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物作家

作家韩东:现在很多小说和时代不相称

2013-01-28 14:55:18 作者:阳化杰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作家韩东:现在很多小说和时代不相称

  20世纪的中国作家里,韩东可以说是相当成功的一个。早年立志从文的他经历了从大学讲师到诗人,从诗人到小说家、专业作家,从专业作家向与影视合作的剧本撰写人的几度转身。20年来,他在众人的注视下一步步走向成熟。然而尽管身份在变,韩东对写作的执著和对创作的热爱却从来没有变过。

  10年前,韩东开始他的长篇小说创作,至今写出了《扎根》、《小城好汉》、《我和你》、《知青变形记》4部作品,每一部都记载了他的蜕变。“我喜欢这么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写下去。写作虽然辛苦,但我写出来的小说绝对能让人不停顿地一口气看完。”韩东说。

  前日,韩东在广州做诗歌朗诵会,数百名读者慕名而至,聆听韩东朗诵诗作、畅聊文学。朗诵会后,南方日报记者就刚闭幕的小学生诗歌节等话题对韩东进行了采访。

  ●关于诗歌 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诗

  南方日报:对孩子们进行诗歌的启蒙教育,您觉得会不会太早?您怎么看待这次小学生诗歌节的开展?

  韩东:诗歌节能够提供一个机会,让孩子们了解到:除了现在他们接触到的网络、音乐、电视之外,还有诗歌的存在。其实不一定每个孩子都要读诗写诗,教育也未必要通过诗歌来进行,但让孩子了解到诗歌的存在是必要的。或许某些孩子会因为这样的了解而爱上诗歌。

  南方日报:很多人会担心诗教的传统在现代教育模式下出现断代。作为一个诗人,你觉得是不是应当恢复诗歌教育的传统?

  韩东:人为地普及诗歌教育在现代社会很有难度,因为对于诗歌的功能意识,现代与古代相去甚远。中国诗讲求文以载道,通过诗歌来表达一些道理,而现代诗更多意义上只是一种表达方式。我们没必要担忧诗歌会因为缺乏普及而断代,诗歌是不会断代的。我一直以为,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多元,所以诗歌不是必修课,而是孩子们的选修课。

  南方日报:应当怎样对孩子们进行诗歌的启蒙教育?

  韩东:感觉到诗歌的愉悦,孩子们会自然地感兴趣。因此最好不要强制性说服性去做,我们为孩子们提供一些指引足矣。不能让诗歌在孩子们的生活中缺席,但模式化标准化地去推广,反而会起到误导的作用。

  南方日报:您认为什么样的诗歌适合推荐给孩子?儿童诗歌应该遵循怎样的评价标准呢?

  韩东:其实我们阅读的诗歌是没有标准的。我们把好的当代诗歌呈现给孩子就行了,让孩子自己去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就像我们不会区分“儿童唐诗”给孩子们看一样,现代诗也不可能有两套标准。

  ●关于写作 现在很多小说和时代不相称

  南方日报:网络上曾有人批评你的《知青变形记》不符合生活逻辑,你的回复是“真实的生活是违背生活逻辑的,或者说只有违背所谓生活逻辑的生活才值得进入小说天地”。这似乎反映了你的某些创作理念,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韩东:我没什么统一的理念,也不希望自己有什么原则。我觉得小说的魅力在于去虚构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与现实的世界构成张力。将真实的世界与小说世界进行对照,不是完全不搭界,却有其差异。我很喜欢南非作家库切的《耻》,它的情节、故事、人物设计得很好,读起来很过瘾。这本小说的情节非常有戏剧感和舞台感,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发生,但是作为小说情节却异常精彩。我们总是认为小说是反映现实,现实仿佛成了目的,我们是为了现实才进行创作的,但事实上,现实世界给小说家以刺激。小说家在现实的刺激下写出一部好的作品,这部作品本身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就是精彩的,不是因为反映了现实才有意义。

  我在《知青变形记》里讲过,现在很多小说和时代不相称。这个“不相称”不是说作品没有反映现实,而是作品与现实在重量上不相称。中国这个时代发生的事情是一个很大的刺激元,却没有作家因此写出有同样分量的作品。并不是说作品没有反映现实,而是作家写出来的作品相对这个刺激元来说是苍白的。什么是相称?举例来说,我认为俄罗斯的文学和它的历史分量上就是相称的。

  南方日报:您觉得是什么造成了这种不匹配、不相称?

  韩东:中国人太聪明了,很多人过于计较现实的得失,心态浮躁,见风使舵,取巧钻营。这样的“聪明”使人不会去专注投入地用10年去写一部作品,而伟大的作品却往往需要用这样的专注去写个10年20年。

  南方日报:您的作品《在码头》将被贾樟柯导演拍成短片,您怎么看待从小说到影像的转变?影视作品是否会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对作品原意的扭曲?这是否意味着您开始进行从小说到电影的第二次转型?

  韩东:我没那么自恋(笑)。不管是翻译还是改编都是一种创造,我用现实的材料进行创造,导演用我的小说作为材料来创造。只要导演创造出来的是好的东西,这个改编就是好的。完全不变的传达是不可能的事情,一个字都不能改动,这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

  至于我会不会向电影转型,我不会考虑主动改编已有的小说作剧本,但接受别的导演来改编我的小说。将来我可能去写剧本,我很想写话剧、诗剧,想尝试很多不同的创造性的工作。接下来我可能还会有一两个与其他艺术家合作的电影剧本。

  南方日报:在您迄今为止的小说作品里,您最满意的是哪一部?为什么?

  韩东:《知青变形记》吧。我对4部长篇的喜好排名是:《知青变形记》、《我和你》、《扎根》。《小城好汉》我不太满意。事实上写到《知青变形记》的时候,写长篇的感觉才真的具备了,自己感到满意,所以转向其他的题材。《扎根》是我的第一部长篇。

  南方日报:接下来有哪些创作计划?

  韩东:我大概两年半出一部长篇,下一部会在明年的四五月份完成。现在手头上在写的这部作品人物和场景相对比较少,是上世纪90年代在一个艺术村里相遇的一群人在14年后的今天发生的种种事情,拟名《她的疯狂,我的爱》。个人认为这个小说比较有张力,有时间空间上的跨度,比较残酷。

  ●韩东小档案

  1961年生,山东大学哲学系毕业,当代著名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和专栏作家。著有诗集《白色的石头》(1988)、《爸爸在天上看我》(2002),中短篇小说集《我们的身体》(1996)、《树杈间的月亮》(1997)、《我的柏拉图》(2000)、《明亮的疤痕》(2004)、《美元硬过人民币》(2006),长篇小说《扎根》(2003)、《我和你》(2005),诗文集《交叉跑动》(1997)等。

  南方日报记者 吴敏

  实习生 陈若然

上一篇: 黄怒波:未来我要办的三件事

下一篇: 格非的写作之路

已有0条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