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交友 相册 博客 论坛 日志 Ei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资讯工艺资讯

风靡草原的蒙古族女性手底绘画

2013-01-10 23:50:48 作者:编 来源:亚心网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在博湖县,我们终于见识了蒙古族刺绣,让人眼前一亮,被这种纯手工的技艺吸引。在新疆,蒙古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和维吾尔族都精于刺绣,实在是一道非常独特的风景线。

  65岁的蒙古族老人米德克就这样进入我的视线。老人个子不高,看起来很慈祥,家里四处挂满了自己的刺绣作品,当我看到老人身上穿着的刺绣衣服时,禁不住啧啧称赞。“我这一顶帽子顶一头牛,腰间刺绣值一匹马!”老人很自豪地说。这点,我毫不怀疑。以云南和贵州的苗族银饰比照新疆的蒙古族的衣饰,定然会有同样的结论。

  “你是从哪里学到刺绣的呢?”我问老人。 “从小跟妈妈学的。”她微笑着回答。旁边的朋友沈才华熟知这里的蒙古族部落历史,他说道: “清代乾隆年间,游牧于伏尔加河下游近一个半世纪的中国土尔扈特蒙古部落,在首领渥巴锡带领下,东归返回祖国,其中和硕特三旗部落就游牧于现在的巴州。从那时安家落户后,过上了稳定的生活。所以,刺绣也能够代代相传下来。”

  新疆卫拉特蒙古非常珍视民族传统绣艺,刺绣技艺普遍深藏于民众中间。 《厄鲁特 (即卫拉特)旧俗纪闻》中有这样的记载: “台吉靴以红香牛皮为之,中嵌鹿皮,刺以纹绣。”在新疆蒙古族的衣、食、住、行中,刺绣装饰性运用非常普遍。从蒙古包穹顶到毡壁,从门帘到地上铺的毛毡,都要绣上各种图案。空旷孤单的游牧生活,在蒙古绣女的精心装扮下,多了些温馨和诗意。

  大草原上的蒙古族妇女个个能刺绣,这项技能,在很早的年代就已是她们的看家本领。其实,接羔挤奶的游牧妇女,与木阁绣楼上的江南女子在艺术的想象力上是难分上下的,所不同的是因地域文化不同而造就的文化差异,因而也就多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南北各异的趣味性。

  两千年以前,在中国北方草原地带的匈奴人中,就已有刺绣工艺的存在了。吐鲁番阿斯塔纳古墓中就出土了刺绣的衣饰。汉文典籍中,对东胡系统 “乌桓”妇女的刺绣和织毛毯技艺,早有记载。蒙古由 “东胡”而出,其刺绣技艺的发展程度,应与东胡诸族不二至。蒙古语把刺绣叫 “哈塔戈玛拉”。 《蒙古风俗鉴》记载,还在元代以前,蒙古人就很注重刺绣艺术在服饰中的应用,如耳套、帽子、袍服领袖口、大襟、袍边、腰带,还有毡袜、鞋面、靴帮,生活用具如荷包、碗袋、枕头、挂帘、毡毯、鞍垫、摔跤服、蒙古包等,都有精美的绣艺。王国维在 《黑鞑事略笺证》中考证元以前蒙古服饰说: “其服右衽而方领,旧以毡毳革新以拧丝金线,色以红紫绀绿,纹以日月龙风,无贵贱。” 《元朝的手工业》中说,元朝设有绣局、纹锦局、鞋带斜皮局、鞍子局等机构,这些都与刺绣有关。据说忽必烈的皇后察必,就是一位刺绣能手,由此可见刺绣艺术在蒙古族中流行和普及的程度。

  蒙古族刺绣没有汉族那么复杂的程序和流派。这也是文化背景所致。古代蒙古社会,是不出售衣装靴帽等生活用品的,这类用品的制作全部由家庭中的妇女来担负。所以妇女都要学习缝纫刺绣。米德克老人边绣边说:“我们蒙古族姑娘很小就开始在家中学针线活儿和绣艺。起初绣各种荷包、袜底子;到十五六岁,开始绣花鞋、马海靴等。有些姑娘不满足于从妈妈那里学到的本事,还要去求教外面的巧绣能手。姑娘长到十七八岁,开始为自己准备嫁妆。婆家成员的见面礼,每人一双“斯布登高吐拉”(绣花靴子),总有四五十双之多。”“这么多!那要绣多长时间啊!”我们惊讶道。 “所以要着急嘛!不然咋嫁出去!”说完,米德克老人和我们一起笑了起来。沈才华接着说: “其实,蒙古族家庭成员平素穿着的长袍帽靴,还有荷包等佩饰,以及门帘、碗袋等其它所用一应棉、毛、绸、革生活用品,都是由她们精心设计、巧手纫绣、一针一线得来的。”这样的工作量的确令人感叹。

  看到老人熟练地穿针引线,我想起来她没有打图稿。问老人时,她笑着摆摆手:“都在脑子里呢!”又指了指自己的头。沈才华看来经常带客人来参观,可以算半个专家了,此时,他抚摸着一件刺绣的衣服说:“你们看,她们的绣品创作,构图、纹样设计和色彩关系都很大胆,但又很细腻。她们往往穿针引线时,一件作品已成熟于心。蒙古族刺绣的技法细腻精妙、又粗犷流畅;针法同异相间,丰富多变。”

  通过参观感受,我们初步了解到,凡是绣线浮游于布帛及各类皮革之上的,必定肌理凸现,给人以浮雕般的视觉感受。凡生活中有的,图案必有所表现;即使现实中无,也以图案寓示其追求和向往。以马、鹿、蝴蝶、金鱼和鸟类等现实所见之形、物抽象为图案,将牡丹、梅花、桃花等花蕾枝叶之造型凝练以纹样,对比叠加,穿插互让,形成繁复多变的构图。这类图案多为二方连续纹样,图形连缀反复,前跟后随,左右对称,曲直互盼,如音乐旋律一般,呈现出连绵无限的审美意境。

  从图案选择上看,蒙古族喜欢如卷草纹、盘肠纹、云纹等,寓部族繁衍;犄纹,表五畜兴旺;回纹,寓天健刚强和四季轮替;万寿纹、龙凤纹、如意纹,则有福寿康健、百年好合、福贵吉祥的祝愿在其中。这些表现了草原民族对大自然的理解和人生追求。

  “你看,她们的用色。”沈才华指着手上的刺绣,我们定睛望去,老人绣的各种图案都是绚丽夺目至极,这应该和她们一直生活在天苍苍野茫茫的大草原有关,这里的地域孕育了她们比江南刺绣女性豪放豁达、无拘无束的性格,自然也就从刺绣中表达了出来。但她们的刺绣却又毫无生硬之感,夸张大胆而又自然动人。

  老人终于放下了针,这件刺绣作品上满是整齐而鲜艳的花卉,在大红背景下的绣服映衬下,像一幅精美的工笔画,开得火红灿烂。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复制地址给QQ/MSN好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验证码: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观注:热点图片
  • 文章排行
  • 文化
  • 旅游
  • 工艺
  • 饮食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