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交友 相册 论坛 日志 Ei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民族新闻国内新闻

论祖先崇拜与西南民族服饰文化

2012-10-20 13:16:44 作者:杨正权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浏览次数:0


 

  祖先崇拜是继图腾崇拜、自然崇拜之后被中国西南各少数民族所虔诚信奉的一种原始宗教。其产生的年代大约在母系社会向父系氏族过渡的时代,即群婚制向对偶婚转化的时代。其产生的理论基础是&ldquo;灵魂不死论&rdquo;。西南各少数民族认为万事万物皆有灵魂,人也不例外;人的灵魂是永远不会死的,人死是灵魂离开身体的表现;人活着时,灵魂附于体内,人死后,灵魂或独立存在,或栖附于它物,或往来于阴间世界和阳间世界,或游离于死者的村寨、住所附近等。他们把鬼分为善鬼和凶鬼,善鬼能保佑自己(如父母之鬼),凶鬼能制造祸端和疾病、饥饿、寒冷等。因此凡遇祸端便请祭司驱鬼或祭祀,以祈求凶鬼息怒或怜悯人类;善鬼也要不断祭祀,否则就会成为恶鬼害及人类。在这样一种观念支配下,西南各少数民族对祖先的崇拜几乎到了狂热的程度。祖先崇拜这种对西南各民族来说极为普遍的宗教现象在这些民族的服饰文化中留下了极深的辄痕,西南各族的服饰文化几乎处处笼罩着一种祖先崇拜的神秘色彩。<br />     

  一、服饰的颜色与祖先崇拜<br />   

  颜色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世界之所以五彩缤纷、绚丽多彩也是源于颜色,没有颜色,宇宙将是一个不可理喻的世界。人类对颜色有着特殊的喜好。对某种颜色的偏爱程度却因民族而异。对某种颜色的选择除了受一定的审美心理支配外,更多的时候却带着一种神秘的面纱,在西南各族中,对某种颜色的崇拜更多的是祖先崇拜的另一种表现形式。<br />   

  黑色是西南地区大多数民族所喜好的颜色,表现在服饰上则以黑色为主色调。彝族以黑色为贵。唐樊绰《蛮书》卷四说四川凉山一带乌蛮&ldquo;丈夫妇人以黑缯为衣,其长曳地。&rdquo;至今,彝族的大部分男子传统服饰全身多为黑色,女子服饰以黑、蓝、青为底色,上面绣花镶边,女帽也以黑布为底,上绣花或饰以银饰;彝族毕摩其法衣也是黑、青蓝布长衫,头上所戴为竹胎黑毡面的毕摩帽。壮族妇女一般穿黑色右开襟的滚边衣裤,头戴黑、蓝布包头;广西与云南交界地区的壮族妇女穿黑色褶裙者居多,而广西南部壮族妇女常穿一种无领、右衽的黑色上衣,头包方块形黑帕,下身穿黑色宽脚裤子。傈傈族的服饰以黑、蓝色为基调,男子多穿麻衣裤,以黑蓝布包头,妇女衣饰以黑蓝为底色,绣上各色花纹、花边,姑娘出嫁时腰系一条羊毛织成的黑底红纹带子。哈尼族青年男子多裹黑布或白布包头,老人戴黑色瓜皮帽,穿黑色或蓝色对襟上衣和裤子;女子穿蓝色无领上衣,下穿半截裤。桂西瑶族中有一部分被称为蓝靛瑶的支系所穿的服饰为清一色的蓝靛颜色,男子多穿无领对襟的短衣,下着长裤,头缠黑色包头布;妇女穿短衣,百褶裙,头缠黑色绣花巾,戴耳环、手镯、项链,束腰带,脚围绑带。哈尼族的奕车人喜用靛青浸染的湛蓝色小土布做衣服,下穿紧身超短裤,无裤脚,大腿下端以下全部裸露,视短裤紧勒至现出丰满的臀部原形为美。西南各民族中以黑蓝为服饰主色调的民族还有阿昌、德昂、基诺、佤、门巴、普米、景颇、布依、拉祜、布朗、仫佬、水、侗等民族。这些民族服饰的尚黑原因大致相同,均与祖先崇拜有关。现以几个民族为例略作说明。哈尼族尚黑原因是基于有母女俩上山采药的过程中被蓝靛叶染的衣服保护了她们远离魔鬼的传说。①彝族尚黑其说法有三,一是源于崇拜黑虎,即以虎为图腾,黑虎到后期渐渐成为祖先的象征,黑虎崇拜也渐渐转为黑色崇拜;二是认为人死后有三魂,一魂守坟地,一魂守家,一魂装入祖灵筒存放于险峻的崖洞中,送祖灵筒的是三名“骑黑马、披黑衣、荷黑弓,降自黑云中”的黑色之神,着黑衣以求神鬼同类,以求庇护;三是鬼神多居于黑暗处,人则居于光明中,着黑衣以混淆人鬼,避鬼神之害。基诺族认为创世之神职阿腰白是从黑色的庞然大物中走出来的,从黑色世界中走来,身上无疑烙着黑色的印迹。尚黑的说法多种多样,但回归到对祖先的追述这一点是共同的。<br />   

