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交友 相册 博客 论坛 日志 Ei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资讯民族访谈

必胜客助织锦女北京探访“龙文化”

2010-09-16 10:29:20 作者:admin 来源:海南特区报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一个普通黎家女孩的梦想——重现“龙被”的传统技艺
必胜客助织锦女北京探访“龙文化”

本报讯 黎族传统文化的精华——黎锦,在中华民族文化之林独树一帜。存续3000年的黎锦工艺,像一颗璀璨的明珠,被誉为中国棉纺织史上的“活化石”。昔日朝廷贡品“龙被”,将黎锦技艺推向巅峰。然而,这个“活化石”目前面临的濒危状态让人揪心。
张燕,一个普通的海南黎族姑娘,怀着“重现‘龙被’的传统技艺”的梦想,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黎锦的工艺创作。“我们的文化不能断裂,不能没有传承”,这是一个黎族女孩的责任感。记者 陈映虹 文/图

必胜客“圆梦”活动
保亭寻找黎族女孩

张燕,一个普普通通的黎族女孩,将自己绚丽多彩的青春奉献给常人看来枯燥乏味的黎锦中,她的梦想不是名车豪宅,而是重新恢复黎锦的巅峰之作“龙被”。“龙被”,这个已失传近百年的工艺,是横在张燕面前的难关,足以再耗费她几年的青春时光。
“龙被”有着什么样的魅力吸引着张燕?张燕要“圆梦”,困难有哪些?9月11日,一个天气晴朗的星期六,记者与必胜客公共事务主任蔡谢芳一行来到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寻找“梦想女孩”张燕。
据了解,今年恰逢必胜客品牌进入中国20年,必胜客邀请并组织来自全国20个城市的20组幸运消费者踏上欢乐之旅,帮助他们寻找、追忆、畅想心中“迫切”要实现的“欢乐梦想”。
经过了3个半小时的车程,汽车抵达保亭县保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园林场景:广场、公园、廊亭、河栏、公共建筑到街头小景、绿化带,处处都是打上地方特色烙印的图案。这个诗一样的县城,带给了黎族女孩张燕最初的梦想,甚至改变了她的人生。

打工妹爱上黎锦
“我对它一见钟情”

“你好!你们辛苦啦!”站在我们面前的张燕,扎着马尾辫,穿着黄色的T恤,纯净朴素,笑容特别阳光。
一路上,张燕笑得特别爽朗,性情开朗的她显得非常善解人意,很会照顾人。“我以前是一名服务员,在很多地方打过工。”张燕告诉记者,她出生在乐东县一个偏远的山村里,17岁就出来打工了。在乐东、保亭、海口当过服务员、工厂工人等等,几乎什么活都干过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张燕接触到了黎锦。2005年,为了重现黎锦这一民族工艺的辉煌,黎族文化爱好者刘超然在保亭县委的支持下,成立了新达达黎族织锦编排技术研究室。作为被招进来的纺织工,张燕第一次接触到了黎锦。“以前在家时,我也见奶奶那一辈人纺织过,但是那是比较简单的,我也没有学。当我看到这么瑰丽的黎锦,我觉得好美啊,我真的为我们黎族的黎锦感到骄傲!”第一次走进黎锦的艺术殿堂,她对黎锦“一见钟情”。
“我什么工作都做过,在外打工也很辛苦,我就想学一门手艺。刚开始接触黎锦时,我很喜欢,后来我就越来越有感情,从开始的学习摸索,到收集图案创新,一直做到现在,我已经离不开黎锦了。”张燕的语言很朴实,“黎锦对于我来说,就像是我的孩子,如果我将来的爱人反对我做黎锦,我会选择黎锦。”

把青春献给黎锦
日复一日家中纺织

当记者来到张燕的宿舍,发现张燕的宿舍就是一个黎锦“工厂”,里面有各种纺织工具,古老的、现代的,还有黎锦的棉线成品、半成品。这些几乎构成了张燕的全部生活。提起她的生活,张燕显得不好意思,“我每天6点起床买菜,买菜回来就开始纺线,晚上有空时上一两个小时的网放松放松。”
据了解,一幅简单的黎锦要花费数个星期,甚至数个月的时间。制作纯手工的黎锦分为四个部分:纺、染、织、绣。张燕给记者示范了棉线的纺法,她用木棉絮手理成条,然后用左手转动一种用小竹枝做成的木棉纺锤,捻成细线。纺线后就开始染色,黎锦的染色全部取自天然材料。张燕说,蓝色一般用野青叶的树叶制成靛泥后染成,黄色用黄姜的根块榨汁入染,红色、棕色、褐色是用树皮或者树心切成碎片煮水染制。染色后再进行织、绣。
这种原始做法劳动强度大,一幅黎锦制作耗时很长。张燕告诉记者,她日复一日地在家中纺线织布,姐妹们晚上约她出去玩时,她总是说“没空”。“她们不理解我为什么整天守着这些机器。”张燕笑着说。
在张燕的家里,记者看到张燕的一幅幅作品,其中一幅是在上海世博会展出过的大型黎锦挂壁,色彩鲜艳,犹如一幅黎族人民的“清明上河图”。喜庆热烈的画面,再现了黎族人民生活劳作的情景。
当介绍起黎锦时,张燕滔滔不绝,她告诉记者:“黎族没有文字,也没有图画,黎族的妇女将自己喜欢的东西在黎锦上表达出来,比如江河中的游鱼、池畔的青蛙、飞翔的小鸟等素材在织锦中比较常见。”

