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十大名楼今世前身 登楼文化值得称"遗产"
前不久,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等中国十大名楼拟打包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这个计划很快证实搁浅,引发了各界热议。
在中国古典文化里,登楼抒怀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行为。极目远眺,逝水长天,拍遍栏杆,抚今追昔,佳作名篇水到渠成。千百年来流传的登楼文化,也许比楼阁本身更值得称之为“遗产”。
湖南岳阳楼
洞庭湖与长江交汇之处的岳阳城,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相传三国时期,吴国鲁肃在此处建阅军楼,用于操练水军。唐代在阅军楼旧址重建楼阁,称为岳阳楼,后毁于唐末战火。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范仲淹的官场好友滕子京被贬至岳州,次年主持重修岳阳楼。滕子京写信给范仲淹求一篇楼记,附一幅《洞庭晚秋图》供他参考。当时范仲淹因主持庆历新政失败被贬至豫西的邓州,正好借机抒发家国之叹。未登岳阳楼的范仲淹,写了一篇根本没有描绘楼阁本身形貌的文章,却使岳阳楼与一般形象工程有了格调上的根本区别。滕子京又请书法家苏舜钦书丹、雕刻家邵竦篆刻,将《岳阳楼记》刻于雕屏。楼、记、书、雕刻,并称四绝。1078年一场火灾,烧毁了雕屏和仅建成33年的北宋版岳阳楼。现在,岳阳楼陈列着两件仿宋代四绝的雕屏,一件为乾隆年间书法家张照书写,一件为道光年间雕刻师临摹。
岳阳楼有史可查的修葺与重建共30余次。现存楼体为清朝光绪六年(1880年)时任知府张德容所建。1932至1934年,湖南政府对岳阳楼进行了维修。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几次拨款维护岳阳楼,规模最大的是1983年进行的落架大修。
重点阅读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