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之校园版《牡丹亭》,学生演员在表演《牡丹亭》中的《游园》一折。资料图片
国家大剧院青春版《牡丹亭》200场纪念演出的设计图。资料图片
昆曲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好的一部分,还蕴藏着中华文化的“遗传密码”
当代艺术关注精神层面,关注人的心灵,而这种时代的要求恰恰引导我们回到像昆曲艺术这样的中国传统文化
400多年前,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写下《牡丹亭》,呼唤自由和爱情,追求生命自主和幸福,轰动一时。如今,“牡丹亭”穿越世纪,昆曲《牡丹亭》的各种版本方兴未艾,吸引了大批观众特别是年轻人,其长久不衰的魅力何在?
优雅诗剧,展现古典之美
近日,厅堂版昆曲《牡丹亭》正在北京皇家粮仓热演,而由沈昳丽、张军主演的昆曲经典名剧《牡丹亭》也将在不久后登陆国家大剧院。加上园林版《牡丹亭》、精华版《牡丹亭》、青春版《牡丹亭》、校园版《牡丹亭》等,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陈均介绍,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昆曲《牡丹亭》至少有十几个版本。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典雅优美的唱词,清丽悠远的唱腔,雅致古朴的布景,美轮美奂,几近梦境。
“在现存的戏曲形式中,昆曲是极少数能在舞台上原词演唱、敷演古代诗文学如宋元戏文、杂剧、明清传奇的声腔。”陈均说,在“诗性”上,《牡丹亭》是诗文学,昆曲也是“诗剧”,两者皆具有诗性。《牡丹亭》中瑰丽的爱情传奇,以典雅唯美的昆曲来演绎,相得益彰,引发了人们的共鸣,超越了时代。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叶朗则说,《牡丹亭》不是单一的美感,它有视觉的美感、听觉的美感,有表演,有歌唱,有舞蹈、服装等,多种感觉器官的美感交互生发,让我们感受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美学和传统哲学。
“遗传密码”,延续文化气脉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为什么还需要昆曲?
陈均说,从大的方面来说,昆曲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好的一部分,而且还蕴藏着中华文化的“遗传密码”。昆曲等久衰而未绝的传统文化之形式,如此或许能接上中华文化的气脉,而再造中华文化之新形象。从小的方面来说,作为一种艺术形态,昆曲既可成为日常生活的某种寄托,也可成为“美的瞬间”,能发挥“兴观群怨”的功能等。
“当代艺术特别要关注精神的层面,关注人的心灵,而这种时代的要求恰恰引导我们回到像昆曲艺术这样的中国传统文化。因为,传统是一种资源,是一种财富,传统又是一种精神氛围,一种精神力量。”叶朗说。
“昆曲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最成熟、最好的一部分。”陈均介绍,在文本上,它演唱、敷演的是中国诗文学,具有很高的诗性和思想性;音乐上,它承接和汇聚了唐宋之后中国音乐的遗存,曲牌丰富,唱腔婉转优美;表演上,脚色体制严谨、载歌载舞;舞台美术上,衣箱、堂幔、刀枪把子、脸谱、字画等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人艺术和工艺美术的精粹。昆曲具有文辞之美、音乐之美和表演之美,并将这些传统文化之美集聚在一起。
“昆曲是美学、美育的一部分。”著名作家白先勇在一次讲座中指出。业内人士也呼吁,可以通过学习我们民族的文化经典、艺术经典,不断提高品位和格调,引导人们追求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人生。
青春演绎,融合现代情趣
一个古老剧种能够在快节奏的当下焕发生机,离不开现代传播手段、社会推动和领军人物,陈均特别指出,青春版《牡丹亭》的巡演和成功,无疑促进或引发了公众对昆曲及《牡丹亭》的兴趣,推动了昆曲《牡丹亭》的经典化过程。
“情”是汤显祖美学思想的核心,也是《牡丹亭》这出戏的灵魂。而这个“情”字,也是白先勇改编《牡丹亭》,推动青春版《牡丹亭》的初衷。
为了让昆曲的古典美学与现代剧场接轨,白先勇集合了两岸三地的专家出谋划策,在唱腔、服装设计、舞台设置上都做了精心改造和设计。
2004年,苏州昆剧院主演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甫一问世,就引起轰动。青春靓丽的演员,婉转悠扬的唱腔,古色古香、水墨淡雅的舞美,在北大等高校里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昆曲热,迅速引发了社会的关注和追捧,吸引了大批拥趸。
目前,青春版《牡丹亭》已经公演超过200场,而且几乎场场爆满。
其间,白先勇和北京大学合作的昆曲传承计划也于2009年正式启动。通过在北京大学开设昆曲课程,举办昆曲表演传习工作坊,组织昆曲剧目展演,建设昆曲数字艺术档案等活动形式,推动昆曲艺术的研究、昆曲剧目的整理、昆曲演出的推广和昆曲观众的培养。
如今,计划推动了青春版《牡丹亭》公演、新版《玉簪记》公演,演员全部由高校昆曲爱好者组成的校园版《牡丹亭》也于2011年公演。校园昆曲传习工作坊,将全国各昆曲院团的昆曲表演经验带进校园,并结合大学研究优势提高了院团人员人文艺术理论修养。而更多的学生,通过“经典昆曲课程”,近距离接触昆曲,感受昆曲之美。
北大学生杨楠楠说,昆曲艺术具有如此巨大的魔力,能够使人徜徉其间,陶醉于糯米般绵软的水磨昆腔,沉浸在美不胜收的古典艺术王国,忘却俗世的繁华纷扰,超越时空变迁与年华流逝。
小贴士
昆曲小史
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是中国现存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它发源于明代的苏州昆山一带,经魏良辅、梁伯龙等人的改造,融合了南北曲,并敷演于舞台,称作昆山腔、昆腔,流布于全国,并成为明清两代的宫廷艺术。昆曲艺术是融文学、戏剧、表演、音乐、舞蹈、美术于一体的舞台综合艺术,集中国古典艺术与美学之大成,是东方艺术的杰出代表。
昆曲艺术价值极高,其丰富而精深的戏剧表演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近代剧种的发展,比如京剧、川剧、粤剧、越剧等。自19世纪起,昆曲逐渐走向衰落。1956年5月18日,昆剧《十五贯》获得成功,《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昆曲重获新生。2001年5月18日,“中国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及其所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获得了世界公认,古雅优美的中国昆曲艺术终又逢春。
近期戏曲演出信息
皇家粮仓厅堂版昆曲《牡丹亭》
演出时间:1月每周五、六 19:30
演出场馆:北京皇家粮仓
北方昆曲剧院昆曲《西厢记》
演出时间:1月14日
演出场馆:北京国家大剧院小剧场
黄梅戏《女驸马》
演出时间:1月15日至16日
演出场馆:北京长安大戏院
北方昆曲剧院昆曲《牡丹亭》
演出时间:1月15日至16日
演出场馆:北京国家大剧院小剧场
越剧《梁祝》
演出时间:1月28日至29日
演出场馆:上海逸夫舞台(天蟾剧场)
甲子四折·裴艳玲
演出时间:2月16日至17日
演出场馆:天津大剧院歌剧厅
苏昆《长生殿》
演出时间:4月6日
演出场馆:上海东方艺术中心
传统名曲
《西厢记》 :
才子佳人喜相逢,开启中国言情文学之新模式
《牡丹亭》:
人世之情的极致抒写,传统中国人精神世界之写照
《玉簪记》:
诗情画意、谐趣横生的“男欢女爱”
《长生殿》:
寓男女之情于国家兴亡,又称“闹热《牡丹亭》”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