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指的是一个民族在历史上所创造的并渗透在其一切行为系统里的观念体系和价值体系。按照陈永龄先生主编的《民族词典》解释,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创造出来的带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包括它的语言、服饰、文学、戏剧、诗歌、音乐、舞蹈、绘画、民居、建筑、器具、传统节日、庆典活动、民间游艺、民俗活动等,它积淀厚重、内容丰富、形式独特、异彩纷呈,是一个民族的宝贵遗产。一切民族文化都有它自身的价值,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必须受到保护。民族文化的价值很大程度上要在文化的开发中才能得到体现。贵州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具有原生民族文化的资源优势。当前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开发与保护面临许多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加强贵州民族文化产业的开发与保护,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期专题就是这个方面的一次有益探索。
少数民族服饰是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主持人:贵州是一个民族民间文化的大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极为丰富和魅力的民族文化资源。请问,贵州现有哪些原生民族文化的优势?
嘉宾:贵州地区长期以来处于相对封闭状态,原生民族文化生态系统保存比较完整,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各民族原生的文化种类繁多,精彩纷呈。
从古到今的移民文化,把贵州从蒙昧带向文明,从古代推向现代。尤其是神秘的古夜郎文化,它与周边的滇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和南越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西南夷文化”中“南夷”文化的完整的板块,并成为贵州多元共生互补的民族文化最古老,也最易被人们接受的文化符号。此外,贵州还是古生物化石的王国,是国内外关注的研究地球生命起源的宝库,也是古人类的摇篮之一。“北有周口店,南有观音洞”的结论,不仅把研究中国人类发祥地的目光由北向南转移,而且把贵州地域历史之源向上延伸了20多万年。贵州先后有盘县大洞古人类遗址、赫章可乐墓葬遗址和威宁中水遗址群分别获得1993年、2001年、200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殊荣,证明了贵州历史文化之灿烂。贵州还有蜚声中外的彝族古籍文献,有与殷商甲骨文有姻缘关系的水书,有难以破译的岩画和崖壁刻画符号等等,呈现出五彩缤纷、美不胜收的文化事象。在新近崛起的红色旅游中,贵州更以“出奇制胜,伟大转折”为特色的长征文化吸引着中外旅游者。与红色文化相伴生的各种历史文化遗址遗迹,更为打造综合性、复合型的旅游产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自从西部大开发的战鼓擂响以来,西部各省区的地方文化几乎都受到了重大的震撼和冲击。尤其像贵州这样民族文化浓厚的大省,其民族文化的建设借助西部大开发的东风脱颖而出,不仅通过很抓基本文化设施,基本文化队伍,基本文化活动内容和基本文化方式等建设,夯实了文化建设的基础,而且逐步明确了新世纪文化工作的新思路。
在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方面,贵州依托本省的民族民间文化,提出了“建设自然风光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旅游大省”的发展目标,并将这一目标的内涵定位在文化,特别的民族文化上。“至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建设以民族博物馆和民族村镇为载体的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水族等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作为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基础工程。在巩固和完善六枝特区梭戛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基础上,建立了花溪镇山布依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雷山郎德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黎平堂安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三都水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进而建成若干既有时代气息,又有浓郁传统的文化旅游基地。与此同时,积极理顺文化旅游集团;积极加强市场的培育,发展艺术演出、艺术教育、美术品交易、民族民间工艺产品的生产、文化信息等文化产业,逐步形成—批规模不同的文化产业集团。”
在新世纪新阶段,贵州在民族文化产业开发方面,以一系列的民族文化、特色文化产业开发作为突破口。除了特色民族文化旅游外,民族医药业的发展也是民族文化产业中—支突起的异军。据报道,2002年8月,贵州又有109个民族医药通过国家医药审查。至此,贵州省共有264个民族药通过了国家医药审查,获得国家标准的民族药品逐渐成了贵州工业发展中不可多得的、巨大的无形资产。全省现有的182家药品生产企业中,生产民族药的已达70多个。2001年贵州全省的医药生产总值为48亿。其中民族药的生产总值占40%以上。
总之,贵州在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上所取得的成就,都得益于当前国家的政策和开放条件下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开发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主持人:针对贵州“欠发达、欠开发”的客观实际,当前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开发与保护面临哪些挑战?