“龙被”技艺失传
黎族女孩欲重现传奇

黎锦就是黎族独特的史书,浓缩了黎族的历史与文化。如果把黎锦比喻作明珠的话,那最璀璨的一颗无疑是黎锦的巅峰之作“龙被”。
记者日前采访了“‘龙被’收藏第一人”蔡于良。中国工艺美术家学会织锦专业委员会委员蔡于良收藏的“龙被”从元、明到清代,达120多套,是海南乃至全国收藏“龙被”最多、品种最全、质量最高的收藏者。蔡于良介绍:“现存‘龙被’多织成于明清两代,因其被面花纹是以龙纹为主题纹样而得名,是朝廷贡品。由于黎族没有文字,很多工艺的技术细节都没有文字资料流传下来,‘龙被’技艺已失传。”
张燕编排了很多张绮丽的黎锦,但是她心中最大的梦想是“龙被”。“‘龙被’失传了,我跟我的导师刘超然曾用2个月时间走遍全岛,结果很令人失望。”张燕决定恢复“龙被”的传统技艺,“我知道很难,‘龙被’的纺织工艺、原材料等无从寻找,但是再难,我也要做。我想以前的人条件那么差都做出来了,现在我们有设备,不可能做不出来。”
蔡于良介绍:“‘龙被’是双面织,要求正反两面一样整齐匀密,即在同一块底料上,在同一织锦过程中,织出正反两面图像,轮廓色彩完全一样,图案同样精美,工艺技术要求很高。”

黎锦精华“龙被”
不但要传承
更要创新

“龙被”的魅力在哪里?蔡于良介绍,“龙被”融合了黎族文化、汉族文化和宫廷文化,是黎锦中最上乘的艺术品,是黎锦的精华所在。“龙被”在早期一直是朝廷贡品,“龙被”上的图案龙、凤、麒麟,这些都是汉族文化的吉祥物。“龙被”上的图腾更是融合了儒、道、佛三家的寓意。“龙被”跟宫廷文化更是分不开,其龙凤吉祥物图案在宫廷建筑、龙袍上都可以对比得到体现。“黎族文化不是单一的,我们可以在汉族文化、宫廷文化中寻找到它的根。”蔡于良介绍道。
对于“龙被”的文化内涵,张燕表示这是自己创作“龙被”的另一个困难所在。“我文化水平比较低,接触的事物也比较少,‘龙被’不仅要模仿,更要创新,我现在最需要的就是补充我的文化知识。”
蔡于良也表示了同样的看法:“‘龙被’不仅要恢复传承,更要研究创新。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品,都应有不同的表现。张燕如能走出去,了解古代文化、了解宫廷文化,了解我们中国的龙文化,对她的创作来说,是一件好事!”作为新达达黎族织锦编排技术研究室的顾问,蔡于良非常希望张燕能增长见识,能有所创新。

必胜客助织锦女
赴京城探访
“龙文化”

“当我第一次听说张燕的事迹后,我非常感动。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必须充分挖掘、保护、开发好海南的文化资源,包括本土文化、民族文化。今年恰逢必胜客品牌进入中国20年,必胜客邀请并组织来自全国20个城市的20组幸运消费者圆梦之旅行动。我们马上想到了张燕,我们想帮助张燕实现自己的梦想,更想保护好我们的民族文化,为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尽一份自己的责任。”必胜客公共事务主任蔡谢芳说。
为了帮助张燕实现她的愿望,9月18日,必胜客将促成张燕的北京文化之旅。对于这次北京寻梦之旅,张燕充满了期待。
关键词:必胜客织锦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复制地址给QQ/MSN好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验证码: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观注:热点图片
  • 文章排行
  • 文化
  • 旅游
  • 工艺
  • 饮食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