  白色是与黑色形成强烈反差的颜色,也深受西南各民族所喜爱。滇西普米族妇女喜穿白褶长筒裙,背披一张洁白的羊皮,有的妇女爱着白色大襟短衣;男子则爱穿白衣,披白羊皮坎肩,裹白绑腿等。藏族服饰虽各地有所差异,但均以白色为基调,贴肉穿的一层是白色,赠给客人的礼物也通常是一条洁白的哈达。白族服饰中的白色基调最明显,无论男女都喜欢穿白色上衣,披白羊皮;姑娘的头饰是用一条红头绳缠绕着发辫盘在额顶,侧面飘着雪白的缨穗。纳西族姑娘爱穿白色裙,妇女则穿黑裙,腰系白腰带,已婚女身后背张白羊皮。羌族衣饰也喜爱白色,青年小伙则穿着绣有白云的鞋;其巫师“释比”身着白色布衣或白色麻布衣,外套着羊皮褂,有的还穿白裙;巫师头上的帽缀有九颗白色贝壳,皮鼓也用白羊皮制成,②西南各族中尚白的民族不止这些,对黑白颜色的喜好也不是绝对的,两色兼顾各有侧重而已。对尚白习俗的原因剖析各有千秋,但总的来说还是离不开祖先崇拜过一线索。纳西族的解释是为纪念纳西神话中的桑朵战神,这位战神身着白衣、白帽,手持白枪白剑,是纳西人的保护神;又说,黑天黑地里是恶鬼居住的地方,恶鬼残害人类,人类应当远离它。羌族尚白是为纪念远古时期帮助羌人战败戈基人的脚踏白云,白须白发的老人而为之。藏族尚白则是对传说中著名英雄格萨尔王的纪念,据说格萨尔王是头戴雪白盔,身着白盔甲,手执白钢刀,左肩到右耳根还有一指多长白痣的英雄。白族、土家族的白色崇拜则源于白虎崇拜,白虎先为图腾,后被视为祖先,再后仅仅作为一种白颜色加以崇拜。<br />   

  西南各民族对其它颜色的选择也颇具神秘色彩。彝族认为红色具有驱妖避邪的作用,孩子和老人生病常在脖上、手上套上红线圈,以避鬼神;娶妻嫁女时,酒壶上、手镯上、笛子上常用红布条系上,原因也是驱凶鬼,求吉利。哈尼族认为神居的地域是红色,人居的地域是黑色和绿蓝色,鬼魂居的地域是杂色;红、黄、蓝、白等色不是防鬼魂,而是神灵的象征。哈尼族服饰中红色主要用于服饰的顶(帽端)部、袖口、腰间和腿部,这些地方易接触地面,也易引起神灵的注意,其意大概是:“神灵在此,鬼魂莫近&rdquo;。红黄色这两种象征神灵的颜色常见于妇女儿童的服饰上。而男子则不着红色,意为身强力壮,可以与鬼魂搏斗;男子只有在祭祀、社交等活动中才佩红色饰物。哈尼人喜刺绣,其中有一图案是用绿、红、白、兰、桔黄等色绣成,这些颜色分别代表太阳、月亮、鼠、人、树木、河流、蛇等,叙述的是女神陂皮密依造天地万物的古老神话。③在西南各族中,同一颜色在不同的民族中解释法不同,但在众多的说法中却透露出一个信息:祖先崇拜意象。<br />     

