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56民族蒙古族文艺

浩德格沁 蒙古族的民间喜剧_中国网

2013-01-27 17:58:27 作者:阳化杰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浩德格沁 蒙古族的民间喜剧_中国网

在民间,戴面具表演的艺术形式种类很多,有戏剧、有歌舞,浩德格沁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一种集歌、舞、乐和说唱形式为一体的蒙古族民间艺术。浩德格沁,蒙古语,意为“丑角”, 也有称“呼图克沁”的,因其浓郁的喜剧色彩和滑稽的表演风格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它以驱邪祝福、送吉祥、送子等作为表现内容,幽默风趣,充满了诙谐的表演气氛,具有浓郁的民俗色彩,当地人又称其为蒙古秧歌。

浩德格沁流传于敖汉旗的萨力巴乡一带,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按照习俗,每年的正月十三至十六期间,是表演浩德格沁的日子,艺人们要穿上行头,在村子里走街串户表演。一般是走到哪里,就吃住到哪里,表演到哪里,直至正月十六结束。从其表演形式和内容来看,它是蒙古族民间歌舞,是弥足珍贵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据当地史料分析,浩德格沁产生于18世纪中叶,世代口头相承,民间艺人大多是男性。活动开始前一般是有人请或主动送,表演时穿蒙古族服饰,戴特制面具,跳吉祥的舞蹈,唱自编的歌曲,以滑稽幽默的语言,生动活泼的表演方式吸引观众。关于它的产生,在流传地有很多的说法。据传,草原上遭遇天灾,瘟疫肆虐,牲畜绝迹,民不聊生。无奈之中,当地喇嘛去西天求佛解救,弥勒佛告诉他,阿尔泰山有一位叫阿林查干(白老头)的仙翁,它可以为民消灾解难,于是,喇嘛历经艰辛请来了老人,打那以后,草原上灾害消除,人畜平安。从此,人们便依照老人的旨意,灾难复来,可模仿成他们的样子去做,草原即得安宁。每当年节,人们就头戴面具,身着服饰,敲锣打鼓,载歌载舞,走乡串户表演,一直延续至今。按照当地的习俗,浩德格沁 寓意着祈福、求子、驱邪、送吉祥。

浩德格沁既可在农家院中表演,也可在行进中表演,还可以又说又唱。场面热烈,幽默风趣,曲调悠扬悦耳,很受当地群众的喜爱。按照当地习俗,浩德格沁的表演仪式是要办就必须连办3年。第一年是“送”,组织者决定去哪家,二、三年称之为“请”,由头一年所去的人家邀请。浩德格沁在流传中,一直被当地作为一种很神圣的活动仪式来进行,从敬神、请神,跳神、送神,无不充满着民俗和宗教色彩。据说,早年海力王府每年都要请当地的浩德格沁队伍来府上表演,当浩德格沁队伍到来时,王府的官员们都要骑着马前来迎接,可见当时的浩德格沁表演盛极一时。人们借助这种艺术形式来驱邪纳福,寻找寄托,而且当地的汉族居民也有请浩德格沁的习惯,这说明它是一种民族文化相融合的产物。

浩德格沁之所以流传至今,无不与地域和民族文化习俗有关。遥远的年代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生产力低下,求福、求子是人们的普遍心理,由此必然形成崇信观念。浩德格沁的出现,自然会引起人们的青睐,更何况在那个年代,民风环境的影响,才使浩德格沁能够传承至今。同时,它对当时抚慰人们的心灵有一定的影响。

浩德格沁有固定的人物角色,阿林查干(白老头)、白老头之妻曹门代、之子朋斯克、之女花日,另外还有孙悟空、猪八戒。表演前要把做好的面具提前拿到庙里供奉,并由喇嘛诵经,到了正月十三这一天,才算是神灵附位,即可戴上表演了。表演前一天,民间艺人们要沐浴净身,以示对神灵的敬畏。浩德格沁融舞蹈、音乐、韵白为一体。表演从寺庙上开始,孙悟空、猪八戒在前方开路,其他人随后,载歌载舞地行进。演唱的歌曲中,歌词内容主要以歌唱家乡,歌唱吉祥祝福为主,曲调粗犷奔放,传承至今共有十几首歌曲,具有蒙古族短调民歌风格。在整个表演过程中,无论从人物到语言,都具有本地民俗特点。曲子则以地方民歌为主旋律,鼓钹伴奏,形成了独特的音乐节奏。入户表演时,要在院落中手执法器为户主驱邪、招福。一般唱歌与祝赞词并用,音乐由歌曲演唱和打击乐伴奏。

浩德格沁的舞蹈动作,与其他蒙古族舞蹈动作相比别具一格,以跳步、耸肩为主,多用绕、甩绸等动作。既有查玛舞的舞步,又有博舞的风格,还有安代 舞的韵律,又融进了孙悟空、猪八戒的形象,且有戏曲的情节性和固定的表演程式。室外表演以歌舞为主,室内表演以祝赞词为主,可以说是多种文化的融合,这给浩德格沁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一定的生命力。按照传统习俗,每到正月的十六,就到了结束仪式的时候了,晚上,待暮色低垂时,在村外空旷的地带,燃起熊熊的篝火,民间艺人们要围着篝火唱歌、跳舞,并举行送神灵归位仪式。同时还要把面具投入篝火中焚化,整个表演程序才算结束。浩德格沁既有歌舞,又富有戏曲和宗教色彩,它融民俗和信仰,民歌和舞蹈为一体,丰富了蒙古族民俗文化的内涵,对研究蒙古族的民族文化,生产方式以及宗教信仰,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浩德格沁是经过数代民间艺人加工提炼,才传承下来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是草原民俗文化的代表。对浩德格沁的表演形式,有人认为它是傩戏,因为民间艺人表演时要戴面具;有人认为它是布扎,因为有类似黑、白二鬼的形象;有人认为它是跳查玛,因为表演中具有宗教气氛;有人称它为蒙古秧歌,因为表演中载歌载舞,与秧歌相仿;有人认为它是滑稽戏剧,因为表演中有滑稽可笑的舞蹈动作,风趣幽默的即兴对答,有萌芽状态中的蒙古戏雏形;更多的人认为它是蒙古族民间歌舞,因为表演中有歌有舞。浩德格沁这么多的与众不同,形成了它艺术上的绝美之处,使它成为蒙古族民间歌舞中,具有独特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浩德格沁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在传承地依然流传,但队伍数量日趋减少,仅剩为数不多的一两支。“文革”中,浩德格沁被当作牛鬼蛇神加以批判,一些民间老艺人也受到重创,使得浩德格沁这种艺术形式一度在民间销声匿迹。这几年,经过有关部门的挖掘和整理,使这一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得以恢复和发展,但民间艺人大多已进耄耋之年,表演程式和歌词都已逐渐地淡忘,呈现出濒危状况,传承不容乐观。对此我们应加大保护力度,对这一民间艺术形式施以重点保护措施,加以传承和保护,促进其发展,使这一古老的民族艺术在民间得以传承。 (盛 丽)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复制地址给QQ/MSN好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验证码: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观注:热点图片
精彩推荐
安全联盟站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