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交友 相册 论坛 日志 Ei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民族新闻文化资讯

王殿和用藏品讲述马背民族的历史

2012-08-24 14:10:16 作者:辛 一 来源:正北方网 浏览次数:0

8月15日,69岁的王殿和端详着他刚刚收藏来的几个绣花的烟口袋,引得不少顾客围上来好奇地张望。<br />  

\

王殿和边摆弄边讲解,围观者越听越有兴趣。精致的烟荷包年代并不久远,手工制作,花色鲜艳。几十年前,这样的物件如影随形。如今,却很难觅到。</p>

有关绣花烟荷包的故事朴实而感人,订婚时,蒙古族男女要交换信物,相亲时刻,姑娘含羞塞给小伙子一个亲手绣好的烟荷包,针脚细密,图案鲜活&hellip;…揣好烟荷包,小伙子跑回家给母亲看,当老人家眯起眼睛,对着烟荷包啧啧称赞时,一桩亲事八九不离十了。</p>

从小与马相伴

1946年出生的王殿和,生于马背长于马背,地道的蒙古族。在蒙古族传统生活中,马的地位至关重要,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它。</p>

王殿和从小放马爱马,16岁参军后,经常骑马。他在军马场待过,也养过马。1969年,王殿和在部队意外受伤,休养了3年,他能站起来走路了,却不能再干重活儿。</p>

上个世纪70年代初,王殿和从部队转业,带回来一副深爱的马鞍。&ldquo;马&rdquo;在蒙古语中,代表运气,而马鞍,寓意着“平平安安”。带着希望和寄托,包含着对自己和家人的祝福,王殿和开始了马鞍的收藏。</p>

1987年,已经在呼和浩特市安家的王殿和正式进入收藏领域。</p>

民间历来有&ldquo;买得起马配不起鞍”之说,自古以来,蒙古族男人把马鞍看作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一副好马鞍得用几十头牛或者几十匹马来换。几十年前,如果有一位陌生的蒙古族男子骑马走过,透露这个男子身份的,多数是那副马鞍。</p>

各种各样的马鞍,激发了王殿和对马鞍的收藏热情。王殿和边研究边收藏。到了1993年,王殿和有意识地收藏专题系列。按着马鞍的材质、做工以及样式,他给自己收藏的马鞍进行分类:鲨鱼皮马鞍、野毛驴皮马鞍、影子木马鞍、黄杨木马鞍、纯金马鞍、错金马鞍、错银马鞍、掐丝法琅马鞍、漆器马鞍、白铜雕花马鞍、象牙镶嵌马鞍、公主马鞍&hellip;…在他的藏品中,150多副马鞍个个是眼睛珠,不交换也不转手。这些宝贝他都要保留下来,留给后人看。<br />  

 \

在王殿和盯上马鞍收藏的时候,收藏界对这一专题感兴趣的人还没有。</p>

很少有人争抢同类藏品,他如鱼得水。</p>

为了更好地把喜爱的马鞍收藏全,他扩大了收藏范围。瓷器和陶器是他最先涉猎的领域,当时他想法简单,就是以藏养藏。2001年,一件瓷盘让王殿和彻底打眼。在这件高仿瓷盘上,王殿和栽了个大跟头。</p>

从此,他不再过问其他藏品,一心扑在有关民族民俗的老物件上,踏踏实实搞起了民族收藏。</p>

只要是与蒙古族有关的老器物,哪怕是一把几十年前的牧羊铲,他也会搞到手。当情结在收藏中占据了大半,得到的东西怎么看怎么舒服。</p>

收藏就是一种惦念,千方百计得到了,才能心安。只要有人一提到与蒙古族有关的东西,王殿和的眼睛已经瞪得溜圆。</p>

 

\

记录片里的策马人

春天,内蒙古大草原尚未返青。</p>

一位66岁的老人跨上马背,策马扬鞭。</p>

这是王殿和协助专题记录片《蒙古酒歌》在草原拍摄取景的片段。</p>

年近古稀的他仿佛又回到了青年时代。作为地地道道的蒙古人,他愿意向观众展现蒙古人最阳刚的一面。</p>

前几天,王殿和坐在店里看着这段影像,内心难免遗憾:“当时草原的草太黄了,要是像今年夏天一样绿多好。&rdquo;

王殿和的古玩店位于呼和浩特市塞上老街。2003年,王殿和的古玩店从呼和浩特大召寺西面的一家二楼迁到这里。他的收藏之路从此走上正轨。王殿和说:“这要感谢政府为我们老百姓办了一件实事,在呼和浩特市留下了清明一条街。2003年,这条街修葺完毕。刚对外开放时,这条街上的商户经营范围繁杂。渐渐地,政府进行引导和规范化管理,饭店、百货、土产、理发店、铜铁匠铺慢慢从这条街退出。塞上老街形成了呼和浩特地区最厚重、最有特色的文玩一条街。&rdquo;

王殿和的古玩店门前停放着一辆年代久远的木质勒勒车。进入店里,一排各种质地的马鞍让人震撼,有银质的、铜质的、也有镀金的。精致的绣花烟荷包挂在店面墙壁上,货架上摆着一些牧民的日常用品,一排各种形状的马奶壶以及精致的马鞭最引人注目,蒙古民族的真实与细致在店中流淌。</p>

收藏爱好者和长期下乡的小贩们,是王殿和店里的常客。还有一些陌生人,在内蒙古的旅游旺季,会走进王殿和的古玩店。店里古老的气息吸引着他们,很多物件熟悉而遥远,触碰着人们心底最柔软的部分。<br />  

\

在收藏马鞍之余,度量衡的专题收藏,是王殿和的又一最爱。</p>

藏有能够称量17700斤的大秤的人是谁?王殿和。</p>

在王殿和的库房里,一枚大石权静立在那里,石权正面刻有:一百七十七担。</p>

王殿和说:&ldquo;古代的一担为100斤。这枚大明万历年间的石权是我知道的目前发现的最大的一枚秤锤&hellip;…”

王殿和统称他收藏的各种秤、尺、斗为度量衡收藏。他说:“要做就做好,做到人无我有。&rdquo;

在收藏度量衡的过程中,王殿和也遇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比如,发现了总长只有9寸的尺、秤杆头上灌水银的大秤。</p>

每每有人来观摩这些藏品,他都会耐心细致地向人们讲解每一件藏品的来由。王殿和只读过两年书,大字不识几个,却能把每件藏品讲的头头是道,这就是他的本事。</p>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蒙古族的器物更引人注目。&rdquo;身处当前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时期,王殿和倍感欣慰。他说:“没有一个博物馆能够离开蒙元文化。在大环境的带动下,在好政策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蒙元文化,关注群体也趋于年轻化,这是最让我高兴的事情。我觉得我费尽全力,趁势帮助后人留住一些老祖宗的东西,值得。&rdquo;

如今,王殿和在收藏方面已经投入几百万元。很多人喜欢王殿和收藏的民族专题系列和度量衡系列,希望他转让,他除了转给国有博物馆一两副马鞍外,没有卖给私人一件。他说他舍不得,有些东西一旦转出,就再也找不回来了。</p>

他有他的想法,想办两座博物馆,一个是马背文化博物馆,一个是度量衡博物馆。办博物馆是一件费时费力费钱的事情,王殿和很清楚,“但是,如果能把这些具有民族特色和教育意义的宝贝留下来,传下去,我愿意尽最大努力,用所有的藏品,把这两个博物馆办出模样。&rdquo;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复制地址给QQ/MSN好友]

网友评论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观注:热点图片
  • 文章排行
  • 文化
  • 旅游
  • 工艺
  • 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