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湖作证
他很阳光,热爱旅游,却于西湖边不经意的游历中触摸了历史,研究起了墓葬文化,一发而不可收拾,相继出版了《中国名冢揽胜》、《民国名人冢》;从南京洪武路小学到十五中,再到熊猫集团,生活已经待他不薄了,他本来可以从从容容地度己一生,却在厂里参加了“批林批孔理论小组”,也从此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秦淮区夜校,到教师进修学院,以致于成为一个文学青年;在四十四岁时又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跨入文物部门,杨国庆把这一切归结为“贵人相助”,其实是他努力奋斗的结果。
1988年,南京明城墙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明城墙的保护规划工作开始提上日程。1996年,省人大颁布了《南京城墙保护管理办法》。1997年,南京市正式开始了明城墙风光带的规划工作,同年11月16日,杨国庆以特殊人才的名义被借调至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从此开始与南京的明城墙朝夕为伴。1998年,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正式开放,他为博物馆撰写了陈列大刚,第一次亲密接触明城墙;1999年,《南京明城墙风光带规划》正式出台。同年,南京市文物局成立南京明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可行性调研小组,杨国庆成为其中的成员之一,参与了南京明城墙调研报告的编写 ,南京明城墙很快被列入中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名录 。
路漫漫兮其修远兮……
大胆的假设 、小心的求证
杨国庆果然不负众望,“明南京城墙设计思想探微”一炮打响,开启了杨对明城墙的深入研究,其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摘,多家媒体跟踪报道,扬子晚报冠之以“平民学者”;2001年,《南京明代城墙》一书出版,填补了南京明代城墙研究的空白;1999年,杨国庆发愿修订《南京城墙志》,成为为南京明城墙修志的第一人;《城殇》还在孕育中;……
南京老百姓对明城墙的热爱让杨国庆感同身受,他记得在一个烈日炎炎的夏日中午,有位老人骑自行车带来两块城砖,拆自他家的花台,连姓名都没留下就走了……另一天,他们接待了一位八十高龄的客人,她要在有生之年再看一眼南京明城墙,家人抬上去的,第二年,老人驾鹤西去……
南京明城墙似一个巨大的魔方,将杨国庆一遍遍地拽向远方的时间和空间,拽向远古的文明,引起今天的思考。在《明南京城墙设计思想探微》一文中,杨国庆大胆提出“明南京城墙设计思想是道家堪舆之术”及“明南京城墙形态为天象"南斗"与"北斗"之聚合的”观点,勇敢地断言: 刘基所"卜",与其说是朱元璋沿袭中国古代择都建宫占卜的旧制,莫如说是朱元璋的"皇权"思想与中国数千年"相天察地"营造城垣,以及元末明初道教文化大背景在南京特殊地理位置和条件下"融合"的产物。仅以这篇论文为例,他选择的参考资料达四十八例!详列如下:
[1」蒋赞初:《南京史话》,第102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
[2] 乔均主编:《中国古建筑大系》(10)《城池防御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年。
[3]季士家:《明清史事论集》,第5页,第12页,南京出版社,1993年。
[4] 张泉《明初南京城的规划与建设》,《中国古都研究》第二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潘谷西主编:《南京的建筑》,第13页,南京出版社1995年。
[5]王少华:《南京明代城墙的建造》,《东南文化》1997年第3期。
[6]史念海:《中国古都研究》第二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7] 李约瑟:《中国科技技术史》第3卷,科学出版社1978年。
[8] 周生春:《吴越春秋辑校汇考》,第3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9] 武复兴:《西安史话》,《名城史话》,第17页,中华书局,1984年。
[10]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一"关内道一"。
[11] 《明太祖实录》卷二。
[12]《明史》卷一二八。
[13] 《明太祖实录》卷三十六。
[14] 朱偰 :《金陵古迹图考》,第193页;同注[3] 第7页,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15] 孟樊鳞:《十方重阳万寿宫记》转引《中国道教》第l卷,第58页,东方出版中心1992年。
[16]《明太祖实录》卷三十,《全明文》第177一17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17]《明太祖实录》卷二十八。