  二、左衽习俗与祖先崇拜
  

  在西南各民族服饰中,衣服的纽路开在左还是开在右是颇为讲究的。左衽、右衽还是中衽因民族而异,按通常的说法,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受道家思想影响的以左为贵,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以右为贵。如《老子》三十一章说“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吉事尚左,凶事尚右。&rdquo;《礼记&middot;王制》说:“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rdquo;《汉书》亦云:“右贤左愚,右贵左贱。&rdquo;史籍中古代四夷之民常以&ldquo;左衽”见载。《史记》、《汉书》等史籍对当时&ldquo;西南夷&rdquo;服饰的记载也以&ldquo;椎结、左衽&rdquo;居多。西南各民族服饰的开襟虽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原儒道思想的影响,但这肯定是后来的事。最初的“左衽”习俗也有方便、好用、顺手等功利目的在起作用,但更重要的原因应当是祖先崇拜的原始宗教心理。哈尼族的男子服饰一般是青蓝布无领左襟衣服。土家族妇女服饰中的上衣其特点是左开襟、袖大而短。滇中一带的彝族在服丧时亲孝子孝女穿左襟衣服,即将右襟麻衣反穿;死者的侄子侄女及孙子孙女则穿右襟麻衣;黔西北一带的彝族人死后让其反穿其生前的右襟上衣,或将死者的左小襟压于右大襟上,使之成为左襟。直至现在,彝族男子服饰汉化明显,但彝族妇女服饰仍保留左襟习俗。服饰上的左襟习俗仅仅是这些民族尊左习俗中的一种。彝族和哈尼族中均把左方视为北方,认为自己的老祖先是由北往南迁徙而来的;彝语支民族中也有许多关于自己的老祖先由北方迁徙而来的传说,房子也坐西面东,将左方即北方视为神祖灵台之位,房门也开向左边;毕摩为死人指路时也指向北方,且用左手指路;这些习俗都深深表达了一种怀祖意识。从这个意义上看,左方便是祖先居地,尊左便是尊祖。<br />     

  三、头饰与祖先崇拜
  

  头部是整个人体中最召引别人视线的地方,即视线最集中的地方,因此西南各民族对头部的修饰也就尤为精心了,这就是我们所要谈及的头饰。最初的头饰并非完全出于审美和实用的需要,而是与原始崇拜息息相关,这里所要谈的是深受祖先崇拜意识影响的头饰,仅以部分民族为例。<br />   

  彝族男子都喜欢留一种&ldquo;天菩萨&rdquo;的发型,也被称为“英雄髻&rdquo;。即头上留一块方形的头发并编成小辫,用头帕竖立包裹起来。这种&ldquo;天菩萨&rdquo;极为神圣,被视为天神崇拜的象征,其实细析之,也与祖先崇拜有关。这种发式是分阶段的,小孩和未婚男子仅在头顶蓄一撮长发而已,称“如比”;婚后男子梳短辫,称“如且”;只有男人死后,留下的子女才把头顶头发打成尖状物形,方称“天菩萨&rdquo;;&ldquo;天菩萨&rdquo;是父亲的灵魂居留地,带有明显的怀祖意识。彝族在为初生婴儿首次理发时,要请毕摩占卜吉日,选择一个有阳光的日子,并选择一个与孩子属相同的人(男女老幼均可)来剪头;剪头之日同时也要为婴儿缝件衣服,将剪下的头发缝在孩子的衣上或帽檐四角上,以求孩子健康成长,剪头仪式实际上也是一祭祖仪式。<br />   

