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洛荷”是凉山彝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火把节”,仅限女子集体表演的一种歌舞形式。素有“火把节之乡”美誉的布拖县,在“朵洛荷”舞蹈的传承上最能体现出彝族人民的非凡智慧。
舞蹈演出时间近一个小时,数十位身穿彝族服饰的女子打着黄油伞,唱起优美动人的歌曲缓步出现。舞者们微低着头,踏着轻盈的舞步,哼着当地彝族动人的歌曲,边唱边舞。
据传,早先举的不是伞,是一种称为“阿箭”的树枝,将树皮隔节剥皮成花棍。
舞蹈刚开始,每位彝族少女都转动着手中的黄油伞慢步前行。她们排着整齐队列走向广场中央。在“合莫”(领唱领舞者)的带领下队列分为了两个圆圈继续转动。
当她们停下脚步后,举起双手,左右摇摆且哼唱着动听的旋律。当所有舞者停下脚步摆出不同的造型后,分为了数个小方阵,此刻,每个方阵都有一名女子慢步走出,哼着歌曲漫步其中,仿佛在讲述一段段美好往事。最后,每个方阵慢慢集中变为圆圈,每个圆圈由小变大逐渐转换为一排队列,悠然漫步地离开了广场中心。
一位21岁的彝族少女是舞蹈中的“合莫”,她告诉记者,自己身上穿戴的银饰有3500克重,价值逾10万元人民币,是村里的师傅打造的。身上的呢子裙是母亲缝制的,“传统服饰只有在出嫁或者成人仪式这种特殊的日子才会穿”。
在表演中扮有重要角色的银饰是彝族服饰的一大亮点。彝族尚银,作为银饰手工技艺第16代传承人,58岁的勒古沙日展示了如何精心打造每一件饰物。“打造银饰没有固定的模版,都是凭记忆慢慢地雕刻。”
勒古沙日指着一旁银器头饰告诉记者,顶部的四个老鹰是彝族崇尚的动物,前方的孔雀则是女性的代表。像这种大型的银饰要两个人打造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
据当地官员介绍,朵洛荷民歌从音乐形态上讲,虽然有原始艺术的遗留特征,但不等同于原始民歌。它以其自身独立发展和固有形式延续下来,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凭借独特的民族特性,鲜活地反映彝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上的艺术情志。
当地官员亦担心,随着打工潮的加剧,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学生进入学校进行现代教育,“朵乐荷”的原生态环境正在发生改变,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境,不过,当地正在想方设法将这朵彝族民间艺术的奇葩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