[18]《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
[19]《南京文献》第1册,第295页,上海书店1991年华东工学院影印牛心影印。
[20]《易·系辞上》。
[21] 王立山:《建筑艺术的隐喻》,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
[22]《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一。
[23]]明代南京城的整体设计方案,可能不是一次完成的。因太平门外设置的司法机构,迟至洪武十七年。由于资料匮乏,待考。
[24]《南京文物志》第50页,南京市城建局1958年南京城墙现估表.方志出版社1997年。
[25][43] 陈遵妫:《中国天文学史》,第347一348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26]《史记·秦始皇本纪》。
[27]《搜神记》卷三。
[28]《明史·马后传》;同注[1],第10页。
[29]《史记·天宫书》。
[30]《明太祖实录》卷三于五。
[31]《明会要》,第1395页
[32]陈遵妫《中国天文学史》,第295页。
[33]《金明文·朱元璋》,第180一181页。
[34]《明史·太祖本记》。
[35]《明太祖实录》卷一一四,《剑桥中国明代史》,第15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36]《剑桥中国明代史》,第150页。
[37]潘谷西主编:《南京的建筑》,第12页,南京出版社1995年。
[39]《明太祖实录》卷六十四。
[40]《明太祖实录》卷一六零。
[41]笔者根据南京市明城坦史博物馆负责城砖征集的白强同志介绍,得知从下关一带收集到的城砖很多属于洪武初年、甚至更早的城砖信息后,于1998年夏,和他一道在从下关运来的城砖中,确实发现了一块刻有"洪武四年"铭文字样的残砖和大量的洪武早期城砖。
[42]1998年4月17日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在得知南京前湖段城墙中有堵"墙中墙"后,曾组织本馆业务人员会同有关专家前往勘察,笔者也随同前往,发现这堵小墙属于洪武初年建造,与1958年南京市城建局对南京城墙调查金川门附近的城墙内部均有"矮墙"、"小墙"的报告(《南京文物志》第51页),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44]《石氏星经》称天市垣为56星,相差很多。说明了星座、星名变迁的复杂,尤其在分野说变更之际,最为突出。
[46]叶晓军:《南京明宫城名考辨》,《中国古都研究》第二辑。
[47]《明太祖实录》卷一六零,据《观象玩古》称:"贯索九星,在天市垣外,七公之前,即在七公之南;又称连索连营、天屯或天牢。"
[48]《明太祖实录》卷二十。……
事实上,杨国庆所查阅的史料远远不止这点,而他一遍遍地走过城墙,丈量历史,甚至骑自行车环绕城墙让大多数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因为明城墙由于历史的原因早就有许多地段变成无路可走了,脏乱差成了城墙跟的代名词,南京棚户区的聚集地,扛自行车走城墙练就了这位专家学者的肩上功夫,其艰难可想而知。更难走的是城墙上,有的地段杂草丛生,有时甚至需要披荆斩棘……
古刹钟声相伴
盛世修志,传承文明
南京明城墙之所以能把修志提上议事日程,是和市政府对南京明城墙的高度重视分不开的,而文物部门独具慧眼再一次选定让杨国庆来完成这项历史重担,文物局长多次在不同场合表示,只有他能做这件事了。南京明城墙犹如千年古井深不可测!即便它冰清玉洁似甘泉清甜可口或象金色池塘般光芒万丈,又有谁会去蹚它的水呢?杨国庆以感恩的心态接受了修志的任务,甚至放弃了《南京城墙志》的版权,在功利主义无所不在的今天,令人赞叹不已!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为该书欣然作序。
南京明城墙,你又用了多少年“修”来了为你修志的人?
古人在地方志上配的动词一般用“修”。何为修也?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冷暖得失只有杨国庆自知,一个“修”字居然可以包含宇宙天地万物!
修补:把遗漏的史料找出来,填补明城墙的研究空白;
修辞:用语言完整准确优美地表达明城墙的历史,他已经完成70多万字的文稿;
修复:还原历史本来面目,去粗存精、综合分析、;
修改:不能人云我云,也不能篡改历史,归纳提炼、科学排比;
修缮:拿出最完整的结果、最完美的结晶;
修建:为后人开启一条研究南京明城墙文化遗产的道路;
修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修理:修旧利废,理出头绪,正本清源;
修配:为明城墙拍摄数千张图片,立此存照;
修炼,修饰,修造,修整,修正,修还可以组装许多……
修到最高境界的时候,就把自己也修了进去,所谓“修身养性”是也,与修为同道,一般人称之为“修行者”,苦行也。这一修,将近十年,生命中最宝贵的十年,最出成果的阶段。为修志,他甚至拒绝了上网,怕电脑中病毒!