  黔西、滇东北、滇中一带的花苗妇女都有“戴角”的习惯。所谓&ldquo;戴角”也就是将长发挽成髻,髻挽成角状,最大的髻为织金,即在发上别上一把长约60厘米的木梳,再以重约3斤的假发在木梳上织成倒&ldquo;8”字形;也有头戴大银角代髻者,髻有大有小,居正头顶者居多,也有偏左或偏右的。苗族头饰中的戴角习俗是为纪念远古祖先的迁徙历史。据说远古苗族祖先迁徙时,爬山涉水,为保护粮种,便将玉米棒子及其他粮种藏在头上,以便涉水时不至发霉④。此外,苗族妇女还有一种称为高孚或蚩尤帽的头饰,这种帽子一般在已婚妇女生下第一胎子女之后才戴。据说这是纪念苗王蚩尤及王后才戴的。相传在古代战争中,王后为了帮助苗王蚩尤甩开追兵,将王冠拿来自己戴着,朝另一个方向跑吸引了追兵,苗王才脱了身,而王后却壮烈牺牲了。<br />   

  基诺族妇女头上常戴一顶白底黑色条纹的三角尖顶帽,这种帽子具有明显的祖先崇拜意象;据说,这种帽子是仿照基诺族始祖、造物主阿莫小北的帽子缝制的。基诺族男子还有一种&ldquo;三撮毛&rdquo;的发型。即将头发扎成左、中、右三缕,此俗的祖先崇拜意味更为浓烈。据王崧纂《云南通志》卷一八七说:“三撮毛即倮黑派,其俗与摆夷、棘人不甚相远,思茅有之。&hellip;…发留中、左、右三撮。以武候曾至其地,中为武候留,左为阿爹留,右为阿嫫留,又有左为爹嫫留,右为本命留者。&rdquo;其实为武候留倒未必是真,但为祖先留则是不言而喻的。<br />   

  滇南哈尼族奕车人的头饰有一套严格的祖先崇拜礼俗。女性婚前蓄有油亮美观的大辫子,也无人干涉,婚后则不同,出嫁而未生育的妇女,一旦回夫家,进入夫方村寨时要将头上的大辫子放下,以示对夫方寨神和老人的孝敬;出嫁或生育后,要在额前安一支叫“俄莫莫&rdquo;的独角,独角上半边有一个别致的盖,角盖顶面以正中为圆心,制作有十二条形若光芒的绉纹,均匀地向四处发射。据说,戴角习俗是为纪念洪水泛滥后,繁衍奕车人先民的兄妹俩开挖十二条渠,排除洪水隐患的事迹而为之。除戴角习俗外,奕车女子也常戴一种叫“帕常”的用白布缝制的尖顶软帽,这种帽子佩上靛青色黾式服和短裤的服俗具有浓厚的祖先崇拜寓意。相传,很久以前,奕车先民和尼人居住在美丽富饶的“谷哈”,日子很美满。不料遭到异族侵犯,酋长率众抵抗而阵亡;和尼人推举原酋长仰资的孙子奕车为首领,奕车重整旗鼓,让男子赤身墨面,女子赤足短裤,头缠白布为标记打败了异族⑤。哈尼族的祭司大贝玛常戴一种由五个大三角形组成的名叫&ldquo;吴芭”的布质头饰,这种头饰由红、白、蓝、绿四种色调构成,上有蕨纹和犬牙纹,树状图案,白纹左边有"S"形线(红色)。这个头饰可以称之为哈尼族的历史大辞典,它叙述了哈尼族由远古到现代的迁徙历史及不同时代的自然生态环境甚至还描述了头人、贝玛和匠人的简单关系⑥。这类头饰的每一组成部分都少不了对祖先历史的追述。<br />   

