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志高 金秋
谢志高创作现场
早春里见到谢志高先生。他正忙着筹备今年6月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这是70岁的谢志高首次在北京举办个展。
久闻其人物画了得,今得一见,果然名不虚传。众所周知,在国画题材中,人物画学起来苦,且不易掌握。擅长人物画的艺术家更是不多。而谢志高几十年一路走来,在中国人物画创作上,探索出自己的风格和笔墨特色。
西方技法融入传统水墨
谢志高的水墨人物小品画宛如淙潺的清泉,他的主题性大画又仿佛是恢弘的情感彩虹。他的笔墨兼具南方的灵秀之美和北方的豪迈气势。著名画家林墉曾说,谢志高“以南方人的细腻飞动、清新明丽给厚茸的北国风光披上了轻纱。……而他笔下的南方图画,却由于长期的北国风雪的荡涤,都自然而然地糅进了一股苍莽的阳刚,平添几分硬朗的正气。”
这种凝重与灵动兼具的笔墨正是谢志高人物画的风格。
谈到笔墨的传承与创新、古画与西画的关系时,谢志高说:“对于古代绘画,我们更多的是一种借鉴,一种精神上、审美上的领会。”他认为,传统中国画的美学原则是“贵在传神”,是以线为主要造型语言,要经过提炼和概括,以找到适合表现人物的线条。而在技法方面,人物画主要是从古代山水画、花鸟画的笔墨中汲取营养。
但是,要表达时代的发展、表现有血有肉的人,仅仅是古画的“写神”还不够。于是,谢志高又吸收了西画的科学技法,将西画表现形体结构的方法,融入在以线造型为主体的艺术语言之中。
因此,在谢志高的人物画里,一方面,我们能看到他从古代山水画、花鸟画那里吸收的笔墨;另一方面,又有从西画借鉴的解剖、色彩、透视等技法。“这样,中国人物画不仅有了发展,也能够承担起表达时代、表现人民大众、反映社会建设的重大主题性创作。”谢志高说。
笔下的时代和情怀
如今,谢志高仍然坚持每年都去写生,去感受生活。他曾说,速写与写生,是画家的立业之本。几十年如一日的速写与写生,让他有了更多积累和沉淀,有了很强的造型能力,能驾轻就熟、整体地把握对象,强调对象最鲜明的外貌和内在的性格特征。
不久前,谢志高还来到三亚的潜艇部队基地,画战士的形象。他说,他想创作一些“走向深蓝”主题的作品。
谢志高的人物画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他在笔墨、用线、赋彩等艺术语言方面的探索,还可以看到人民创造历史的脚印,看到艺术家对现实本身的关切和热情。他的画里,有反映农民题材的《战海河》、《欢欢喜喜过个年》、《乡村喜事》,也有描绘青海黄河源头龙羊峡水电站建设者的《黄河之巅》,刻画建筑工人形象的《建设者》……2009年,他完成了“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大地回春——土地改革》主体性大画的创作,通过农民分田地的场景,展现了60多年前那场波澜壮阔的运动。
谢志高说,他喜欢进行主题性、主旋律的创作。因为主题性的作品容易催人奋进,也是一份大情怀。“我觉得一个好的艺术家,应该有思想,有责任感。我们是人民的一分子,就应该与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画家就应该用手中的笔回报社会,为老百姓服务。”
丰富的经历 全心的创作
做过工,种过地,当过美术编辑。谢志高在生活和艺术上经历过各种磨练。他说,即使是在那些“上山下乡”的岁月里,他依然“满脑子都是画画”。
回想自己走过的路,谢志高说,这些经历对他的创作、对人物作品形象的塑造仍然是有好处的。从1958年“到农村去上学”开始,以后的整整10年里,谢志高每年都会下乡实习。“下乡的日子,我每天都跟农民在一起,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因此,对中国农民、中国社会的认识,有了深刻的印象。至少,我可以说自己是了解基层大众的情感的。”谢志高说,从艺术上来讲,那些年的经历,也丰富了他在人物形象上的信息积累,增添了鲜活的生活感受。
谢志高平日行事低调,不爱炒作。去年,他一直忙于主体性大画的创作,完成了包括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的作品《聂荣臻》,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人物画《何香凝》,以及新疆题材的作品《金秋》,西藏题材的创作《绽放》。
一幅作品,要画得深入,画得考究,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创作是很艰苦的。”谢志高说,要创作一幅作品,首先需要深入生活,接着是收集素材,最后才是落笔作画。在他看来,所谓的笔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作,只是一种重复,一种即兴的游戏。
他认为,现在应该提倡学者型画家,不仅要有技术,还要有学养。画家只有具备了与笔墨相应的文化修养,才能在艺术追求上达到更高的境界。(记者 赖睿)
画家简介
谢志高,1942年生于上海,祖籍广东省汕头市。现为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美术馆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创作研究员、荣宝斋画院特聘专家、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名誉教授。
上一篇: 李劲松:画蝶与化蝶
下一篇: 张杲:由传统走向现代的标志性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