“不枯燥吗?”问题脱口而出。回答比问题来得快。
“我不觉得枯燥。我在和古人对话,和历史对话,我很快乐。”每一次的研究成果都会让杨国庆兴奋不已。这快乐的的确确也是修来的……
南京明城墙,让我欢喜让我忧
修正错误,坚持真理
做学问的人,最怕只学不问,没有进步,而杨国庆却是在实实在在地做学问了。他不仅研究了明城墙,还注意到了明城墙所派生的明式文化:歌谣、传说、游戏、俚语,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尽在其中。
他不仅反对对明城墙物体的破坏,对其文化层面上的破坏一样关注。70年代末,中华门成立管理所,中华门城堡的称呼很快蔓延开来,取代了中华门瓮城的提法,甚至城堡二字就能让许多人明白指的是哪里了。对此,他多次在不同场合呼吁还中华门瓮城的叫法,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2005年3月15日起在南京市规划展览馆公示的《玄武湖风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向市民们描绘了这个“金陵明珠”的未来蓝图,也让南京人学得了一个新名词——城墙渡。
明城墙要架电梯?让许多市民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有位老人愤怒地说,“有知识没文化,这种人胆子最大,危害也最大。”
杨国庆认为,“城墙渡的方案太荒唐!明城墙是南京体量最大的地面文物,一定要保护好南京明城墙作为文物属性的文物空间和环境空间。如果不注重空间保护,将会削弱城墙本体的文物属性和价值。古代城墙的特色是线条美,明城墙的节点就是13个城门。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节点已经被破坏,我们不能人为地强加一些城墙原本没有的人造的节点。”
对于“城墙渡”是为解决市民游览不便的设计初衷,杨国庆质疑道:“什么人觉得不方便?多少人觉得不方便?有问卷调查还是别的数据支撑?你拿证据出来,不要自己杜撰!”“而且这个逻辑也不对。不能因为进入不方便而影响文物的状态和价值。”
3月22日,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节目通过声讯电话调查:“是否赞同在明城墙上装电梯?”结果显示,4425人赞同,9115人反对。主持人孟非说:“如果怕旅客走不动路就在明城墙上装电梯,那么故宫走不动岂不要开电瓶车?长城走不动就要架缆车?”
“不要再做当时看来理由充分的荒唐事”
“如果大部分人认为是不对的,那么或者我们就不做了,或者像希拉克当初建造卢浮宫前的金字塔那样,顶住舆论压力。”某领导说,“但是,你去看看明城墙的现状怎么能申遗?明城墙作为旅游文化资源现在对城市的贡献太小了!不能为了满足断壁残垣式的审美而阻碍城市环境的改造。”
“很多东西技术上可以解决,但实际上没有必要。”东南大学古建筑专家潘谷西教授说:“以前很多城建败笔也都经过专家论证,而且还号称一致同意。这是为什么?决策要真正听取意见,不要仅仅筛选立场一致的专家,不要绑架民意。”
明城垣史博物馆研究专家杨国庆其时正在撰写《南京城墙志》。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他随手从资料中抽出一份1959年的《关于申请拆除雨花门及妙峰庵附近转角处城墙的报告》。报告称:“为了使城乡物资交流以及适应307晨光机械厂、513厂、炮兵学院等单位的交通运输需要,修筑……道路,其中雨花门十分狭窄……申请拆除。”
“申请最后还是批准了,理由当时看起来非常充分。我们现在千万不能再做当时认为理由充分,而历史上看来非常荒唐的事。”杨国庆说,“当我们吃不准的时候,宁愿缓一步,留给后人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规划有难度,有犹疑,把眼界放远一点,特别要吸取一些历史教训。若干年后我们回头看今天做的事,会不会又成了历史教训?” (见《现代快报》2005年3月)
在广大市民和众多有识之士的强烈抗议下,城墙渡计划搁浅,这其中就有杨国庆,他早就把明城墙当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了……
它岂止是一堵墙?
某天,日本专家到访南京参观明城墙,杨国庆全程陪同,日本人窃窃私语。翻译解释说,他们说“遇到真家伙了”。就是这样一位专家学者,其实还是一位大孝子,每天中午都要乘公交车赶回家亲手为八十岁的老母亲做饭,随身带着书稿……
在他父亲去世时,他一遍遍地思索,父亲留下的遗产是什么?原来父亲什么都没留下,只留给了他们无形遗产:豁达和宽容,父亲从未和人吵架,和人发火……因此,他建议用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历史,看待历史所犯的错误,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认识水平,因为有的国家认识的过程短,有的相当长,甚至付出惨重的代价,如何缩短这个认识过程,这才是我们今天要做的事情。他是一位真正理解了遗产意义的人。
甚至有人对杨国庆很不理解:“不就一堵墙吗,你干吗没完没了的?”对杨而言,它早就不是一堵墙了,如果当初面对明城墙还有几分敬畏的心态,修完志后,“我更加敬畏明城墙了,也深深地为南京拥有这样一座文物而骄傲。”
如果说南京明城墙是一首长篇史诗的话,杨国庆便是其中的一位现代诗人。
下一步,我要为南京明城墙向侵华日军讨还血债!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