  四、肢体饰与祖先崇拜<br />   

  肢体饰种类形式很多,在此仅以与西南各族祖先崇拜有关的部分略述于下。<br />   

  黎族直到当代都有纹身黥面的习俗,黎族姑娘十二、三岁到十六、七岁就开始纹身,有了情人,还往往让情人亲手在手上刺些特别的花纹。怒族姑娘一到十二、三岁面上就刺上状如龙凤的花纹,独龙姑娘也如此,不纹者被认为是&ldquo;不成熟的人&rdquo;,受人耻笑。布朗族男子也常在背、胸,腿及手臂等处刺上各类图案,瓦族男女也多如此。傣族纹身却颇具代表性,地方志书记载很多,《腾越县志》说:“僰人尚纹身&hellip;…胸、背、额际、臂、腋、腹、脐各处,以针刺种种花纹,形象若虎豹鹿蛇,若金塔花卉,亦有刺符咒经文,格言及几何图案者,然后涅之以丹青,贵族用赤红色,平民一概用青黑色,否则妇女群辈笑之,以故无论老幼,无不身首彰然者。&rdquo;现在傣族纹身之法仍然如此。纹身有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等原始宗教的原因,也受到过佛教的影响,但其祖先崇拜(含英雄崇拜)色彩仍然很浓。这些纹身民族认为,不纹身便是对祖先的背叛,不纹身就不是本族成员。如《海槎余录》谈及海南岛的黎族时说:“黎俗:”男女周岁,即文其身;不然,则上世祖宗不信其为子孙也。&rdquo;《百夷传》谈及傣族:“官民皆髡道黥足,有不髡者,则酋长杀之;不黥足者,则众皆嗤之,曰妇人也,非百夷种类也。&rdquo;傣族纹身源于祖先崇拜却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傣族祖先宛纳帕用黑树浆纹身,战胜了魔鬼,夺回了失去的明珠,让光明重照傣族先民。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光明使者而沿用纹身习俗。<br />   

  一些祭祖祭鬼仪式中,西南各民族中的一部分喜欢将自己的身体绘成鬼模神样,以求与神灵共舞,祈求神的庇护,也避凶鬼作祟。滇南花腰彝有十二年一次的祭始祖&ldquo;阿&rdquo;的盛典,庆典上,若干身强力壮的彝族汉子要绘身涂面,奋力搏击,再现先祖“阿&rdquo;的伟绩。在滇南哈尼族每逢农历七月中旬属蛇日举行的&ldquo;那棱咧&rdquo;(驱病魔)仪式上,众多的未婚青年和儿童用锅底黑烟抹面,或用蓝、紫、红、黄等色汁涂绘面孔,手握刀枪、铜器、铁链等,扮成神兵,跟随巫师逐户驱邪,撵遍全村后,杀一狗,以狗血淋寨门,意谓堵塞鬼路。滇西巍山彝族有叫饭魂之俗,农历二月初五举行,叫饭魂者由村中德高望重之老者选定,并一定化妆,走在前面开路者化妆成老丑形象,肚皮上涂抹红、紫、蓝、绿、黑、白等色,奇丑无比,手执牛尾,驱鬼开路。滇南澄江彝族给死者送灵时,涂着怪脸,身着异服,将自己扮成鬼神状。白族每年立春这天都有&ldquo;打春牛&rdquo;习俗。春牛用泥塑好,春倌由八个扮成乞丐样的人抬着,春牛被二十四个涂脸绘面,身着奇妆异服的大汉抬着,象征二十四节气。此俗主要是祈求神灵保护,预祝粮食丰收。⑧贵州仡佬族青年男女婚娶前都有凿齿习俗,即将上齿和犬齿取去一两颗。⑨此俗虽与成丁礼有关,但更多的因素是基于祖先崇拜。《贵州通志》卷七说:“打牙仡佬在平越黔西,女人……将嫁,必先折二齿,恐妨害夫家,即所谓凿齿之民也。&rdquo;此所谓克夫之女需将上齿和犬牙凿去,方能避鬼神,家庭和睦。不仅女性如此,未婚男子也如是,李京《云南志略》说:“土僚蛮&hellip;…男子十四、五,则击去两齿,然后婚娶。&rdquo;父母死后,子女也要拔齿,一则感谢父母养育之恩,一则愿父母的灵魂永远保佑子女,正如田汝成《行边记闻》说:“仡佬,一曰僚。&hellip;…父母死,则子妇各折其二齿投之棺中,云以赠永诀也。&rdquo;
  

