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许多少数民族也擅长国画,而且不乏名家。
1.作画工具与画法
国画一般绘在绢帛或纸上。绢有熟绢生绢之分,熟绢又叫绘绢,上过胶矾,是专门用作绘画的绢;生绢不易着色受墨,但置于架子上绷紧,用排笔蘸清温水轻刷一遍之后,即可作画。画纸一般用宣纸,宣纸也分生熟。生纸未上过胶矾,易吸水渗化,如玉版、夹贡、绵连、料半等。熟纸上过胶矾,不易吸水渗化,如冰雪宣、云母笺、矾夹连、矾棉连等,依作画的不同需要选用。除宣纸外,还可以用皮纸、高丽纸、毛边纸等作画。
绘画工具用毛笔。其执笔与运笔的方法技巧与书法相通。如起笔收笔中的藏锋、露锋、顿锋、顺锋、实收、虚收,用笔中的正锋(中锋)、侧锋、逆锋等笔法,执笔指实掌虚,行笔运腕,掌握贯气、用意等技巧。在描线时,短线运指,中线提腕,长线是悬肘等要领,也近书法。
绘画原料为墨和石青、石绿、朱砂、赭石、胭脂、曙红、花青、藤黄、石黄、雄黄、白粉等,有的还用煤烟、炭精粉、泥金等对画面进行特殊加工。彩绘常用勾勒、填色、平涂、渲染(分染、接染、碰染、罩染、烘染)、托衬、点簇、皴、擦等技法。也有不用勾勒的没骨法,直接用色彩分别浓淡轻重,进行细致描绘。
国画中,有水墨画,单用墨与水画成。讲究用墨的工夫,有醮墨法、破墨法、积墨法、泼墨法等不同受墨方法,让干、湿、浓、淡不同的笔墨互相渗化或积叠,达到特殊的艺术表现效果。
2.绘画历史
中原绘画历史,可上溯彩陶文化。距今7000—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的红色陶器上,有古人用墨彩和白色彩绘成的鱼、人、鸟、草叶等图形。楚墓中出土的先秦帛画,展现了古代线描画的风采。秦汉以来,装饰性壁画流行,见诸宫殿邸舍的墙壁(壁画)和栋梁(画栋)上,此风流传明、清,直至太平天国。汉唐墓室壁上,也发现许多大型彩绘,内容多取人物车马饮宴祭祀游戏故事为题材。还有公元4—14世纪制于敦煌石窟壁的佛教壁画。东汉时,用于建筑祠堂和坟墓的画像石和画像砖,以阴线或阳线刻画,内容是表现当时人们从事渔猎、耕织、宴飨、作战、伎乐、舞蹈等活动的图景。
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时期,人物画以佛像画最为著称。吴孙权时的曹不兴善于画人物佛像。顾恺之画人物最重传神,现存摹本《女史箴》、《洛神赋》为古画珍品。刘宋时的陆探微、肖梁时的张僧繇亦以画人物传神见长。此时期还有戴逵、宗炳、王微、谢约等,是著名的山水画家。
隋唐绘画以宫阁、人物、山水画声名显赫。隋展子虔《游春图》为传世名画。唐代阎立德、阎立本善画人物故事,现存有《历代帝王图》、《步辇图》。吴道子擅长佛道画,有“画圣”之称,现存摹本《送子天王图》。李思训善画金碧山水,设色绚丽,景物逼真。王维善用破墨法画山水田园,开诗画一体的“文人画”先河。张萱善画仕女,现存摹本有张萱《捣练图》、《虢国夫人图》等。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