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题照片为李云迪在北京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所拍。 本报记者 杨慧峰摄
中国民乐,西洋钢琴,看似相隔遥远的两样东西,却在一位年轻钢琴家修长手指的跃动下完美合一,并在过去一年间花开海外,惊艳世界。
他就是李云迪。自从2000年成为肖邦国际钢琴大赛最年轻的金奖得主后,常有人评价他“从技法到气质都像肖邦”,而他更愿意走进肖邦的内心,去倾听钢琴家跨越时代和国界的召唤。
“对祖国的爱和对民族艺术的坚持,是肖邦最打动我的地方。”李云迪说。
和肖邦一样,他把对祖国的爱倾注于每场演奏会当中。5月2日,“红色浪漫——李云迪钢琴独奏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举行,除了五六首肖邦、贝多芬作品外,他选的全是中国民族音乐。《皮黄》、《彩云追月》、《在那遥远的地方》……黑白琴键上流淌出动人的音符,刮起了陶醉全场的“红色中国风”。
“最好的中西合璧之音”
3月12日,法国巴黎普莱耶尔音乐厅。
能容纳2000人的大厅座无虚席,所有的眼睛都凝视着舞台正中那架红色的钢琴。一双手在琴键上翩然翻飞,指尖流淌出诗一般的美妙音符,带着浓郁而新鲜的东方神韵,令人如痴如醉。演出结束,观众席上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这是李云迪“红色钢琴中国经典”欧洲巡回演出的又一场完美演绎。从2011年6月开始,他启动了这一系列巡演,把许多中国传统音乐曲目带到了巴黎、都灵、慕尼黑、莱比锡等欧洲城市。
于是,古典的音乐,现代的演奏者;西方的“乐器之王”,东方的经典名曲,加上李云迪精彩细腻的演奏,所到之处,无不激起一片赞美,被评价为“最好的中西合璧之音”。
“每次结束演出,都会有很多观众来找我,想了解这些中国音乐的背景:它来自中国的什么地方?它讲述了什么故事?原来用的是什么乐器?每个人都是好奇而热切的,”李云迪介绍,“特别是改编自京剧的《皮黄》,常有观众赞不绝口: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动听、绚丽的旋律啊。”
“通过钢琴这一乐器之王,把中国的音乐文化传播到全世界,让世界触摸到中国音乐的灵魂,这是我最渴望实现的梦想。”李云迪说。
如果说2010年是李云迪的“肖邦年”,演奏曲目以肖邦为主,那么2011年便是他的“中国年”。除了欧洲巡演,他还推出了一张以中国音乐为主题的专辑——《Red-Piano 红色钢琴》,其中的曲目全部秉承“中国风”。2012年,他将依旧走在“中国年”的道路上,让来自中国的“音乐旋风”吹遍世界。
期待中国原创钢琴曲响彻世界
从肖邦的蓝色浪漫到热烈的“中国红”,有人惊呼:李云迪转型了。对此,他只微微一笑:“不是转型,应该是一种回归。”
回归,是因为“根”在这里。
他忘不了18岁那年站上国际领奖台时的震撼与自豪:“那一刻,我代表的是无数中国琴童,听着不同语言的欢呼和祝贺,我突然有一种很强的对祖国的热爱和依恋。”
夺冠前的李云迪,从未离开过祖国。在中国文化的浸润中逐渐长大,在国内恩师的指导中亲近钢琴,民族自豪感早已深埋心底。随着其后留学德国、巡演海外,他渐渐发现,“离家”越久,乡情愈浓,一种越来越强烈的情愫牵引着他,他开始思考中国音乐的国际化道路。于是,每逢海外演出,他都会主动要求加演几曲中国音乐,让西方观众聆听来自东方的声音。
这种爱国情结,也深受其偶像肖邦的影响。“小时候,我每晚睡觉前都要听肖邦的乐曲,觉得它旋律很美、很干净。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越来越觉得,要表现的不仅仅是那些旋律,更要感知里面包含的情怀和责任。”肖邦一直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和渴望进行创作,客死他乡之后,还执意要求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这对李云迪触动很大。
2011年1月,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篇)在海外播出,李云迪位列其中。这更激发了他的使命感。我能为祖国做些什么?能给历史留下什么?他思考着,行动着,终于开始了“红色钢琴”的文化传播之旅。
然而,他很快遇到了一个问题:适合钢琴演奏的中国音乐少之又少,精挑细选之下,始终是那么几首,而且大都是由传统音乐改编而来,难以撑起几场完整的演奏会。这与中国文明古国、文化大国的形象极不相符。
能不能一手鼓励改编,一手紧抓原创,创作出新的,符合这个时代的、适合钢琴演奏的音乐,在西方的演奏技法中融入民族的情感、民族的追求?他盼望着。
“我已经开始和一些音乐家合作,对优秀的民乐曲目进行改编,但这是远远不够的。”李云迪呼唤音乐人才投身这个行列。“肖邦在家国飘摇的逆境中,创作出了体现对波兰热爱和忠贞的《波兰舞曲》、富含波兰民间舞蹈特色的《玛祖卡》等大量传世名曲,我们今天的大环境这么好,只要大家肯投入,一定能出成果。”他梦想着,今后有几首能在全世界受欢迎的中国钢琴曲,让中国原创钢琴曲响彻世界。
“不断追求音乐的纯洁性”
李云迪喜欢和音乐在一起,也喜欢和学生们在一起。
虽然最近的演出与排练十分紧张,但他还是接连走进了北京十一中学、中国传媒大学,和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与艺术体悟。而在此前,北大、清华,英国剑桥大学等学府也都留下了他举办讲座或大师班的身影。
在李云迪看来,用自己的成功回馈社会,这是一个艺术家应尽的社会责任。每次和学生们交流,他都会超越个人成长的层面,讲起中国音乐的丰厚宝藏,讲起当代中国青年应有的情怀与抱负。
他经常被问及一个话题:在梦想和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你怎样坚持自己的梦想?他从自己的故事讲起,把实现梦想的要素归纳为“兴趣、坚持、杜绝浮躁”。
和很多琴童不同的是,李云迪走上钢琴之路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的选择。他爱钢琴,小时候妈妈惩罚他的方式就是不让他练琴,“有次妈妈说把钢琴卖掉,我一听就哭了。”他表示,自己也有过偷懒厌倦的时候,但是从未想过放弃,“钢琴是我的一部分。”李云迪的父亲李川告诉记者,即使现在,李云迪每天也要坚持练四五个小时琴。
“我最钦佩的是他在利益诱惑面前对音乐本质的坚守。”中国传媒大学一位姓刘的同学在听过讲座后表示。在18岁拿到国际大奖之后,李云迪没有忙着商演赚钱,而是理智地选择了留学读书,在德国汉诺威度过了充实宁静的求学时光,今天回头去看,他依然感谢自己当时的选择。“学习是无止境的,音乐同样如此,你需要很多东西去激发灵感,音乐不能是平面的,而要是立体的。”他勉励学子们:杜绝浮躁和浅薄,不断维护音乐的纯洁性。只有这样的音乐,才能感动自己,感动所有人。(本报记者 王斯敏 杨慧峰)
上一篇: 梁家辉:变色龙的欢乐人生
下一篇: “雷神”克里斯:想演爱情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