  五、礼服与祖先崇拜
  

  礼服亦即西南各少数民族在婚礼、丧礼、祭祀礼、成丁礼等一些特殊仪式上穿的服饰。这些礼服,有其特殊的来龙去脉和寓意,其中一部分与祖先崇拜有密切的联系。<br />   

  滇南路南县撒尼老人死后,将其尸体从卧室移于中堂,用薅枝水蘸洗身体,着新装新鞋,男性穿长衫,女性着本族服装,口含碎银,两手两腿伸直,用白布裹尸。装敛尸体时,家属则将盖在尸体上的白布在眼、鼻、口等部位剪出圆孔,棺内撒上五谷,在死者头部下端垫上&ldquo;圭山草&rdquo;。因凶死而不能入棺者,棺内要扎稻草人代之。老人亡故九十天这天,要举行&ldquo;脱考&rdquo;仪式,由舅父主持,全体男女孝子戴麻布孝帽手携供品,至坟前,点三柱香,孝子排列跪于坟前,脱下麻布孝帽,献上红布,主人将麻布帽集中烧毁,另赠每人一顶新帽,红布由舅父披挂,麻布帽和碗供死者阴间使用。⑨滇东曲靖的彝族戈濮人,新娘结婚时穿的婚衣是婚前几个月内由新娘、母亲和姐妹共同缝制而成,该婚衣不得转借他人,不得变卖。一生中只能在结婚时穿一天,新娘死后就成敛老衣。新娘戴的帽子称“姑姑帽&rdquo;也是特制的,帽沿上刺绣的宽飘带解开后直拖到腿部;结婚的当晚新娘要将帽子上的飘带整齐地捆在帽沿上收藏起来,长辈去世时便成为孝帽。滇西南华彝族老人死后其子女要服丧,男子戴三角帽(又称三角孝心),女子头部束一麻布,正孝和次孝要将麻衣翻转来穿,成左襟衣;正次孝子用麻线束腰,所戴三角帽要露出麻布,以区别于他人。⑩戴三角帽是为了纪念传说中的木铃戴着三角帽到地府迎救母亲的故事。苗族在给死老打绑腿时,是反着裹,穿草鞋是倒着穿,或让女的不系围腰,反让男的系围腰。白族老人死后,死者儿媳服孝衣,从头顶起,全身披白,穿白孝鞋;若死者高寿,多子嗣,则服红孝。摩梭人在死者面部贴上一张绘有送魂路线的盖面罩,穿上寿衣和下面穿孔的寿鞋;穿好寿衣,把死者扶成蹲坐式,下肢弯曲,膝盖并拢,两手交叉于胸前,再用两条布带捆扎,先套住脚尖,绕过脖子,在腰部捆扎几道,成胎儿状,再入葬。(11)
  

  滇西小凉山彝族的成年礼祖先崇拜韵味很浓。在做女孩换裙礼时,需推算吉日,杀猪宰牛,大宴女宾;后由一年长多子的妇女用一件红、黑、黄三色相间的褶裙为少女祝福,用它绕少女的头部和腰部后再让其穿。少男少女换上成年服后,要在祖先神、灶神前叩头并请达巴向神灵祈祷,最后向祖先灵位所居之地锅庄处献佳肴,以报告祖先家庭内新增的成员。摩梭少女的成年礼在家庭内的“女柱”旁举行,由母亲主持,先要祭祀神灵和祖灵,再让少女靠近“女柱”站在粮袋和猪膘上,右手拿饰品,左手拿麻纱、麻布,母亲为其脱下童妆,换上成年妇女的衣裙,并为其扎一条绣花腰带。然后巴达为之祈祷,并在少女脖上拴一根羊皮绳,以示吉祥。瑶族少男少女举行成年穿衣仪式时,要请巫师举行大的祭祀典礼,即要去度戒,重新表演一次由胎儿到降生的过程,使之有种极其神圣的脱胎换骨、重新做人之感。<br />   