嘉宾:在论述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时,有关专家曾痛心地指出:至少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便已面临危机,一些民族歌谣、曲艺、传说等开始失传;—些精湛的民族工艺和建筑开始衰退;—些有灵验有效的民族医药失去了市场;一些有利于培养人类美德的传统礼仪和习俗逐渐废弃等等。时至今日,这种状况有增无减。从当前的情况来看,贵州在开放市场的条件下,在西部大开发的号角中,通过自身的优势充分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同时,也给自身的民族文化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首先是少数民族有形文化的流失与衰退。例如,雷山县不少的苗寨手工业种类主要有农具制作、竹器编织、蜡染刺绣、米酒酿制等,如今竹器编织还有,但竹器产品进入市场十分少,很多年轻人都不懂传统手工制作。再—个就是服饰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生产的发展和物资交流的扩大,各种纺织品大批运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这些纺织品大多价格低廉,易为少数民族群众所接受,加上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到过大城市和沿海地区的返乡青年,很少有人再穿着做工复杂、不易获得的民族服装了。在多数民族地区,男性们已都身穿汉服了,很多女性也在改穿汉装,只有到逢年过节,才有机会看到有人穿本民族的服装。因为许多民族村寨里愿做和会做民族服装、懂得制作民族服饰工艺的人越来越少,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已经开始后继无人。近年来,在贵州的黔东南、黔南、黔西南以及一些民族自治县,许多生产、生活中珍贵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实物,被廉价购走。一些迫于经济拮据或受利益驱使,将家里上百年的工艺品或服饰轻率出售,导致民族民间实物甚至文物大量流失。
其次是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流失与衰退。一是民族节日文化的衰退。贵州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而这些节日名目繁多,按内容分可以将其分为季节性节日、纪念性节日和祭祀性节日。但随着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一些节日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消失。一些传统节日文化在少数民族实际生活中的逐渐消失,与为民族发展旅游业进行的政府办节的热闹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二是在现代文化的冲击面前,作为民族文化组成部分的民族歌舞也出现了流失和衰退的现象。三是民族传统美德的流失,也是精神退化的表现。勤劳勇敢、正直善良是贵州各少数民族所崇尚的传统美德。但在—些民族村寨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精神文化的发展没有跟上,面对新的变化人们无所适从,与以前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社会景象相比较,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第三是语言文化的萎缩。对于—些历史上没有记载的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来说,语言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但是如此重要的甚至可以作为民族的第一要素的少数民族语言,确没有得到多数少数民族青少年的关注。许多民族村寨,20年前整个村子的人都会说少数民族语言,由于对外开放和人员的流动,如今一些既会讲民族语言又会讲汉语的父母,已不再教自己的孩子讲本民族的语言了,而是更愿意让孩子说一口汉语。还有就是很多民族寨子的人们,现在给自己小孩取名字都采用汉名。用他们的话来说,民族语言“学了又没用,出去人家还瞧不起”。这一现象的发生并不是个别的,在各少民族地区都有类似的现象。
此外,“科技进步对民族文化的破坏效应,有可能会使某些文化结构进行重组,形成一种新的文化类型,这有可能将使一些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因子消失”。旅游业在发展中忽视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商品化后的民族文化被异化,异族文化进入对当地文化的冲淡,为迎合游客心理、追求高额利润而放弃自己的民族传统,有意或无意损害自己的传统文化,等等,都是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主持人: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的灵魂。请问,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加强贵州民族文化产业开发与保护,使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把民族文化产业、民族工艺品制造业和民族药业培育成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增收致富?
