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岁的中国书画鉴定大师徐邦达最近仙逝而去,但他在书画鉴定领域的丰功伟绩永远铭记人们心中。在他80多年的鉴定生涯里,为国家鉴别、收集的文物达三四万件,其中就有1980年他在云南博物馆发现并鉴定为真迹的元代黄公望的《剡溪访戴图》。
此图纵74.6厘米,横55.3厘米,绢本,浅设色,是建国初筹建云南博物馆时由云南著名收藏家高荫槐先生捐赠的。尘封二十多年,1980年徐邦达先生来云南博物馆,慧眼识宝,从一大堆已被定为“参考品”(即伪品)中甄别而出,并鉴定为元代黄公望的真迹,从此成为云南博物馆的一件镇馆之宝。
图的右上黄公望自题:“至正九年正月□王贤画,二十五日题。大痴道人时年八十有□”,为其晚年81岁之佳作。“剡溪”为曹娥江流经浙江嵊州境内的一段干流,夹岸青山逶迤,溪瀑奔流,历来有“剡溪九曲”之胜景。“访戴”是“王子猷雪夜访戴”的历史传说,源于南北朝时《世说新语》所载,说是王羲之的第五子王子猷(徽之)住在山阴(今称绍兴),一天夜里,天降大雪,他一觉醒来,命仆人斟上酒,打开窗户,望去四处一片白茫茫的雪景,不禁感慨,起身徘徊,吟诵起左思的《招隐诗》。忽然间想到了戴逵。戴逵是东晋时著名的隐士、艺术家,精于绘画、音乐。太宰司马晞派人召他去弹琴,他把琴摔地下,说“戴安道不为王门伶人。”于是避居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王子猷便连夜乘小船沿剡溪上溯,经过一夜才到,但到了戴逵家门口却又转身离去。人问其故,他说:“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这故事洋溢着文人随心之所欲的“逸兴”,似乎正契合元代文人的画意,故黄公望画来得心应手。图下是曲折蜿蜒的剡溪,上面是层峦叠嶂的山峰,山凹的岸边村舍错落,但空寂无人,溪中有一叶篷舟,舱中一人拢袖御寒,船夫用力划桨,而船行的方向似在离去,正是子猷“兴尽而返”的时刻。画面萧瑟冷寂,寒气逼人。宋以来画家惯用水墨留白的方法表现积雪,此图稍为不同的是树的枯枝杈丫上也刻意留白。山石堆叠,结构繁复而勾笔简略,只在石根处略加皴、擦,空灵洒脱。注重水墨渲染,而在石凹处及木质物件上施淡赭石,用的正是其倡导的浅绛法。无论章法及勾皴,都接近于南京博物馆的《富春大岭图》。
而与《富春大岭图》相同,《剡溪访戴图》也被台北故宫商借去参加2011年6月于台北故宫举办的“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成为参展的其他11件黄公望书画之一。(张德宁)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