  基诺族的祭司“董萨”在祭祀祖先时必须全副武装。他们头戴饰有孔雀、野雉等百鸟羽毛的羽冠,身穿长袍,否则祖先会将自己视为别类,不予理睬。景颇族有一种专门用来祭祀谷魂的裙子叫雌祭裙,此类裙与生活用裙相差不大,红黑色调,图案稀而分布不均,与常裙不同的是几根垂直的粗线贯穿于花纹中,据说这是善神谷魂进来的路。彝族的毕摩是人与鬼之间的媒介人物,祭祀时头戴八角帽(有的地方为毡斗笠,谓“贝嘎刺。&rdquo;)帽沿下悬两只鹰爪,身披白色毡衫(也有黑布长衫),斜挎神签笥,手摇铜铃,根据不同的对象而使用不同的法具,赶鬼驱魔时使用赶山鞭,祭神用宝剑,举行祭祀则弹琴咏经等。西南各民族的祭祖用服一般是特制的,此不赘述。<br />   

  六、其它服饰与祖先崇拜
  

  除上述西南各民族服饰的形制深受祖先崇拜意象的渲染外,不便归类的一些西南各族服饰仍受祖先崇拜影响,此处限于篇幅,仅举几例。苗族妇女的服饰上绣有一幅纪念苗族先祖生活过的城市图:前襟代表城门,护肩意为苗寨,背后的那块方帕是全城的鸟瞰图。贵州的仡佬族喜穿&ldquo;仡佬裙&rdquo;,形如开有三孔之布袋,中孔伸头,左右二孔伸手臂;前片齐脐,后片至臀部。这种裙穿在身上无论寒暑都不换,据说,换下会犯鬼,受凶鬼之害,正如宋代《溪蛮丛笑》说:“裙幅两头缝断,自足而入,斑阑厚重,下一段纯以红……盛署不去,去则犯鬼,名仡佬裙。&rdquo;基诺族认为,男有九魂,女有七魂,故常在挎包、胸罩等服饰上镶有九条或七条各色布条,以纪念祖先之灵。滇东北及滇西等地彝族青年以拥有一件火草领褂为荣,这种领褂做工精致、美观、舒适、耐用,但做起来费时费力,要跑遍九坡十八岭才能做成一件。据说,彝族穿火草领褂及戴(缠)黑布包头的习俗是为了纪念莲母老祖的,这两种服饰是莲母老祖的血化成的。西南各族穿贯头衣的历史很早,宋《太平御览&middot;异物志》说:“穿鼻人,其人则缝布二幅,合两头,开中央,以头贯”更早的记载则是《后汉书》:“与哀牢人约,邑豪岁输布贯头衣二领。&rdquo;现在的贵州仡佬族有穿贯头衣之俗,他们认为这种衣服是&ldquo;妈妈辈传下来的&rdquo;古时候就这样穿的。这种贯头衣却成为滇南花倮彝族女祭司祭祀祖先的衣服,具有明显的祖先崇拜色彩。</p>

  注释:
  ①《宗教与民俗》,刘雅、秦榕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124页。<br />   ②《论黑白崇拜》,楚臣,载《彝族文化》1989年刊。<br />   ③《哈尼族服饰中的神性意识》杨万智,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4期。<br />   ④《夜郎故土上的女性》,向零主编,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br />   ⑤《哈尼族研究文集》,红河州民族研究所编,云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41页。<br />   ⑥《历史的迹化——哈尼族送葬头饰“吴芭”初考》,载《山茶》,1988年第2期。<br />   ⑦《从遮羞板到漆齿纹身——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巡礼》,向翔、龚友德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br />   ⑧(11)《民族服饰:一种文化符号&mdash;—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研究》,邓启耀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br />   ⑨《路南县撒尼人原始信仰调查研究》,杨毓骧,载《彝族文化》1991年年刊。<br />   ⑩《路南县撒尼人原始信仰调查研究》,李世康,载《彝族文化》1991年年刊。</p>

来源:《云南学术探索》<br />


 

关键词:祖先崇拜西南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复制地址给QQ/MSN好友]

网友评论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观注:热点图片
  • 文章排行
  • 文化
  • 旅游
  • 工艺
  • 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