶山文化能否在当代重焕异彩,倍受世人关注。然而,黑陶工艺已经失传四千多年,其生产材料、制作工艺、烧制技术等,历史上都没有记载,古老的黑陶文化留给世人的只有不尽的追思与梦想。

  时隔多年,卫水河畔的一个农家子弟,胸怀一腔热血,踏遍百里河堤,历经千辛万苦。20年的苦苦探索,他不但把手中的黄沙再现为墨黑闪亮的黑陶精灵,延续了尘封千年的黑陶文化,而且把黑陶文化所隐藏凝结的历史精华与现代工艺相结合,将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原始质朴的泥土升华,使古老的黑陶文化得以发扬光大。他就是馆陶思月陶艺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思月。

  卫水河畔陶魂萦绕

  馆陶古称“陶山”,来源于“陶山者,山如陶,陶成山也。”据史料记载,馆陶县卫河边上的毛圈、刘圈、东厂一带有72座皇窑,北京紫禁城墙的皇城砖即产于此地。令人遗憾的是埋藏在地下的黑陶却在岁月的流逝中尘封,在历史的年轮中消失了四千年。1987年,一处新窑建成,1988年5月,第一窑达标的黑陶终于成功烧制,使得人们在现实中有机会去欣赏黑陶艺术、品味古老的黑陶文化创造的断代文明。

  李思月从小心灵手巧,受家庭的影响,对美术有着特殊的执著与爱好。由于历史原因,他报考美术学院的梦想未能实现。1974年,高中毕业的他到建筑公司当了一名工人,由于勤奋上进,不久厂领导就安排他抓生产、管技术。一次偶然的机会,县里文化馆组织了美术培训班,酷爱美术的他到县文化馆学习了一年的美术。正是这一年,为李思月日后走上他的黑陶之路创造了一定的艺术基础,也结识了日后给予他巨大支持和指导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教授们。

  在学习期间,老师讲起了有关皇城砖、黑陶在馆陶的历史,讲起了出土文物中发现的多种残缺不全的陶艺品,激发起了他心里无数的遐想。1980年,他以1000元借款起家,创建了为民建材厂。几年间,依靠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勤劳拼搏,他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但经济上富裕的他并没有停止追逐年少时的梦想,李思月憧憬着黑陶文化重现于世的神奇景观。

  黑陶已失传四千多年,生产材料、制作工艺、烧制技术等都没有记载。当他把重现馆陶黑陶文化的想法告诉家里时,却没有得到一个人的同意。面对各方面的压力,他没改变初衷,终于说服了家人。

  沿着传说中的卫河沿岸遗址,李思月开始了艰难的挖掘、采样之旅。他背起采集到的一百多种土样,到处拜师求教;带着采集的陶片和皇城砖到北京进行鉴定;拜访众多民间艺人和专家,询问这些土料制陶的可能。一年多过去了,他终于从一位老艺人口中得知卫河沉积多年的红胶泥就是制造陶器的上好原料,他当时激动地跳了起来。

  坎坷踏平风雨无阻

  对于制陶,李思月深知仅仅寻找到制陶的材料还远远不够,黑陶艺术那坚硬的质地、富有特色的造型和纹饰,以及选料、澄泥、糅合、制坯、雕花、烘干、烧制等十几道工序后,隐藏的是丰富的历史所凝结而成的文化精华。1987年,李思月开始筹备办厂。他跑到北京向教授请教;千方百计地搜集购买黑陶相关的大量书籍;筹办厂房厂地。

  第一窑黑陶烧出来了,但因成色达不到标准而全部报废;又一窑黑陶烧了出来,经鉴定品质还是达不到标准。几次折腾,他苦心经营所赚到的积蓄几乎全部赔光了。此时,部分有技术的职工也纷纷离开。看着濒临倒闭的公司和亲人失望的眼神,李思月心酸得想落泪。这个坚强的汉子大病了一场,他在床上一躺就是四五天,冥思苦想后,他毅然拿起烧制的黑陶样型,踏上了到北京的火车。

  在途中,累了睡在候车室;饿了就着自来水吃几口干粮。当他风尘仆仆地出现在享誉海内外的漆画家乔十光面前时,乔教授看着他疲惫的身体,感动地说:“搞艺术不容易,文化创业更难,你能历经磨难而不放弃,凭你这种精神,我全力支持你。”

  返乡后,李思月一方面加强技术攻关,一方面成立黑陶艺术学校,聘请知名专家教授讲学指导。天道酬勤,1988年5月,第一窑达标的黑陶终于烧制成功。凝望着倾注着自己全部心血的乌黑闪亮的黑陶,这个坚强的汉子,竟然如孩子般呜呜地哭了。

  汗水生金黑陶凝魂

  伴随专业技术和制造设施水平的提高,卫水河畔黄沙层下粘稠的红胶泥在火焰的拥抱中变成了一件件美轮美奂的艺术品。李思月手中的黑陶以其特有的质地、柔和含蓄的光泽和古朴典雅的艺术风格,尽显东方文化的魅力。可新的困难接踵而来,黑陶古朴典雅,是文化和修养的象征,是上乘的艺术品,而不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在上世纪80年代,生活并不是很富裕的人们对黑陶还很陌生,公司又面临缺少宣传资金和销售人员的难题,产品销路并不理想。李思月开始以馆陶为中心,逐步建立起黑陶的市场网络。他对员工说:“产品要想打开销路,企业要想生存下去,只有依靠咱们自己闯市场!”通过几年的培养,造就了一批高素质的市场销售人才,相继在邯郸、长沙、广州、南京、沈阳、烟台、丹东等地建立了市场营销网络。

  1990年,为节省费用,李思月同员工用木棍抬着两大箱黑陶来到军事博物馆陶瓷博览会。在富丽堂皇的展销大厅里,西装革履的参展人员当中只有他衣着寒酸。当箱子打开时,人们被箱子当中乌黑闪亮的艺术品惊呆了。整个展厅沸腾了,黑陶得到了客商的青睐与认可,同时也引起中央电视台记者的注意。1992年3月,中央电视台一套拍摄了《陶山黑陶》予以报道。从此,陶山黑陶一举成名。

  在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公司特制了99公分高的“回归龙瓶”,送抵中南海。

  为了将黑陶艺术发扬光大,李思月多次到艺术权威部门,向专家请教有关陶瓷方面的技术和理论。

  李思月说,“创业难,文化创业更艰辛。”历经了20年的苦苦探索,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其中滋味只能自己细细体会。火焰中,“陶山黑陶”终于重放异彩,蕴涵着浓郁的古典文化色彩,蕴涵着古老又时尚的东方文化气息,它走出了国门,走进东南亚和欧美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登上了高雅又神秘的艺术殿堂。

关键词:演绎
重点阅读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复制地址给QQ/MSN好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验证码: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观注:热点图片
精彩推荐
安全联盟站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