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曾鹏辉成都报道
河南籍作家朱传志说,“近代以来,河南人思想包袱很重,负面评论颇多。”
昨天上午,朱传志做客设在成都书博会现场的新浪访谈室,在直播间讲这句话,意在表达对中国地域文化影响人格的反思。
不过,同场嘉宾,湖南省新闻出版局党组书记、局长朱建纲,却主动为河南人辩护,“钱钟书先生曾说:中国有三个半人,两广人算一个,江浙人算一个,湖南人算一个,山东人算半个。其实,包括安徽、河南、四川……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同样大有人在。”
朱建纲、朱传志同上新浪访谈,是为推荐朱传志的新书《大团队》而来,书名即表明了初衷:不同个体只有抱成团队,才会产生1+1大于2的效应。
朱建纲认为,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要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
文化最终决定技术
朱建纲如何看待《大团队》和书中提出的“团队”概念,是新浪网友关心的问题。
朱建纲介绍,中南出版传媒集团看重这本书的地方在于,作者通过讲述中国150年人才团队的历史,梳理出了一个很新的视角,即要以团队的眼光来看待人才,从团队的角度来联络、培育、发掘和使用人才,团队的力量可能比个体相加要大。
“朱传志提出人才团队的概念,用英文来讲是‘team’,而不是‘group’(前者寓意分工合作的队伍而后者表示聚在一起的群组)。”朱建纲从中得到的启示是,就人才而论,松散的群体是没有太多意义的,但凡成就大事情、大事业,必须要有一个很强的人才团队。
现代化进程中两个层面的进步:技术层面和文化精神层面,哪一种力量起着主导作用?朱建纲认为,现代化一开始表现在技术层面,但当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就是文化。
他认为,一个民族一个团队的文化内核,往往能迸发出一种比技术更好更强大的力量。
要让年轻人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谈到提升中华文化和湖湘文化的影响力,朱建纲觉得,当务之急是要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接受本民族的文化。
目前如何培育、传承中华文化,如何让更多中国人,特别是让更多年轻的中国人接受和传承中华文化?他坦言这是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非常重要的历史使命,只有让更多的年轻人,让一代一代的中国人能够更多地了解、接受中华文化,在中华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这个民族才是最强大的。
“一旦某个民族的文化没有凝聚力的时候,一旦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不接受本民族文化的时候,那就是这个民族衰落的开始。”朱建纲同时认为,在当代社会,如何用网络来提升自己、改造自我和发展自己,是每一位网民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中国崛起要有中国精神
朱传志是热销新书《大团队》的作者,看过这本书的读者都有一个感觉,黄仁宇的大历史观对朱传志影响很大。
在访谈中被问及这个问题时,朱传志并没有正面回应,“我以前确实读过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觉得黄先生把历史的复杂性揭示出来了,让我们不能简单地看待有中国特色的人和历史事件。”
他提及前几年的一部电视纪录片,叫《大国崛起》,朱传志认为片子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大国的崛起不是偶然的事件,而一定是在漫长赛跑中的最后胜出。经过研究后,朱传志发现,中国历史上的岳麓书院、黄埔军校这些学校,就有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曾培养出一代代的精英群体,他们在精神接力的现象中,完成了各自的历史使命。
提到河南人在近现代中国的身份,朱传志认为比较尴尬,一方面它继承了中原文化中最优秀的东西,另一方面也继承了中原文化中最糟粕的地方,优劣并存。
近代以来,河南人的思想包袱很重,特别是程朱理学的思想包袱,但河南有一种法家传统,中国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李斯都是河南人。在当代中国,法学家有三分之一来自河南,可以说是天下法学出河南,河南的法学家形象现在在国内是非常有影响力的。
“我相信,我们河南人的影响力在未来会有一个大的提升,也可以改变我们河南人的负面形象。”朱传志说。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