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幸去过中国中南或西南部的少数民族聚居区,那你一定忘不了祖祖辈辈生活在那里勤劳俭朴的人们,尤其忘不了那充满异国风情的各式建筑和充满神秘的腊染服饰文化,相信你更忘不了那一座座建筑精美、设计独特的风雨(花)桥,相信你定能想起那一座座巧夺天工、造型大方的或四至八角(即八至十六柱)的鼓楼。可你未必能立刻想到,建造这些遍布中、西南民族地区的风雨桥和鼓楼的民族,就是素以建楼搭桥这精湛技艺而闻名于世的民族——侗族。就中、西南众多少数民族的芦笙舞而言,除苗族的芦笙踩堂舞以外,侗族的芦笙会可谓规模最为宏大。
如果说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最盛大的节日,那么芦笙踩堂则是我们侗族在春节中庆典的顶峰。侗族芦笙最早见于宋代陆游写的《老学庵笔记》卷四云:“辰、沅靖州蛮,有仡伶……农隙时,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数人吹笙于前导之。”史学界认为,“仡伶”是侗族自称的汉字记音,文中“吹笙”即指“仡伶”吹“芦笙”。可见芦笙与芦笙舞至迟于宋代已在黔东南、广西、湘西以南的侗族地区盛行了。侗族从古至今无论年长年幼,人人都能歌善舞,有着事事以歌对答、以舞寻偶的传统民俗。在他们的歌咏中,有单声部的“小歌”多声部的“大歌”迎客时的“拦路歌”婚嫁时的“伴嫁歌”等数不胜数。以至连相互闹矛盾时也用唱歌的形式来进行争吵。侗族在歌舞时都离不开芦笙的伴奏,歌舞和芦笙是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和内容。在侗族统称的《芦笙舞》中,包括着多种内容和形式的舞蹈,其中有节日时的自娱性舞蹈、有青年男女之间进行交谊的舞蹈、还有为展现芦笙高手边演奏芦笙、边做舞蹈高难技巧的表演和竞赛性舞蹈。过去,侗族跳芦笙踩堂舞 “对歌”或举行村寨“集会”,一定要在特定的地点“鼓楼”前进行。
在广西、贵州等侗族集聚的村寨,都会建有一座高大、古朴、典雅,造型各具特色的木结构建筑“鼓楼”。其建筑形式除以下大上小似高塔状为原则外,真是千姿百态各具一格。它的多角屋檐可建为四边、六边或八边形,座座拔地而起,飞阁重叠,高达三至十五层耸立于村寨的最高处。如现存重建于本世纪四十年代的三江县侗寨“马胖鼓楼”虽只建有一层,但却以它的精雕细刻、拥有九层内收梁枋和金瓜柱支撑层层挑出的飞檐、以雄伟宽敞形如庙宇的殿式方塔形建筑而闻名遐迩。殿内立有需双合抱的四根大柱直达楼顶,十二根副柱、近千条边柱、挂柱、穿坊、抬梁、栏杆横穿直套形成三开厅堂,雕梁画栋,杉木板壁绘彩色传统的壁画,是侗族古代建筑的精华与骄傲。鼓楼为侗家公共活动、议事的场所和重要集会中心,凡有紧急情况,村寨中德高望众的头人将敲击悬挂在殿内梁上的“款鼓”集合全寨侗胞。此外,若有贵客进寨,也可击鼓通报全寨而表示欢迎的隆重。鼓楼内大厅青石铺地、设火塘、四周摆有长凳,是侗胞在任何时节聊天、歇凉、做活、演戏、对歌、踩堂和赛芦笙的场所。《芦笙舞》是侗族的传统民间舞蹈。源于古代播种前祈求丰收、收获后祈求平安,感谢神灵赐予和祭祀祖先的仪式性舞蹈。舞蹈气氛热烈而欢快,现已成为侗族民众在稻谷收获后至来年春播前农闲期间和各喜庆佳节时,由青年男女参加被称作《踩堂》或《踩芦笙》的自娱性、交谊求偶之舞蹈。