嘉宾: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王庆仁曾说过,“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文化经济化,不仅有利于那个文化特有民族的发展,也有利于丰富全人类的文化生活”。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民族文化是—定要开发的,文化开发就会带动经济发展,带动一个民族飞跃,但是要做到保护与开发并行,两者得兼顾,不能只保护不开发,这样带动不了经济发展,但也不能只开发不保护,这样就会导致民族灭亡,精髓抽尽。在保护中要看到老百姓的利益,就是让他们没有失去他们原汁原味的风俗文化和习性,让他们能长久地看到自己民族的存在。同样,在开发中,仍然从老百姓的利益着想,为的是让他们能从自己的民族文化中看到希望和价值,从中受益,尽可能的在向外界宣扬自己文化的过程中得到自己的物质生活所需。
从一定意义上看,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是矛盾的,那么旅游在这个文化产业领域的涉入更是这种矛盾的所在。旅游业是一把“双刃剑”,它带来的是经济的发展,但也有可能会破坏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甚至是传统的人际关系模式和文化观念。旅游业既可以把民族文化发展宏扬,但也可以把它消磨平淡以至毁灭。“在当今文化旅游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旅游的重点,人们的旅游观念正在变化的时代,各地在旅游发展中充分利用当地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打造旅游亮点工程是快速发展旅游的重要手段之一。”可见民族文化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大支柱,但是,这是一个“人们”的旅游观念正在变化的时代,人们对民族文化的欣赏评价要求程度也会随着人们自身的精神需求而越来越高,当人们认为某种民族文化比较有意义,那么,人们就会适时做出传扬,以至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看,相反,则被冷落。另外,也与人们的好奇心理有关,当目睹某种曾觉希奇之物过后,好奇心已得到满足之后,自己不愿再做此事物的回头客等等。总之民族文化在繁荣的旅游业背后可能会得到与“发展”这个词形成背道而驰的结果,这也就是所谓的“久看不觉鲜”、“久闻不觉鲜”的结果。如此看来,对待这把双刃剑最好的办法是保护与开发并存,保护特色与开发创新,使特有的民族文化不失本质而向多样化发展,给人以新鲜的感觉。另外,本民族人士应该始终信仰自己的民族文化,不应在文化经济化中迷失方向。
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措施有多种,首先是立法保护。在这方面,人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制定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把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纳入保护范围。1989年又提出了《保护传统文化和民俗的建议》,把民族传统和民俗文化也纳入保护范围。2001年提出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2003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二届会议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0年世界文化报告》资料,世界上57个国家将无形文化和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作为国家文化政策的一部分,52个国家的立法中包含了无形文化和民俗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方面的条款。日本是传统文化保护较好的国家,其根本原因在于立法较早且十分完备。美国也比较早。韩国也非常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我国到1982年开始颁布了第一部《文物保护法》,2002年又有了一个较为系统的第二部《文物保护法》。
其次是开发保护。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一旦在社会中失去功能,也就会自动消失。通过开发可以使传统文化恢复活力,使各族人们重新认识本民族的文化。英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它同样十分注重开发文化资源,旅游业十分发达。法、德等欧洲各国也十分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并通过各种方式开发和保护。
第三是创新保护。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保护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不是原封不动地予以继承和保留。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创新,也就不可能保住自己的传统文化;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如果不加以创新和变革,也就没有生命力,也就无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中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一生追求的理念是振兴中华,希望古老的文明之邦走上现代化的道路,用他自己的话说,即“旧邦新命”。所谓“旧邦新命”,即尊重传统并弘扬传统,但不因袭传统,而是适应时代前进的要求,吸收新思维,新概念,对传统的东西进行新的诠释,推陈以致出新,从而丰富中华文化的内容。文化创新的形式多样,其一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其二是文化再造,使传统文明升华为现代文明。其三是转换功能,使某些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具有新的功能。
相关链接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独特现象。这是由人类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决定的。由于人类所依赖的自然界本身多种多样,也由于人类社会内部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社会群体,并形成了各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和文化行为,从而使人类文化天然地具有多样性。与此同时,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还与民族共同体本身的多样性直接相关,世界上的每一种文化都拥有自己的世界。因此,保护文化多样性,保护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要求。
首先,文化多样性与生态多样性或生物多样性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各民族的文化是在物质世界的基础上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世界各地的生态环境各不相同,不同的生态环境形成不同的文化体系。然而,文化多样性并不是被动的,它反过来又影响生态或物质多样性。因此,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其次,文化多样性是各种族和各民族交流、创新和创作的源泉。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创新或某种新文化的创造,在许多情况下是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产生,有不少是在异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其精华而创造的。二是许多民族的各类创作都扎根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离开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创作出来的作品不会具备鲜明的民族特色。因此,各种形式的文化遗产都应当得到保护、开发、利用和代代相传。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
第三,文化多样性是民族平等和保障人权的基础。世界上各民族都是一律平等的,应该相互尊重对方的文化,并相互理解和相互认同。文化权利是人权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是不可分割的和相互依存的。只有充分保护各民族的文化,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民族平等,才有可能保障每个人均能自由使用本民族文化的权利。
第四,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具有重要价值的资源,它可以造福子孙后代。国内外大量事实表明,开发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了解历史,教育后人,凝聚国民,鼓舞人心,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的功能。二是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第五,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价值具有相对性,没有高低、优劣之别。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如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婚姻家庭、文学艺术、语言文字等,都有其独创性和独特价值。每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价值应该由该民族的价值体系来评判,而不应该把某一价值标准强加于人。各种文化之间应该共生共存,并行发展。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