每逢节日,成年的侗族未婚男女青年都不会放过“踩堂”机会。因为这些中的不少人,要通过集体共舞的机会来选择自己的心上人。吃过早饭后,成群结队早已按捺不住內心激情虎背熊腰的小伙子,披红挂彩把撩人心扉的芦笙吹响,此刻,穿着节日盛装的人们潮水般涌向芦笙坪。参加“踩堂”的少女如花似玉,身着闪闪发亮的蓝靛色礼服,在头、耳、脖颈、手臂、腰身各处戴满银饰,在霓彩绣衣衬托下,佩戴于头、身之上重达十几斤、精工细作、熠熠生辉的银帽、银簪、银项圈、挂牌、银链、银手镯等饰物,随步走动而叮叮作响,这都是向男青年展示自己家庭经济状况的无声语言。今天是比富、比美、比漂亮的吉庆良日,谁不想露一露峥嵘呢?母亲们为了女儿参加芦笙踩堂,大清早就起来各种准备,给宝贝女儿锦衣扮饰,直到女儿嫣然一笑翩跹起舞步出闺门,飘然地走向踩堂坪时,细心的母亲还不放心的跟在女儿身后,一会给女儿拉拉衣角,一会给女儿理理彩带,“可怜天下父母心”真是忙坏了妈妈哟!进行“踩堂”的舞圈以方圆各自村寨为单位,每个舞圈被人们称作“一堂”,节日期间来自各个村寨、各怀绝技的若干堂“芦笙”队将会聚一堂,笙歌动地,齐展风姿。届时,每堂芦笙在作舞前首先要在圆圈中心高高竖起一根芦笙柱,柱顶悬挂芦笙队队旗,并围绕芦笙柱特设由4—6人担任为《踩堂》舞蹈进行低音伴奏的芒筒演奏。随着三声铁铳炮的巨响,手持扎有锦鸡尾羽毛小芦笙的男青年与持彩巾或花伞、佩戴银饰的盛装少女,分别站成内外两层圆圈,按逆时针方向旋转缓缓作舞。小伙子们鼓足腮邦斩劲儿吹响芦笙,姑娘们笑脸盈腮随着美妙的旋律翩翩起舞。舞蹈动作与节奏步调一致,依照芦笙头所领奏的曲调自行变化队形,更换舞姿。女子舞花弄绸以原地旋转和两臂上下、前后的摆动为主要动作,一会拉手搭肩;一会轻歌曼舞;一会飘然若仙。男子在边吹奏芦笙,边做幅度较大的旋转、蹲步、跳跃、点步、踢腿等动作有时像金鸡独立;有时像骏马奔腾;有时像行云流水。整个舞蹈沉浸在抒情与细腻之中,但又不少萧洒与活泼。那轻盈的舞步紧紧的揽住人们的视线,那动听的芦笙曲丝丝的扣住人们的心扉,那跳动的音符阵阵的拨动着人们的心弦。奔放的姑娘们彩裙翻飞像孔雀开屏,像彩蝶伴舞,像春风飘逸,像山花烂漫,像仙女下界,龙女遨游。而且,每当若干堂舞队同时作舞时,“芦笙曲”此起彼伏,她们各自凝聚着心头的美好的夙愿,含情默默、款款而来。在芦笙头的带领下,乐曲由《踩堂调》等多种乐曲终于转入了激动人心的《讨花带》曲调,姑娘们柔情四射舞姿翩跹,真是构成一片歌舞海洋,热闹非凡。
芦笙踩堂在和睦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美若天仙的侗家姑娘那婀娜多姿的身影更显得楚楚动人,花伞横遮,抖动彩带,插在她们发髻上的银饰闪闪发光,宛若栩栩如生的彩凤在翩然展翅,目不暇接的舞蹈令人感到悦目赏心。那些胆大调皮的小伙子利用载歌伴舞的机会暗送秋波,不时地向姑娘挤眉弄眼,向姑娘发出各种神秘的求爱信号。每当这时,人群中就不断以暴风雨般的掌声回报。发出狂热的欢呼声、赞叹声、说笑声、鞭炮声让我们都沉醉在这迷人的时光中。震撼的芦笙声汇成了侗族人民在春节庆典中一支最动听的迎春交响曲,它在娓婉叙述着侗族人民悠久的文化,它在扬扬得意歌颂着今天侗族人民美好幸福的生活。更有意思的是,在广西三江县《踩堂》的最后,有时还会加入更为激烈和引人注目,似拔河游戏的娱乐活动“拉鼓”。所有作舞的男女分和围观群众为两边,拉拽着系有粗绳的长形木鼓,以一方胜利为舞蹈活动的终止。
一支支扣人心弦芦笙歌吹下去,一曲曲美梦成真的踩堂舞跳下去,一声声震耳欲聋鞭炮声此伏彼起,欢声雷动的笑语直向云霄。入夜青年人自弹自唱的 “琵琶歌”旋律盈村溢寨,优美的“牛腿琴歌”荡漾在寂静的山村,飘浮在无垠的长空,让人回味无穷。走村串寨的醉了,吹芦笙的醉了,跳踩堂舞的醉了,看芦笙踩堂的也醉了,整个沸腾的侗寨都醉了。呜呼,色彩斑斓的记忆不觉跃然纸上,今宵老庚酒醒何处寻梦幻。醉意朦胧的骚人墨客今夜无眠,好一个醉字了得,笔者醉得好舒服,醉得好香甜,醉得好开心,醉得好实在,醉得好无奈啊!
上一篇: 易门“哑巴”舞:一块神秘而沉寂的傩文化
下一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